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融进入列强纷争时代
2008年,中信、浦发等新型商业银行的入驻打破了甘肃银行业长久以来的传统格局。2010年,浙商银行再度登陆兰州,而华夏、光大、民生等银行机构也已虎视眈眈,伺机待入。加上此前雨后春笋般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破茧而出,不经意间,甘肃金融业已经门户顿开,列强纷争。
早在16年前,招商银行入驻甘肃,成为打破四大国有银行把持甘肃金融格局的先行者。作为新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可以说是第二批被引入甘肃的银行机构。而即将开业的浙商银行以及华夏、光大、民生等银行机构,无疑将成为银行机构大规模抢滩甘肃金融市场的最新势力。
浙商模式
浙商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第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文简称“CZB”。
浙商银行前身为“浙江商业银行”,是1993年3月2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四家共同出资4000万美元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2004年6月3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同意浙江商业银行从外资银行重组为一家以浙江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更名为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从宁波迁址到杭州营业。浙商银行现有注册资本52.16亿元,监管资本超过100亿元,共有股东19家,其中18家是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占85.71%;最大的股东有三家,每家所占股份各为10.34%。
“浙商银行甘肃分行的设立,将会为在甘的20万浙商带来很大的方便,也会为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几乎每在一个省区的分行开张,浙商银行的负责人对媒体阐述其意义时几乎都套用上述的讲话模式。
浙商银行的特点再清楚不过:一,浙商银行,就是为浙商服务的;二,浙商银行为浙商所在的最大社会群体——中小企业服务。这两点,几乎涵盖了浙商银行所运营的所有内容。
“浙商银行由浙商投资,由浙商经营,与广大浙商情感相依、理念相通,经营之道相近,便于高效服务。”浙江银行行长龚方乐说,遍布全国的浙商群体就是浙商银行的命脉所在。在网点布局方面,浙商银行主要沿着浙商的投资路径在全国进行选择布点。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浙商投资地区有良好的经营氛围和一定商机;浙商银行可以通过了解浙商位于浙江省内的母公司情况而对其各地子公司进行统一授信和服务,这样既有利于业务发展,又有利于风险控制。
“可以这样说,浙商等新兴银行的陆续入驻,不仅加剧了银行业本身在甘肃的竞争,这种竞争又使得银行间细化了服务群体和市场,最终导致甘肃金融业方方面面的分裂和整合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有银行分行行长说,“受益的无疑是甘肃的政府和民众,在国务院刚刚出台47条意见支持甘肃发展的历史时期,甘肃应该说具备西北金融枢纽的潜力。”
比浙商银行早到甘肃两年的浦发银行可谓一鸣惊人,顺风顺水。2008年9月8日其兰州分行开始营业,在短短40多天的时间里,全行实现各项存款41.2亿元,实现各项贷款23.25亿元。到2009年4月30日,该行已实现各项存款余额74.5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2亿元,成为甘肃唯一存在“贷差”现象的银行——贷长存短——表明浦发银行不仅将自身在甘肃吸纳的资金全部用于地方经济建设,还通过从总行、从外省高成本拆借资金投放于甘肃。
鲶鱼效应
浦发银行的优异数据,无论对其本身,还是对于它在甘肃的同行,都意味深长。
2008年11月30日,为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召开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会。这一对接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重点企业、行业优质客户的“阵地战”。
全省11家银行和3家担保公司,与250多家企业就111个项目签订贷款合同和协议,总额高达1371.4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重点。仅金川公司和酒钢集团两家重点企业,就获得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250亿元贷款,电力行业获得包括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在内的各银行共257亿元贷款,煤炭行业获得150亿元贷款,农业产业化及农牧业发展项目获得180亿元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