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胡地随胡礼

时间:2014-06-26 08:30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王建中 点击: 载入中...

胡人

 

  准格尔旗地处鄂尔多斯市东部,隔黄河与山西、陕西毗邻,有“鸡鸣三省”之称。准格尔民间广泛流传着一句饶有历史意味的俗语:“走胡地,随胡礼。”意思是劝导人们入乡随俗。为什么要用这么一种说法呢?什么是“胡地”?什么是“胡礼”?


  一个地区流传甚久的方言俗话,都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记。春秋战国时代,准格尔旗这一方土地,即是“胡地”.胡地自然有胡地的规矩,即所谓“胡礼”.春秋时代,现今鄂尔多斯地区的主要民族为楼烦和林胡。楼烦聚集在今山西北部,林胡在今黄河河套一带,准格尔旗境内驻牧的是林胡人。胡者,人也。林胡就是树林中的人。这个名称也反映了林胡所居住的地区即当时准格尔旗境内水草丰美,保留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到了战国时期,燕、赵等国为了扩充割据地盘,便以武力兼并他们周围的游牧民族,赵国在赵武灵王即位后逐渐强盛起来,首先“北破林胡、楼烦”(《史记·匈奴列传》),但赵武灵王仍深感“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战国策》卷19《赵策》二),于是下决心改革军事装备,于公元前307年下令军队一律去掉不适宜作战的华夏衣裳,改穿胡人的轻便服装,并学习胡人擅长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用行动敏捷的骑兵代替笨重的战车,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的故事。公元前306年,即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赵武灵王就“西略胡地、至榆中”(《史记·赵世家》),榆中即今准格尔旗一带,林胡臣服于赵,林胡王在榆中向赵武灵王献马。从此,准格尔旗成为中原民族诸侯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赵武灵王为了巩固河套地区的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阴山南麓修筑了一道长城,从今河北省宣化开始,经山西北部,沿阴山山脉,一直到今五原以北狼山缺口的地方,这条具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长城遗址,至今仍残存不少遗迹。这便是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所记载的“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剑匕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史记》中的高阙即今临河西北石兰计山口,因两山相对若阙,甚高,故名高阙。此后,赵武灵王将阴山以南及鄂尔多斯东北部划为一郡,名云中郡,郡治设在今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准格尔旗东部及准格尔旗的大部被划归云中郡管辖。在鄂尔多斯北部,赵武灵王又设立了九原郡,郡治设在今包头市郊区麻池古城,准格尔旗的很大一部分划归九原郡所辖。考证史书,赵武灵王是第一个给河套地区制定名字的人。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把云中和九原作为南下进攻秦国的军事基地,从京城邯郸迁来了大批移民,开垦黄河西岸土地,准格尔旗沿河地区的土地在这时候即被开发。他还亲自乔装成使者,从九原穿越“胡地”南下咸阳,观察沿途地形,探察秦国虚实。


  准格尔旗大路城壕古城遗址,城内曾发现布币和刀币,证明是赵武灵王时修筑,地望考证应是云中郡治下一个属县的城址(汉时延用,为沙南县故地)。这时候,生活在准格尔旗境内的林胡人,臣服于赵,以畜牧业和狩猎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鉴于胡人归赵,秦国深感忧虑,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曾“筑长城以拒胡”(《史记》),这段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岷县,中经临洮、固原、陕西靖边,穿神木县进入内蒙古,东端终于准格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与黄河渡口相接。历史上着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就是这段秦昭王长城,而非山海关的明长城。说孟姜女哭倒明代的长城,简直风马牛不相及。这同时也确切地表明,当时准格尔旗境内系胡人所据,是一方地道的“胡地”.


  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西巡进入鄂尔多斯境内。鄂尔多斯的王公贵族于现今大路龙抱滩黄河边迎驾,大行蒙古礼仪,仪仗仪程师古。康熙披星戴月,马不停蹄,一路风尘,随康熙皇帝的礼仪官见礼仪如此繁缛,恐劳圣上,上前制止。康熙秉退了礼仪官,完全接受了蒙古族的礼仪,随口说:“走胡地,随胡礼吧!”体现了一个帝王的胸襟与气度,以及由此显现出的对少数民族礼仪风俗的尊重。鄂尔多斯民众深受感动,盛赞康熙皇帝英明。其后,鄂尔多斯蒙古族安居乐业,为大清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民族和谐的历史颂歌。这便是“走胡地随胡礼”的由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