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纪念特刊
老板王树虎和他的品牌梦
随着自己的瓜子越来越多地远销各地,王树虎开始关注“眼镜瓜子店”这块牌子。2005年9月,王树虎在国家工商商标总局成功注册了“眼镜瓜子店”的商标。他说:“注册成功了,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了名字,很踏实。”当年,王树虎还主动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对自己店里的瓜子进行质量鉴定,由此也形成了兰州湿瓜子的一个“标杆”。
门店增加,供应如何保证呢?2007年10月,王树虎的“眼镜瓜子”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建设瓜子加工厂,有了专门的加工厂后,“眼镜瓜子”店的销售得到了保障,但王树虎始终关心的还是瓜子的质量问题。在商标注册的同时,王树虎便积极进行QS认证。王树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生意要对得起自己的顾客,顾客掏了6元钱,就该拿到值6元钱的东西,这样自己晚上也能睡好觉。”
王树虎说,他最尊敬的企业家就是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而张瑞敏在海尔集团发展初期让员工砸碎有问题洗衣机的故事是他最欣赏的事。“我们的发展源自消费者的认可。所以我常对员工说,谁要是对不起顾客,我就对不起谁。”王树虎说,尽管成立了加工厂,但他的瓜子及原材料依然是人工多次进行筛选。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能保持瓜子的原味不受影响,始终保持新鲜度。
到了2009年,王树虎有了更加大胆的举措,因为他还有更大的“野心”。“我们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几家店面,而是在于创造一个兰州瓜子品牌。作为家族制企业,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遭遇很多瓶颈,这就需要有更多、更有实力的人才加入。”王树虎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后,王树虎利用很长时间从一些大企业中“挖”来了几位经销、生产专业人士。他觉得企业要发展这才是根本之一。有了这些得力助手后,王树虎成立了兰州眼镜瓜子食品有限公司,“眼镜瓜子”再次迈上了一个发展的新台阶。
“到现在,‘眼镜瓜子’的发展正好是十年。今年就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王树虎及“眼镜瓜子”的团队经过商议,从2010年1月开始,“眼镜瓜子”开始了统一包装,并开通了团购预订热线,这样就便于“眼镜瓜子”走出兰州、走出甘肃。
对于未来的发展,“短期内的目标是统一形象,将店铺改造升级,并将兰州市内的店铺增加至12家。”王树虎说,目前“眼镜瓜子”西固五一旗舰店已经开张营业,下一步,他们将会把兰州市其余的“眼镜瓜子”店按照西固五一旗舰店模式进行逐步改造,形成统一的“眼镜瓜子”形象,并按照“一年一家店”的思路,在兰州市内再增加4家“眼镜瓜子”店,达到基本覆盖兰州市区域店铺设置的愿望。“目前我们还在进行‘眼镜瓜子’——‘甘肃著名商标’的申请,我们的长远目标就是在抓好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兰州乃至甘肃的名优精品。”
记者 俞晨元/文 施梓庆/图
瓜子作为一种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商品,无论是茶余饭后还是在盛大的婚礼庆典,都离不开它来助兴。瓜子虽小,却从兰州飞出了个“眼镜”子。经过近10年的发展,“眼镜”瓜子深受众人追捧。人们不禁要问,是谁让这副“眼镜”子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他就是创建了兰州眼镜瓜子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眼镜”——王树虎。他是偶然间走上经营瓜子行业,从当初不懂到入行,从继承家传手艺到不断改良制作工艺,从最初经营单纯的自煮瓜子开始到现在拥有几十个品种,从最初骑三轮车摆地摊卖瓜子,发展到现在拥有八家“眼镜瓜子”店和一个瓜子加工厂的老板。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飞跃:安全质量下的“品牌梦”
由于瓜子口味独特、易嗑不干喉的特点,王树虎的生意一直不错,并有了相对量的固定顾客群。“当年我的生意不错,但还属于小摊小贩。真正的‘眼镜瓜子’被人认知,还得从政府实施撤市进店政策开始。”王树虎说,随着城市的发展,2001年政府提出了“撤市进店”的政策,王树虎小摊所在之地——西津路变成了严管街。当时的王树虎就意识到,要想自己的生意做大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门店。“这既符合城市发展需要,也有利于自己的生意更上一个台阶。”王树虎告诉记者,在说服全家人后,2003年8月8日,位于七里河的王树虎瓜子店铺正式开业(即眼镜瓜子总店)。虽然只有10平方米的地方,但王树虎还是很满足。
由于质量过硬、口碑极佳,生意越做越顺,无论大节小节,购买瓜子的人都排着长队,其中也包括不少大单位逢年过节时,都会从王树虎这里购买大量瓜子。“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时,店里收到10个百斤以上的预订单,其中有两个单位一次就要了500斤,最大的一笔达1850斤。”王树虎对记者说。
说起“眼镜瓜子”名称的来由时王树虎说,原本给自己的瓜子店起名为“王记瓜子店”,但很多顾客看他戴着副眼镜,买瓜子时就喊,“王眼镜给我称点瓜子”、“眼镜给我留点货!”……后来,许多购买者不约而同地叫他为“眼镜瓜子店”。“店名是让大家叫出来的,口碑是大家给的。”王树虎很快就欣然地把店名改了。
这被人叫顺了的名字,一传十、十传百,连北京、西藏等外地人都知道兰州有个“眼镜瓜子店”。在王树虎的手机上,能看到许多外地顾客要求订货的短信,其中北京、西安、河北甚至西藏等地的顾客都来订购瓜子。邮购10斤瓜子,邮费得花60多元,这个钱数已经相当于10斤瓜子的价钱了。可这些顾客却说:“我们这里只能吃到袋装瓜子,还是感到‘眼镜店’的瓜子味儿好,多花点钱值得!”王树虎“眼镜瓜子”的全部销售中,销往外地的瓜子份额已占到30%。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在这种压力下,一家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扩张成为了当务之急。2004年,在家人的支持下,“眼镜瓜子”西固五一店开业,旧大路店、兰新店、安宁万新路店、新港城店……一年一家店,“眼镜瓜子”走上了规模之路。
发展:收益于“撤市进店”政策
“能走上如今的道路其实很偶然,是源自当年父亲的引导。具体来说,就是源于父亲的一个善意谎言。”王树虎在谈及“眼镜瓜子”起始原因时这样说。
在走上经营瓜子行业之前,王树虎还是个企业中的正式职工,是一个拥有着别人羡慕不已的“铁饭碗”者。但是由于企业效益不景气,1999年,王树虎从原来的单位下岗回家。从一个“铁饭碗”拥有者到下岗待业者,那一刻,巨大的心理落差让王树虎无所适从。当时的他整天都在外闲逛,常常都是很长时间不回家。“我记得当时,最长的时候我几乎一个月都没有回家。”王树虎回忆说。
王树虎失落的样子让他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父亲就想了一个办法。“2001年的一天,父亲叫我回家对我说,家里有许多煮好的大板瓜子,我的身体不好不方便出去卖,不如你去卖了吧。当时我想着反正自己也没事,就爽快答应了。”王树虎说,当时父亲从亲戚家借了一辆三轮车,让他载着瓜子去卖。3天后,近百斤的瓜子全卖完了,王树虎想着回家给父亲交差。但是当他回到家后发现,父亲又煮好了一锅瓜子,让他继续去卖。慢慢地,王树虎开始习惯了这种卖瓜子的生活。
后来,王树虎才知道,其家中祖辈都是靠煮瓜子手艺来维持生活的,直到其父辈一代,由于当时做生意被人轻视才歇了业。但父亲还是坚持平时在自己家中或为亲戚煮瓜子使手艺一直没有丢弃。“看到我自下岗后失落的样子,父亲就想出了他继续煮好瓜子让我去卖的注意。但又怕我不愿意,所以才撒了这样一个谎。也正是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揭开了我走上经营瓜子行业之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