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丹民国青海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4)

时间:2014-05-05 08:30来源:中国西北历史网站 作者:马忠 点击: 载入中...


  黎丹对青海的藏族人民和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情有独钟,他为了学习藏族文化,给自己取了一个藏文法名“达麦多吉”(意为无我金刚),并孜孜不倦地学习藏语文,至达精通,晚年翻译了许多藏文经典,在藏族民间也留下了显赫的声誉。


 

兴学校育地方英才 竭全力促文化交流

 


  黎丹十分重视青海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马麒的大力支持和周希武、朱绣等文人学士的热情协助下,于1917年在三圣庙(今西关街小学)原蒙番半日小学的基础上创办宁海蒙番师范学校,1919年改为宁海蒙番师范学校,明确规定以“培养宁海区小学教育师资,开化蒙番民族,增进宁海文化,启牖新知,养成优秀人才为宗旨。”该校设立蒙文、藏文班,自编蒙藏文乡土教材,另设国文、国语、英语、生物、矿物、史地、乡土等科目,选修边事、垦殖、测绘、养羊学、农业化学等科目,一改旧式教育规章,让新文化的春风吹到封闭的青海。1923年,以宁海蒙藏学校为核心,宁海各地共设立蒙藏小学20余处,学生达800余人。1925年由朱绣负责将宁海蒙藏师范学校创办为宁海筹边学校,聘请内地部分专业教育人才讲学,为青海培养了一批新式的殖边人才。1929年青海建省后,将宁海筹边学校改为青海省第一中学,1930年在一中筹设蒙藏班,不久便改设为蒙藏师范学校。另外,1920年,马麒、黎丹等人还捐款在西宁原昭忠祠开办了宁海职业学校,1921年设立私立医学训科学校,同时,将原西宁道属两等学堂改为海东师范,后又改为甘肃省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马麒又在原义学旧址上创立了私立的锐威学校,黎丹亦办起了无我学校,一时各县官绅、名流及各地基督教福音堂,皆景从仿效,纷纷捐资办学,在河湟大地上兴办起各地民众、私立小学共百余处。为了启发民智,他还开展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如举办巡回文库,开设讲演所,设立阅报室、图书馆,创办报刊等,为推动青海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黎丹对青海各民族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他认识到青海的各项工作都与民族工作有关,尤其是作为青海世居少数民族的藏族不仅人口多,分布广,而且有其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他认为处理好青海民族关系的关键是沟通民族文化,使各民族在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中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共同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青海地方的开发建设。他主张青海作为藏汉民族文化交汇地区,在弘扬当地民族文化方面应当有所作为,在他主办的蒙番学校中,提倡用汉、藏、蒙古三种语文教学。尤其经过1919年由于北洋政府颟顸愚昧,拟承认英帝和西藏亲英分子策划的“内外藏”,险将“大好河山,一笔断送”之痛,深感本身不掌握民族语言文字无从做好青海民族工作,就不顾年愈不惑,下决心学习藏语文。他聘请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师古朗仓,格鲁派大师嘉央、罗桑多吉等学者为教师,刻苦学习藏语文,并聘请了宁玛派罗桑更登为西宁道尹藏文秘书,夜以继日,专门进行辅导。黎丹的国学和佛学知识本来就很渊博,尤其对音韵学有较高的造诣,天资加苦学,他很快学会了藏语文,并以汉藏对照的方式,深入研究佛学经典,参照以往翻译的方法,将宗喀巴大师的《因缘颂》及日常诵读的《宝道开门》等着作首译为汉文,石印发行。同时采纳多家藏语言学家的所长,抉择剔隐,益以个人所见,用藏文撰写了《实用藏文文法》作为学校教材。


  1920年他在西宁城隍庙隔壁创办了一所以“学习藏族文字,沟通汉藏文化”为宗旨的民间学术团体“西宁藏文研究社”.他认为兴起一个学习研究少数民族语文和边疆史地的热潮,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十分重要。他竭尽绵薄,筚路篮缕,自我做起,立下“为天下先”的宏志,献出个人薪俸作为该社的经费。先后招收了有藏文基础的各族青年和社会有志人士:杨质夫、陈显荣、陈锦文、龚瑾、刘定奎、官保加、阿福寿、王本巴、祁建昌、洛桑香趣、蒲涵文等为社员。并聘请了知化、罗桑为专任教师,将他们送到青海各着名寺院深造。又以商务印书馆旧制中小学国文课本和算术课本翻为藏文,以安多藏语编印《通用藏语会话》,制定藏文教学课本。他利用地方行政长官的职权,选派藏文社多人去玉树、柴达木、青海湖牧区蒙古族各旗、青海海东农业区筹办民族教育,建立蒙番学校,开创民族教育新局面。又通过私人关系,保送社员洛桑香趣等人,入南京中央大学学习,培养高层次人才。还主持藏文社多方搜集藏汉文资料,如《五体清文鉴》、《正字学智者出处》《三世章嘉着》、《藏药本草》(北京番经局,塔尔寺本)、《词藻·长生库》(却吉乃着)、《正字学灯语》(贝刚群则着)、《中论》、《唯识论》、《般若》、《藏语口诀》、《藏语杂字本》、《西宁办事衙门档案》等等,给藏文化研究储备了既深又广的库存。


  尤其突出的是黎丹邀请古朗仓、拉卜坚贡仓、智化、罗桑华丹、丹曲嘉措、夏鲁瓦等藏族学者,从事了《藏汉大辞典》的编纂工作。这是一部按藏文字母的顺序,分部排列词条,用藏汉两种文字双解的辞书。对于一词多义的词性或同义异词的词藻、形容词及动词的时态变化、自他歧异等都以阿嘉雍增寺所着各种字书和语法的注解,用藏汉文举例加以阐明。各词的例句,尽量从各种典籍及日常用语中摘录,分别用汉文按原来的译文写出,或加以新译,对藏文古字,依《旧字》各书所述加注。方言、蒙古语和汉文借词,则分别注明。对于梵字,也选入一部分经常使用语。它迥异于历史上依词意分类、排列的编译方法,使整部辞典更加清晰、明确、方便,内容广阔丰富,将藏汉辞书的编辑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历程,1927年这部巨着完成了初稿。1928年黎丹与杨质夫携辞书去南京,广泛征求意见。在支那内学院得到了该院院长欧阳竟无大师的协助,敦请国内通晓英、藏、梵文的一些学者进行审核。通过他们的审核意见,又吸收了许多外文资料,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编辑加工。但由于当时的藏文印刷条件和资金的限制等原因,这部辞典一时未能出版。此时黎丹虽已卸去西宁道尹一职,但他仍留下杨质夫在南京摘抄其中部分内容,先行编辑成一部《藏汉小辞典》,后又介绍杨质夫担任中央政校蒙藏班藏文教师,这也是国内大学讲授藏语文的开始。1929年青海省政府成立,黎丹被先后任命为青海省政府委员和秘书长,他又回青海工作。鉴于当时形势的发展,少数民族语文研究已刻不容缓,他把西宁藏文研究社改组为青海藏文研究社,招收社员40余人,1930年10月在西宁召开社员大会,通过了组织章程,有许多藏族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了大会,从此青海藏文研究社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改组后的藏文研究社由黎丹任社长,下设三个部:研究部,陈显荣任主任,负责研究出版工作。教务部,杨质夫任主任,负责社员教学工作。评议部,负责研究成果的审定。1933年秋,黎丹恳请青海省政府拨专款印刷出版了杨质夫《藏汉小辞典》(上下册)和黎丹等编译的汉藏合壁《分解名义大集》(四册)。黎丹为《藏汉小辞典》作了题为《为什么要学习藏文》的序,阐述了学习民族语文对民族工作、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藏族学者智化为《分解名义大集》写了典雅隽永的藏文回文诗,二人珠联壁合的诗文情文并茂,一时传为佳话。此后还编印出版了司徒《藏文文法大疏》、《猴鸟故事》、《萨迦格言》、穆旁《王道论》、《藏文七言杂字》、杨质夫《塔尔寺志》等藏语文着作。这些书籍的编写出版,是藏汉学者坦诚与共,积极协作所取得的硕果,也是青海藏文研究社为藏汉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可贵贡献,它为开创青海省的藏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