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纪念特刊
衣:“撞衫”成了尴尬的事
不管什么年代,“吃”都是人们生活的头等大事。居民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记录着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兰州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今天我们就从饮食这面时代的小镜子来折射出西部大开发这10年来,甘肃人民吃出来的一些变化。
“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其实兰州市民餐桌上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很富足,但是饮食观念却相对落后,不够健康,不够理性。而现在市民的消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重视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同时,精神层面对饮食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长安餐饮的掌舵人——赵长安和市民的饮食打了几乎一辈子交道,对于10年来甘肃饮食的变化,他有着自己的看法。10年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不仅对三餐有讲究,而且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各种筵席也要讲究排场,吃鱼肉,喝白酒,很少顾及到大吃大喝对身体的伤害。
那个时候的人们喜欢上高档酒楼吃饭,什么贵,点什么,什么新奇,点什么。人们的消费很盲目,也不懂节制,往往是点了一桌子的菜,最后吃不完,甚至有些菜一筷子都没动。另一方面,那个时候的人们喜欢吃大鱼大肉,“无肉不成席,无酒不成宴”的观念根深蒂固,扣肉、肘子……许多市民以能吃很多这类菜为荣。
西部大开发之后,随着国家加大对甘肃地区的扶持与投入,来兰投资的商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将东部地区比较合理的饮食文化与观念带到了兰州,东西交融,兰州市民的饮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理性消费,已经不再觉得大鱼大肉就是山珍美味了。在苏丹红、三聚氰胺的威慑之下,人们开始追求“返璞归真”的饮食,更多的人开始讲究吃健康,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要吃活蹦乱跳的,油要科学营养调和的。肥肉沦为了市场上的“滞销品”,粗粮成了“紧俏货”,荤菜不敌素菜“招人爱”……好吃扣肉、肘子的市民懂得了吃他们时,搭配上洋葱等降血脂的食材一起吃,饮食细节和习惯在变化。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与传统主食相比,人们好像更喜欢营养价值高、味道爽口的特色食物,日常消费也慢慢倾向于各式各样的“副”食产品。春节年夜饭更是在不断讲究品种、花色的过程中演绎着“满汉全席”的精彩。
另一方面,市民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饮食文化的追求越来越时尚,不在只是浮于表面的环境,人们喜欢追着服务人员听菜品背后的典故、故事,文化的力量开始在饮食上发挥作用。与此相适应,一些新生概念餐饮逐渐繁荣起来。现在,主题餐厅、西餐吧、大型自助餐饮连锁店都在市场上有着各自忠实的消费群。一时间,有了“百家争鸣”的趋势。从燕窝、鱼翅、生猛海鲜到小吃、火锅、各派炒菜,可以说天下美食应有尽有。无论您是想来点老辈子说起的原汁原味,还是说您尝试着品品异域风情,反正想吃什么有什么。就连继承甘肃传统饮食文化的一批餐饮企业也开始改进,走出连锁经营的道路。
饮食文化只是个很小的侧面,但是足以反映出10年来饮食的变化,充分显示出西部大开发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从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从细粮为主到粗细搭配,维生素、蛋白质、低脂高钙一系列营养指标充实着人们的生活,饮食的变化演绎出人民生活步步高、节节甜。记者 陶忠燕
回忆当年,王燕记忆犹新,“小时候总是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妈妈才会给自己做身新衣服,平时很少有新衣服穿,有的还补丁摞补丁。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是上六年级的时候,妈妈买了块布料给我做衣服,特意告诉裁缝把衣服做大一些,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小孩子长得快”。结果,那个裁缝做得太合身了,妈妈为此生了好几天气。而更让妈妈生气的事情是穿上新衣服的第一天,我去外婆家玩,住在平房的外婆在屋子中间生炉子取暖,调皮的表弟为了跟我争一张纸推了我一下,而我却不偏不倚碰到了炉筒上,慌乱中,脱下衣服查看时,我被吓呆了,衣服后背被烫了很大一个洞。被吓傻的我哭了整整一个下午,当然不是心疼衣服而是担心无法向妈妈交代。在外婆家呆了三天我没敢回家,直到第四天早上外婆将睡梦中的我推醒后,我才惊喜地发现一个特大号的“桃形”已将烧坏的地方补得严严实实。而这件“桃形”外套陪我走过了两个冬天,直到袖口短得无法穿为止。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柜子衣服?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一套,大街上,行人花花绿绿的着装,点缀着我们城市流动的别样“色彩”。近10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理念也逐步走向成熟,对穿着打扮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精品化的着装。
吴雨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兰州人,现任市内一家美容机构的负责人,对于经历过粮票、布票供给的她来说,记忆里有太多深刻的片段。小学一年级那年,为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吴雨桐需要准备一条花裙子,但那时候的布匹供给有限,无奈之下,家人只好用布票买了一床被面给她做了一条裙子,这条裙子,吴雨桐一直从一年级穿到五年级。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过去人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着装“习惯”一去不复返,姹紫嫣红的各式新潮时装取代了过去单一的绿、灰、蓝制服,尤其是近年来,“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吴雨桐不无感慨地说:“现在好了,你想穿啥都买得到,以前想买个时髦点的衣服还要托人从北京、上海带,现在走到任何一个商场,只要你有钱,品牌多得真可以让你眼花缭乱,再也不愁有钱花不出去,套用一句广告语,那就是‘总有一款适合您’。”
在市内某保险公司上班的“白领”金利新,最近这几天特别的“忙”。“虽说冬装添置了还没多久,但是办公室暖气的温度,让她十分头疼,要想在室内和室外都走在时尚的尖端,可是大学问啊。”“今年我们办公室的暖气烧得太热,脱了外套也呆不住,所以我买了件雪纺衫,配个短裙,外面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脱了外套在办公室呆着也不会很热,这是流行的穿法,到了春天也可以穿,一举两得。”在王府井百货,金利新拿着刚买的新衣服对记者侃侃而谈。
随着冬季的到来,金利新早早就开始为添置冬天的“装备”忙碌起来,可是刚买了还没几天,看来那批衣服有些是派不上用场了。“我这刚逛不久呢,干我们这行的接触面广,什么场合就得穿什么衣服。现在正是又快换季的时候,很多专卖店都推出了新品,不赶紧淘的话就没好衣服啦。”金利新告诉记者,为了紧跟时尚,她订阅的时装杂志有四五种之多,发现哪一款衣服新潮时尚,她便不遗余力地“搜”遍市内各大卖场。“过去在兰州买高档衣服只有到商场去,牌子也少得可怜。现在买衣服的地方多了去了,除了大商场,在甘南路,武都路,皋兰路的服装专卖店里,国内、国际品牌遍地开花。”
不久前,有个深圳的朋友来兰州玩,满怀期待地到机场接她,本想她一定时尚的让人自惭形秽,可是若干年没有见,才知道原来如今的兰州和所谓的沿海发达地区仅从穿衣风格上,差距已经不存在。陪她逛街,她不住地感慨,兰州的女孩现在好时尚啊,心中不免偷偷有些暗喜。
兰州人对流行的理解已经不再是一味的跟风,“要穿出自己的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服装已经成了个人魅力的最佳展现方式。如今,人们再也不会集体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了,如果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会被称做‘撞衫’,让人觉得非常尴尬。
记者在一个从事媒体的朋友家里看到,大大的八扇衣柜被她的衣服撑得满满当当,同时还有专门的柜子放包,专门的柜子放鞋,不仅如此,还细分出围巾区和饰品区,看到自己的战利品,朋友十分自豪,你看,穿这件衣服要配这个包包,搭配这个围巾……天哪,这不就是明星的穿衣理念嘛!朋友说,结婚时衣服就那几套,一人一个抽屉都装不满。但现在,衣服多得都快成负担了,每次换季收拾衣服成了一项“大工程”。如今锻炼身体有运动服,上班有职业装,旅游有休闲服,参加宴会还有晚装。在家时,一般都穿家居服。“以前没衣服穿是因为确实没几件衣裳,现在却是因为衣服太多挑花了眼。”朋友笑着说。
此时的兰州人,已经从西部大开发前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韩版、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记者 朱黎/文 郗建农/图
食:大鱼大肉是对身体的伤害
古老的羊皮筏子与时尚的兰州美女构成了一幅经典画面
服装是一种记忆,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也是时代变化的风向标。10年来,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人的着装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我们感受着西部大开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