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拉大车”矛盾突出
“从目前城关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看,我们还存在基础欠账多、自有财力弱、发展空间小、综合责任重等诸多困难和不足。”在昨日的会议上,城关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基础欠账方面,城关区既有许多省会城市中心区共有的路网陈旧、设施老化、布局约束问题,也有多级党政机关聚集一区、多项职能集中一地带来的基础设施总量需求大、供给主体小的问题。在自有财力方面,从我们掌握的数据看,2008年在西北五省中心城区中,城关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多项主要指标都处第一位,但是一般预算收入仅列第三位;在全国27个省会中心城区中,经济总量排名第11位,一般预算收入仅列19位,自有发展资金十分拮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关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发展空间上,城关区可开发用地少、土地价格高,发展用地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在综合责任方面,城关区作为省市区党政机关的所在地和大军区机关的驻在地,无论是社会管理、城市管理,还是维护稳定、保障安全方面,都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可以说是“小马拉大车”。
实现建成区面积再造
近年来,城关区过大的人口密度已给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居民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和不便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本报此前的有关报道(《人挤人车挤车楼挤楼——城关区“大城市病”日益凸现》也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昨日的会议上,城关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省“首善之区”,城关区在“十一五”虽继续保持了全省86个县区经济总量第一的优势,但是,空间狭小的问题仍然严重。为此,“十二五”时期,城关区将按照“跳出老区建新区、建设新区带老区”的思路,南岸以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800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任务,并加大老城绿化、亮化、美化力度,打造城市新亮点、新地标、新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发展新优势,实现老城区的华丽转身;北岸以三条岭、青白石和九州三个区域为重点,破解土地难题,加快成片开发,力争每年开发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到2015年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使城关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形态不断完善。
5年内新增10处标志性建筑
项目建设方面,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都市旅游、生态观光、商贸物流等符合城关区实际的现代产业,使城关区在三五年内新增10处以上具有兰州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新增7处体现发展前沿水平的城市综合体,新增5-7家集聚现代服务新业态的五星级酒店,使城关区真正成为全市全省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形象,成为经济发展的爆发点、城市形象的展示区和地标性建筑的聚集地,成为全市全省最有经济实力、最有发展后劲、最有增长潜能的首善之区。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南山北山两线休闲旅游经济带和东部、雁滩、河北三大组团的发展。
支持民资进入金融等领域
规划指出,在开发中城关区将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即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以建成“全国商会总部”。
在本次“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城关区对自身定位的新突破还表现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上。在开发中可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以建成“全国商会总部”为抓手,吸引大批非公企业来城关区发展总部经济。城关区有关负责人还表示:“我们还可以大力推行BOT、TOT和转让经营权等市场模式,让融资的渠道更加多元。”
年内解决小企业人员养老保险
民生方面,目前城关区已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民医保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率先在全省建立起农村“120”急救体系,率先在全省建成养老保险网,率先在全省建成虚拟养老院,率先在全省开展了街办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财政统筹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充分就业城区创建工作。
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城关区政府在去年投入4亿多元、惠及群众35万人的基础上,今年投入1亿元实施“校安工程”建设、投资3亿元开展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2亿元用于解决农村人口住房及改善基本生活等问题,而为了解决街办集体企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城关区将力争年内着手解决街办小集体企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