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系列报道之八
不想做城市过客的农二代
王永富8点钟起床后,和往常一样,出去吃了个牛大碗。回到租住的房子,换上那套七匹狼休闲装,提起前一天在超市里购买的几大袋子年货,和给在家照顾父母孩子的老婆买的新衣服,以及给儿子的文具,装进了他年初刚买的那辆“伊兰特”的后备箱。他要回家过年了。是的,这样的旅行王永富每年都有一次。
王永富是1995年高考落榜后,从灵台农村的老家来到兰州的,至今已有16个年头了。刚到兰州时,王永富说话都是气短声怯的,整个人就像是一个病秧子,但他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干活。而在生活上,他也不像在农村时那么随便了,“虽然是农民,我还是注意形象,起码把个人卫生搞好嘛。”在农村常说的一些粗话、脏话,来到城里后也改了。
红绿灯、公园、热闹的灯会……城市里的一切都让王永富感到新鲜。红灯停,绿灯行,他早就知道,可进城前没有亲眼见过红绿灯是啥样子。刚开始过马路时,东看西看,别人走自己才敢走。坐反公交车是常有的事。
起初,王永富是跟着老乡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木工、钢筋工、瓦工、架子工、油漆工统统都干过。那时,他和一群工友租住在滩尖子附近的民房里,白天忙着在不同工地上干活,晚上收工后才有空闲打量省城兰州。大伙儿了解兰州基本上是从“夜生活”开始的。没有什么娱乐的,每天晚上除了窝在出租屋里打牌就是在大街上瞎转悠,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来穿去,步行两三公里权当是散步。在建筑公司干活经常换工地,换一个工地就逛一片街道,久而久之,“兰州市的街道,哪怕是再小的巷子,我全都记住了。”
王永富进城打工的第一年,过年时揣了5000元回家,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第二年春节后,王永富用第一个月工资中的500元买了一个传呼机,“那时候,我特羡慕城里人腰上别个传呼机,好像我也有一个,我就真的成城里人了一样。”可如今,开着小轿车的王永富却说,“也只能说是半个城里人!因为我装修过很多的房子,但没有一套是我自己的。”
5年后,一名老乡的话提醒了王永富,“老给别人打工不行,有机会还是自己包活干吧……”这时,王永富才意识到,“好几个老乡都是在自己包活,他们可以自己干,我为什么不能?”
就这样,王永富稀里糊涂地和同村一个兄弟合伙,干起了室内装修,慢慢地手头有了一些积蓄。两年后,王永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包工头,“承包各类装饰装修,只包工不包料,然后找别人干活,自己当‘监工’。”
随着兰州人的房子越盖越高,越装越漂亮,王永富奔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挣的钱也越来越多。
2001年的春节是王永富外出打工几年来最风光的一次,回家时拿了3万块钱,还在朋友的介绍下娶了媳妇,村里的同龄人看王永富的眼光顿时充满了敬意。
婚后的王永富带着妻子回到兰州,一年后,妻子生了儿子,加上年迈的父母需要人照顾,王永富便让妻子回家了。留下他一个人继续着自己的装修“事业”……
经历了从农村来到陌生城市的茫然无措,经历了背着家当到处装修的漂泊生活,经过10多年的拼搏奋斗,王永富最终成了“半个城里人”。因为他虽然还没有在城里买房子,但他相信那是迟早的事。“我买车主要是为了干活买材料方便,因为我现在经常是同时装修几套房子……”
改革开放以来,千千万万的农民工来到城市寻找新生活,王永富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缩影。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可是王永富的纯朴却没有变。
6个小时后,王永富驾驶着自己的“伊兰特”到家了。在兰州10多年的打拼,王永富在学会兰州话的同时,还学会了普通话,但回到家里后,他依然说着那口地道的家乡方言,“这样感觉亲切,也不至于让别人说自己忘本了!”
王永富的儿子今年已经8岁了,在上小学,见到爸爸开着小轿车回来,小家伙坐进车里,再也不愿出来,他似乎只是对车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他常年不在家的父亲没有任何感觉,甚至连一声爸爸都没喊。可王永富并不在意这些,他这次回家,除了给儿子买了些零食外,还买了很多文具和书本,他要让儿子好好读书,他可不想让儿子将来像他一样“没出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