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片宁静安逸的土地,这里是文化艺术盛行的沃土,这里是先秦文化遗留至今的缩影,这里就是我省著名的文化之乡——礼县红河乡。
费玉才,68岁,礼县红河乡一个普通的农民,没上过学,当兵时认了些字,可是他有一手绝活耍皮影,还能唱很多完整剧情的秦腔。看到记者一行的到来,费玉才老人打开了自己心爱的宝贝皮影,满满两箱子。在我们的盛情邀请下,老人家边舞边唱地给我们表演起来,但是能看出带着些许腼腆。过了一会老人才恢复自然,竟然跟我们聊了起来,他说他非常喜欢秦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剧本,他就自己写,而一写就是3本,其中的《金镯玉环记》还排成舞台剧正式演出。说的时候,老人家一脸的自豪,当时在乡里的舞台上几十个人上台演出,台下站满了看戏的,热闹得很。看着老人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能体会到他是真热爱艺术。试想一下,一个自称是文盲的土作家,写一个几十人对白的剧本那要多难啊,可是老人家乐此不疲。据了解,在红河乡就有4个农民业余皮影剧团,每逢春节和庙会,他们将登台亮相,吹拉弹唱,而且当地的皮影剧团在武山、天水、定西等地的演出很受欢迎。
在红河乡像费玉才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小孩子刚会说话就能唱几句秦腔,刚能握住笔,就会跟着哥哥姐姐写毛笔字,画山水画,要不就跟着父辈们去研究文物,或是跟着妈妈绣花做鞋。
2010年10月14日,记者一行来到这片曾因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秦公簋”而名声大噪的礼县红河乡。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红河乡正逢集市,整个街市被来回穿梭的人们和不停叫卖的商贩所包围。沿着街市穿行,路旁一处名为“红河秦原农民工艺美术社”的门店吸引了记者。走进这间面积不是很大的工艺美术社,却被眼前丰富多彩、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所震撼,挂满三面墙壁和在室内到处陈列的一件件书法、绘画、根雕、刺绣、雕塑作品,顿时展现在眼前,而且件件精美。当地有名的以画猫出名的吕珂老人告诉记者,虽然“红河秦原农民工艺美术社”是2008年才成立的,但这里却是红河乡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经常性拿出各自的作品在这里展出的就有60人左右。而且,收藏古玩字画已成为群众的普遍时尚,临帖习字、泼墨作画是许多农民的业余爱好。同时,根艺盆景人人在行,全乡有不少精于雕塑、彩绘、刺绣、剪纸的能工巧匠,走进普通农家,皆以“字画装饰,盆景点缀”。
在55岁的赵世才家中,一跨进房间,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墙挂的各种书法作品,其中还包括清代时期的一些珍贵字画和现当代的部分名人字画。礼县文体局局长许明理告诉记者:“在红河乡,人们对书画艺术格外喜爱,不论你走进哪一家,都会在家中看到悬挂的字画。这里的人们不仅仅是喜欢挂字画,而且还都擅长写,几乎人人都会写两笔。”除了字画外,赵世才还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泥塑传人,其创作的《水浒》108将个个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而且,赵世才的作品还代表我省在深圳文博会上进行展出。
对于红河乡丰富多彩的文化,礼县文体局局长许明理说:“红河乡的文化艺术是礼县多姿多彩文化艺术的缩影,在礼县7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宝贵的文化遗存,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古栈道几乎遍及全县2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组。我们除了有厚重的先秦历史文化等待人们的大力开发和研究外,礼县的民俗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泥塑’、‘根雕书法’、‘宽川木雕’、‘老安麻鞋’等都是礼县丰厚的文化资源。”
同时,许局长还向记者介绍了一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艺术形式——“春官”。据介绍,历来礼县有群众外出“说春”的习俗,人们习惯把“春官”活动叫“说春”,每年冬天,说春的人两人一对,结伴而行。下四川,上巩昌,走汉中,去岷洮,风俗所兴,无处不至。一人胸挂春牛,一人怀揣历单(农耕24节气表),所到之处,通过说唱的形式,来散发来年历单,换取财物。其说唱的活动,又具有民间口头文学艺术的丰富内涵。对于“春官”,许局长说:“‘春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见啥唱啥,随机应变,即兴而作,唱词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随意性强,易逗人发笑,而且还合拍押韵。当户主给‘春官’取面粉或其他财物打发时,‘春官’就会唱赞美、夸奖之词;而如果户主苦难或对‘春官’没好脸色时,‘春官’也是用即兴的唱词来进行挖苦。”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