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纪念特刊
最大的受益就是教育
——访兰州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政治学院博导刘先春教授
在兰州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政治学院博导刘先春教授眼中,甘肃的这十年变化颇多。“我是从山东考到兰州来的,十多年前的甘肃,高速公路只有十几公里的长度,机场设施陈旧,城市布局凌乱。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诸如中川机场的改造、引洮工程、甘肃高速公路建设。 同时,西部城市建设也发生很大变化:在2007年前后,西部大开发战略方向向以人为本,满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方面有所侧重,大量资金投向民生建设。十年来,兰州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包括兰州黄河风情线的建设,南北两山的绿化,大气环境的治理以及小街巷、居民住房的改造都取得了不小成绩。”
刘先春认为, 巨变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但我们省最重要的受益就是教育。刘先春说,“国家对西部教育进行了政策倾斜:目前,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而西部贫困县区的中小学生还可同时免除书本费,贫困的寄宿学生也将获得一定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保证甘肃学生入学率稳定有积极意义。”
同时,十年来,甘肃高等教育和科技人才引进方面也有了新起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致使兰州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大量人才“孔雀东南飞”,流失严重。西部大开发以后,国家对教育的区域布局有了调整,对兰州大学等高校给予重视,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很大支持。这使得兰州人才流失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西部大开发一些倾斜政策对兰州的人才建设确实非常有帮助。近年,甘肃省推出了“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包括对科技人才给予每月2000元科研补助,连续补助5年以及户口迁入、住房补贴等政策都对本土吸纳科技人才有积极作用。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类大学,10多年来,兰州大学的“萃英人才计划”累计投入8000万元左右。2005年至今,兰大一线的教师从原来的1000人左右增加到1600人,增加优秀教师500多人,人才流失情况大为改观。”
“同属西部地区,但是在大开发的大潮中,陕西、重庆等省市走的要比甘肃快很多,这是个必须深思的问题。”
作为一位西部经济10年发展的亲历者,刘先春感慨,甘肃经济的发展仍然较缓慢。他建议,国家在实施一揽子计划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环境,在政策上特殊倾斜。
“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归根结底是要让西部地区经济赶上去,居民的基本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而目前西部地域发展已不平衡 ,好的地方越好,差的地方越差。国家在宏观政策下,有调整局部的必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同时,刘先春认为, 甘肃作为西北五省的枢纽,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政策,争取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另一方面,要靠自身发力。 政府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一些超前性论证,一旦政策到了,就能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兰州市作为西北重镇,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具有长远性和连续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比别人付出的更多。
对于兰州乃至甘肃今后的发展,刘先春态度积极。“甘肃的经济虽然落后一些,但文化和科技以及特色资源并不落后。甘肃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资源丰富;甘肃的能源储备丰富,风能、太阳能等卓有优势,矿产,如稀土、镍等开发潜能巨大。同时,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等都是甘肃难能可贵的特色产业。这些年来,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 我省在产业发展方面有所拓展,一些领域进步很快。如果能利用现有的科技,引进更多的人才,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型发展思路,甘肃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不需时日。”
记者 孙雅彬 实习生 刘芳丽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