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系列报道之四十三
城市对农民而言不是传说
每隔一段时间,李建华便会搭车来到安宁区,在那片忙碌的工地上溜达一会儿。自三个月前交完首付款起,工地便成了他心目中的圣地。来这里看工程的进展情况则成为他每隔段时间就必须进行一次的必修课。再过5个月,也许半年,他就会拿到楼房的钥匙,然后搬进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居。那时候,他才算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
这个过程算起来有些漫长。近20年的时光里。他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打拼。
牵着儿子的手,漫步于人群车海中,此时,李建华似乎已经觉得自己与城里人一般无二了。
萌生在城市扎根的念头
三月初的兰州,街头仍然时时刮过一阵寒风,带着深深的凉意。漫步街头的行人,许多仍穿着臃肿的冬装,一些爱美的青年女子,已经换上了时髦的春装,花枝招展地将自己曼妙的身姿尽情展示于初春的都市,与这座城市里的一草一木一样,在三月的春风下迸发出勃勃生机。
“儿子,等新房装好了,你就把同学领来咱家玩。”说这句话时,李建华不由加重了“咱家”两字的语气。其实这句话他已经对儿子说过好几遍了。可当他今天再次经过中山铁桥时,又忍不住脱口而出。
“知道了,我们的房子不仅有客厅,我也有自己的卧室了。在这样的家里玩,同学不会再把我当乡下人了,这话你已经对我说过几百遍了。”儿子不耐烦了,他一边嘟囔着,一边甩开李建华的手,跑到前面去了。
李建华愣了一下,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笑了。是啊,儿子怎能理解呢?毕竟他才10岁,生活的酸甜苦辣还没有尝过。可对李建华来说,这桥,这路,这河,这山,这城,承载着他怎样沉重的企盼,见证着他怎样艰辛的拼搏历程。记得初来兰州与几个老乡在这座铁桥前留影时,他便悄悄地萌生了在这座城市扎根落户的念头。
近二十年来的摸爬滚打
近二十年来,滨河路是李建华来往最频繁的一条路,他在这里送过煤球,搞过建筑,跑过推销,打过短工,摆过地摊,开过饭馆,甚至拣过破烂。每次经过这里,他都会默默地点上一支烟,静静地凝视着那座稳如磐石的铁桥,将自己的梦想,重温一遍。
近二十年来,他住过窝棚,睡过地铺,挤过宿舍,蹭过候车室,更多的日子则蜗居于花费几十元钱租来的“鸽笼”。起早贪黑,冬雪夏雨,奔波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为果腹之食而碌碌劳累。郁闷时,受了委屈时,心中迷惘时,他都会来这里,抚摸铁桥的钢索,寻找渺茫的慰藉。
近二十年来,这座城市变化的点点滴滴全刻印于李建华的脑海深处,“那时南滨河路还没有贯通,北滨河路只有短短的一段,没有银滩大桥,没有小西湖立交桥,西关十字还是一片狼藉;那时的雁滩只是一片荒地,安宁区还是大片的农田,一到春秋季节那里到处是忙碌的农民和疯长的庄稼树木,可转眼之间这里变成了高楼的天地,农民变成了市民。从两手空空到凭借多年的积蓄,经营起一家红红火火的电器专营店,李建华与身边的这座城市一样,跨出的步伐是异常坚实。他说,自己的生活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想起来,这个过程简直就如一场梦。
“近二十年了,最大的收获就是经过不断地摸爬滚打,白手起家,终于在这座城市里站稳了脚跟。”一提起这些,李建华感慨万千。为了理想,他失去了很多,年近三十才结婚,婚后妻子一直在农村,照顾着一家老小,并且在贫瘠的几亩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直到儿子该上学那年,才将他们母子接出来。“农村的教学质量与成里的根本无法比,我就是因为在农村才被耽误了,儿子不能再走我这条老路子。如今,儿子与城里小孩没啥区别,同样流利的普通话,同样熟练地操作着电脑,至于独轮车、蛇形滑板、滑轮样样都会。他已经真正融入这座城市了。
历尽千辛万苦要成功
李建华的爱人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妇女,高挑的身材,白皙的面庞,时尚的栗色长发,在脑后麻利地挽成一个髻,标准的韩版服饰,很难让人把她和一个农村妇女联系起来。只是与李建华一样,她那不标准的普通话里,依然顽固地保留着浓浓的乡音。
在装修公司,李建华夫妇像老到的城里人一样,时而咨询设计师一些问题,时而看看设计方案。李建华说,为了这套房子,他们夫妇准备了10年,装修的事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