别迭里烽火台

时间:2014-01-01 09:53来源:李桥江 作者:新疆经济报 点击: 载入中...

别迭里烽火台

 

  新疆大地残留着许多冷兵器时代遗留的烽火台(烽燧),这些烽火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下限则到清朝。别迭里烽燧位于乌什县西北40余公里的天山山口部位,过烽燧,沿河谷而上,翻越4000多米的别迭里山口,即可抵达历史上的康国。据说,玄奘大师就是经过这条山谷,抵达了西天取经的目的地。

 

 

  烽燧塌陷

 


  三年前,我曾来过别迭里烽燧,三年过去了,烽燧的主体虽然还是那样高大,但是,烽燧的西面却滑塌了下来。这个现实,让人不禁担心这座耸立在野茫茫的天山山口前的标志性建筑还能坚持多久。


  别迭里烽燧呈梯形状,底部东西长12.7米、南北宽9.8米,顶部东西长7.5米、南北宽3.5米,燧体残高约7.3米。从烽燧现存状况可以明显看出烽燧分早晚两次构筑,早期为夯土筑成,夯层厚约15-20厘米,夯土间夹有木棒和柴枝,木棒直径6-12厘米,夹于夯土之中起到坚固烽燧的作用。晚期修筑即在夯层四周用长约20-40厘米、宽15-20厘米的卵石垒砌,卵石间填有小砾石和黄土。


  烽燧除北面墙体保存较好外,其它三面均已有所塌陷。沿着塌落部位,我爬上烽燧顶部,残存的土层中可见木炭和灰迹。用手触摸木炭,黑乎乎的木炭似乎还保存着燃烧过后的热度……


  捏着一块火柴盒大小的木炭,放在手心,重新感受了一下温度,木炭的确是热的。不过木炭的热量不是来自烽火连天的古代战争,而是八月的太阳。


  放眼望去烽燧的四周,西约500米为别迭里河和天山山脉,北约600米为小型山体,东北角紧邻一条小干河。地势北高南低,荒凉的地表生长有稀疏的荒漠植被。一千年,甚至两千年前,这里会是什么样?


  下了烽燧,在其四周走了走,地表偶尔可见夹砂红陶片。求助资料,只有寥寥数语,大意为烽燧是唐代军事设施,丝绸之路上着名的烽火台之一,对研究古代丝路交通、军事通讯、建筑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黄土墓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以为在稍远的地方,换一个角度解读别迭里烽燧可能更有意思。


  烽燧北面有三座显眼的黄土墓葬及房屋遗址,黄土墓葬的年代大约在近现代。烽燧南面戈壁上分布着一些不起眼的乱石堆,这些石头历经风雨沧桑,表面竟然具有了某种油光之色。乱石堆是古老的石碓墓。


  我来到一座大石碓墓前,相邻的地区还有数座围成环状的小石碓墓,这种分布状况,让人不免联想到了历史上的氏族。大墓的主人生前地位显赫,身后依然与众不同。该石碓墓底径约16米,顶部约7米,黄土封顶,封堆高约2米,周围散见卵石。周围小墓直径2.5-3米,顶部封堆为卵石或片石。


  大墓主人似乎没有料到,生前有人觊觎他的权势,死后依然不得安生。威严的大墓早已被盗,而且不止一次遭遇祸端。盗坑长约2米、宽约1米、深约1米,附近地表可见夹砂陶片。四周小墓的主人,生前默默无闻,亡故后同样不被重视,从地表封堆来看,小墓基本保存完好。我对死亡向来充满恐惧,同时,也很好奇人死之后去了哪里?


  面对坟冢,席地而坐,我恍然悟解,眼前的坟冢,坟冢下面埋葬的尸骨,逃不过岁月长河的洗礼,早就成为别迭里烽燧前的一片自然之地。对于大自然,我们心存的是敬畏。由此,我似乎找到了亡故之人最终的归处--大自然。我们前身就是风和一些基本元素,偶然的机会,他们组合形成了生命。我们就是石头、土壤、水和风。

 

 

  牧人之说

 


  墓地西北侧有一个炭灰坑,文化层厚约10厘米。墓地出现炭灰坑,谁会在此地烧火做饭过日子?


  山口处出现一群羊,我赶紧返回烽燧下的小道,拦住了羊群和骑在毛驴上的牧人。牧人叫吐尔托合提,柯尔克孜族,家在三十多公里外的亚曼苏乡,别迭里河谷深处是他家的夏牧场所在地。吐尔托合提全家7口人,有300多只羊。三口人在山里放牧,四口人在乡里及县城居住。


  头一天天麻麻亮,吐尔托合提就赶着37只羊从放牧地开始往乡里走,夜里住在了沿途牧民家。当日早晨依旧天亮上路,他估计下午7点可以到家。次日是巴扎日,他的羊即便一只小的至少也得卖600元,大羊一只至少卖800元以上。


  吐尔托合提急着卖羊是因为家里正在盖新房,他必须得在冬天来临之前把新房收拾利索。


  亚曼苏乡政府所在区域是农区,我想不通吐尔托合提冬天回到乡所在地的家,他的羊群怎么办?


  吐尔托合提说只要手头有钱,什么事都好办。亚曼苏乡的牧民冬天依靠买农民收获后的玉米地或棉花地放羊。亚曼苏乡是个农牧结合的乡,农民种植玉米、棉花,收获了需要的玉米和棉花之后,秸秆丢在地里,卖给牧民放牧。去年,吐尔托合提买了200亩玉米地,花了12000元。


  提到路边的烽燧和石碓墓藏,吐尔托合提腼腆地笑着说,除了那几座黄土坟墓,其它都是老东西,太老太老的东西。烽燧是打仗用的,墓葬里埋的可能是战死的士兵。


  中秋节过后,从山里向山外转场季节,个别转场牧民会在烽燧周围驻扎休息一晚。他们采集戈壁上的琵琶柴和锦鸡儿做薪炭,烧茶取暖。但绝大多数牧民不愿在这里过夜,据说,那些黄土墓葬和房屋遗址有点邪。

 

 

  烽燧问天

 


  目送吐尔托合提和他的37只羊渐行渐远,再看看别迭里烽燧,偌大的烽燧既像个感叹号,又仿佛是穿越历史的问号。这样的感叹或疑问在乌什县还有多处,较着名的有燕子山遗址和八卦墩烽燧。


  燕子山遗址位于乌什县燕泉山风景区燕子山上,依山势而建。使用年代从汉延续到了清代。有学者认为,该遗址可能曾为古代温宿国的旧址,即姑墨。八卦墩烽燧地处乌什镇都鲁乌呼尔山顶端。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约2.8-3.2米,存高约3.5米。系用土坯砌筑,筑层中夹有直径约12厘米的木棒。北墙底部有盗挖的洞穴。其顶部也有被挖的沟槽。烽燧北侧墙体下有土坯台基,台基东西长19.7米、南北宽5米。


  城址选建在山上,险要之处设有烽火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好像只有两个字:战争。有人说,战争是对生存空间的争夺。那么生命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间呢?


  有一年,我曾请教一个农民,一个人维持生命的粮食,需要多少耕地。他想了一会儿说,一两亩地足矣。从那时起,我对“战争是对生存空间的争夺”之说产生了怀疑。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理由让生命之间杀伐不断,血染人类文明历史呢?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木扎提河风光
  • 新疆昭苏草原石人历经千余年石像仍栩栩如生
  • 新疆和田民间木器艺人达坂城古镇展示技艺
  • 新疆兵团农场女教师自创工笔胡杨流派形神兼备
  • 新疆古墓发现两千年前罕见金色马
  • 新疆阿拉尔发现昆岗4号古墓群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