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宁当“蚁族”也不务农

时间:2011-12-31 16:22来源:鑫报 作者:王俐 点击: 载入中...
年轻人宁当“蚁族”也不务农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石鼓乡石岭子村调查报告
见习记者 王俐
宁县留守妇女不再迷恋于电视、串门、赌博,而兴起刺绣热

       如今的乡村,对于多数城里人来说已经成了闲暇时的旅游之地,清新的空气,宁静的氛围……偶尔回去走走,消除积压了很久的疲惫。她仿佛是一位无悔的母亲,总在接受着她劳累不堪的孩子,然后又不厌其烦地给予他更多的力量。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在一轮一轮的变革中农村以其宽阔的胸怀承载着历史和现实,当历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前行时,城市文明通过进城务工这条渠道渗透进来,对财富和改变现状的渴求,农民们踩过松软泥土的双脚踩上了都市坚硬的柏油路,如今他们的子侄们更多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农村的一切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冬天吃鲜蔬菜还是很奢侈


  说起庆阳,很多人能想起来的都是精致的手工刺绣、香包,宛如一幅古典的画面,一针一线,于是便一山一水……庆阳市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宁县现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县域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耕地96万亩,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复杂,山川塬交错,属暖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47毫米。

  干燥的气候酝酿了它特殊的地理标志,生长在这里的人大多都有两个明显的红脸蛋,俗称“高原红”,每到冬天,孩子们的脸蛋就越发显得红了。这是距县城70公里的石岭子村,村上总共500户人口,刚刚修好的柏油马路直通县城,城里城外便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走在村子里的小道上,墙面上到处都会见到“改革开放,不断进步”的标语,蓝底白字,很是显眼。在村子里最常听到的一句感叹就是:“生活越来越好了,人却越来越少了。” 

  就近几年来说,村子里的变化是巨大的,不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居民经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很久没有去过乡里的人一定是深有感触的,物质用品变丰富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家里的摆设也越来越气派……

  2010年的虎年迎来了新的气象,一向宁静的村子,随着回家过年的人日渐增多,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走进农家小院的每家每户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阵阵飘香的蒸肉、刚刚出锅的馒头,再一看,院子里穿着新衣裳嬉闹的孩子们、忙活着备饭的妇女们,虽然干燥的气候已在她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高原红”印记,却也遮掩不住过年的喜庆。  

  这个冬季和往年一样,吃蔬菜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奢侈品,由于气候偏冷,加上缺乏资金投入,冬天集市上的菜都是从外地运来的,再加上成本,蔬菜的价格就很昂贵了,每年在入冬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买上廉价的包心菜、韭菜等来腌制,基本上就备好了一个冬天的用菜。

  只有在夏天的时候才能有自家地里种的菜,那个时候的菜价也很便宜,本地农民吃不完的蔬菜就在集市上零卖,价格大多是低于它本身的成本。谈起蔬菜,村子里的很多人都有一肚子的怨气,前几年,村子上搞“蔬菜大棚”,把种在地里的粮食都翻了,建起了塑料大棚,可谁知,根本就抵挡不了寒冷,大棚里的菜全部冻坏了,那一年是既荒了土地又废了粮食,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种植大棚蔬菜了。

 

张大爷的富裕年

  说起张大爷的儿子张展,全村人可都是竖起大拇指的,他是村子里的骄傲,大学毕业以后留在了北京工作,虽说这几年村子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外出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张展可是在首都北京工作啊,听说那里的消费水平很高,能生活下去很不容易,这是村子里的稀奇事。其实这种被人羡慕背后的滋味也只有张展自己知道,马上30岁的人了,婚事一拖再拖,谈了5年的外地女友一句话:没有房子,这婚怎么结?家里也逼得紧。是的,男子三十而立,可是在北京买套房子,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外地人而言,何其难?区区的十几万元存款恐怕连个小卫生间都买不来。在家的这几天,张展常常为这事愁得不知所措,可是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看着年迈的父母,也只能是强颜欢笑,他想实在不行就让家里介绍个对象,现在买房子是不可能的,全村就只有两个同学在西安和兰州贷款买了房子。再说这和北京的房价怎么能比呢,但是他相信自己这辈子总能买上房子的,这和他小时候想考大学的决心一样大。 

  说起村里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属学校教育了,教学楼盖得越来越多,老师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免除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以后,每家的孩子都上起了学。上学走出去,似乎成了整个村子的一种默契,只要是能读书的,家里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上学读书。石岭子村一直是方圆附近大学生最多的村落,几乎每年能有10个学生考上大学,只要能考上高中的学生都想着要上个大学,也算是脱了这件农民的“衣裳”。


  石岭子村是附近出了名的大学生村

  “以前学校里就只有不到10个老师,现在增加到50个了。”当了30年小学聘用老师的杨老师感叹着说,他在50岁的时候终于等上了好政策,当年聘用的老师每个月只有165元的工资,在偏远的地方一呆就是30年,如今转正以后,工资一下子涨到了1800元,真是不敢相信自己老了还能有这么大的福分。四年的时间里,他给家里翻修了房子,又给儿子娶了媳妇,这要是在以前,就靠一个月165元的工资,恐怕是一辈子都干不成的事情。赶上了这样的好政策,大专毕业后的海燕回家参加了教师上岗考试,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平时上完课就再没什么事情了,工作轻松工资又高,经过一年时间的磨炼,她的想法已经由以前的抱怨慢慢地转变为庆幸了,幸亏当时听了家长的话,早早地回来考老师,很多当时留在外面的同学现在都后悔了。她算是无忧无虑了,有好的工作还能找个更好的对象,就算是在农村里过上好日子的人了,况且村里人都觉得老师好,怎么说也算是公家人了,工作又稳定,也算是给家里添足面子了。

  显然,同村的张展和海燕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虽然都是靠着读书走出来的道路,但是在选择工作地点的同时就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不同。然而据调查,读完书再回到村子里的人很少,很多80后都愿意呆在城市里,虽然自己心里都清楚在外不如在家里过得舒适和安逸,但是他们这代人享受城市所带来的新鲜和活跃,甚至是快节奏的攀比,这也正是为什么城里“蚁族”逐渐增多的原因。平时居住在村子里的大多是40岁年纪以上的人,不到村里总人口的一半,每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外出打工或者工作的人才回来团聚一次,使得年味儿显得格外热闹。当然,这谈及的只是小家,往大的来说,整个村子里的过年气氛还是没有以前浓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只要是过年总会有一个打鼓的活动,全村人聚在一起欣赏,盛世浩大,场面壮观,接着就是必不可少的“跪拜祖先”活动,不论男女老少对着祖先牌位磕头。然而,近五年之内,已经没有这样的集体活动了,一般都是自家亲戚之间相互拜年,过完年该进城的进城了。

 

  村里过年不打鼓已经好多年了

  忙了一年,对于农民来说,一年到头,过年就是最重要的节日,家住西村的张大爷今年已经60出头了,一大早就推着架子车来到了集市上,还有两天的时间就要过年了,这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市,他得把过年招待客人吃的菜都备齐了,没有提前买,就怕放坏了,他嘱咐老伴把家里该备的东西都备好。

  张大爷心里想着:儿子今天就要回来了,忍不住地笑了起来,便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平时只有几分钟就能走完的街道,今天挤满了人。每到过年的时候菜价就飞涨,在农村人的意识里,平常也不怎么买着吃菜,一年就吃一次,再贵也要买,俗话说:“穷过日子富过年”。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转悠,张大爷背了一面粉袋子的菜放在了架子车上,100元的钞票就换来这些菜,真是心疼……那些个生意人还一个劲地说,都是外地拉回来的,运费贵得很呐!这是常识,在农村,肉价倒是便宜,可是菜价就是死贵。

  这对于今年第一次在农村过年的贾新来说是深有体会,她心里一直在纳闷:这农村的菜价怎么比城里的还要贵。

  过年的这几天,张大爷在寻思着一件事,儿子常年在外,平时多亏村长的照应,但经常这样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好像总是欠着别人什么似的,张大爷琢磨着趁着儿子在家,这几天抽空提上些烟酒去看看村长,也算是既拜年又谢恩了。

  张大爷带着儿子来到了村长家,平时自己抽的都是3元钱的烟,随着年纪大了,慢慢地也跟着村子里的老人开始抽起了旱烟。别看张大爷一天乐呵呵的,其实他心里想的事儿多着呢,家里总共5亩的庄稼,每年的收成都在变样地计划着赚钱,一年差不多3000元的收成,他们老两口省吃俭用,已经悄悄地为儿子存了7万元,心想着等到儿子结婚的时候这些钱就都能派上用场了。

  今天一狠心给村长买了一条60块钱的烟,并不知情的儿子还在旁边不住地埋怨,嫌他买的烟太没有档次了,张大爷也就笑笑,心想:儿子常年在外,不了解家乡的实情,对于村上的人来说60块钱的烟已经算是高档次的了。

  
  年轻人宁当“蚁族”也不务农

 

  村子里的领导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以前由村民选举的方式早已淘汰,现在改由直属乡镇直接委派。去年,村子里来了两个大学生村官,白皙的皮肤,时尚的运动装,似乎与这个村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走访每家每户时,村民们都得像招待客人样地招待着。

  现已68岁当了30年的村支书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岁月痕迹,抽着一筒旱烟,靠在麦垛旁晒太阳,说起以前的日子时,话语中总是有掩饰不住的喜悦,然而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以前的村子是一个大家,包产到户后成了小家,小家现在则成了更小的家了。”平时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和王村支书年纪一般大的,农忙的时候忙一下,平时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日子过得还算安逸。

  听说上面正在申请给村子里修建新农村,到时候所有的村民都集中地住在一起,腾出来大量的土地,用来栽种苹果,早有听说此事的大多村民都在质疑,都种树,那我们吃啥?

  事实上,当地苹果仍然没有形成产业,属于零散的经济作物,村民还是以传统的粮农耕作为生活支柱。可见,粮农向果农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而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依旧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徘徊中,年轻人则对农耕生活不屑一顾,靠读书改变命运或者外出打工,宁可当蚁族,也不愿在农村呆。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然而,现在这种流传了若干年的俗语也被颠覆。对于常年在外打工或工作的人来说,城市里的生活再艰苦,也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双期待的眼睛和攀比的心,它的力量是抵消所有困难的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们心中有一种理念:夹缝之间总会有一线希望。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再“亮剑”
  • 43类网络诈骗手段,您可别上当了
  • 西宁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传销案抓获6名主要成员
  • 苏宁提前鸣枪截流双11 兰州地区三天斩获近5万订单
  • 张近东:苏宁互联网转型已深入零售业内核
  • 苏宁启动“百日会战” 818苏宁易购主动“亮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