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父母也带出小山村

时间:2011-12-31 16:58来源:鑫报 作者:吴少华 点击: 载入中...
◇记者 吴少华

想把父母也带出小山村
  ——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史纳村调查报告

  青海省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享有青海“东大门”之称。近年来,民和县启动了小城镇建设,并以川口镇(城关镇)为中心,几乎所有的壮年劳动力都涌向了城镇,农村空心化问题日渐严重。记者利用春节长假,对隶属于民和县川口镇的史纳村做了相关调查。

  现状

  1970年冶金部在史纳村筹建民和镁厂,1973年建成。其中,大量地征用了当地农民土地。目前,史纳村人口约有4000余人,850户,农民人均占有土地0.2亩,劳动人口占全村人口的40%,农业收入占30%。农作物主要以小麦、青稞为主,还播种豌豆、蚕豆、洋芋、玉米等。农业生产面临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效益低下,商品率不高等现状。

  据当地住户王小忠一家介绍,2009年,全村各家经济收入约在8000至10000元之间。由于现今农民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全村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基本在2500至3000余人之间,常年留守人员约为1500余人,其中以老人及妇女为主。全村呈现出人多地少,以副业养农业的特点。而自2001年开始,民和县开始了小城镇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此外,目前,民和县还呈现出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布局分散,第三产业起色不大的经济发展特点。近年来,县城周围的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多居粗加工和初加工,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制约了发展。

  人多地少农业依靠副业养

  收入偏低几乎没人买商品房

  在介绍自己的家中状况时王小忠说道,全家现今基本上只有年迈的父母在家务农,零散地种一些农作物,基本不向外出售,家中的其余人员基本脱离土地,在外务工。但由于该村融入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还未完全体现,全村消费水平仍然很低,经济发展滞后。城镇里出售的2000余每平方米的商品房,至今几乎无人买,村里未出现闲置房,而每年过传统佳节——春节之时,在外务工人员则从四面八方赶回来,村里就一改往日冷清的场景热闹不少。而这也成了全村每年难得的一次大聚会,而村里的老年娱乐场所则成了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此外,打麻将则成了村里人最普遍的娱乐活动内容之一。

  目前,在民和县城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该村在这一背景下,已顺利建起了农村公路,通了电,饮用了自来水,而全村村民更是使用上了手机,其覆盖率为70%。闲暇时,在家的农民也总会三三两两的搞些小聚会,而村上商铺内出售的2元一盒的芙蓉,3.5一盒的哈德们等香烟及4元至6元散青稞则成了村民们的“最爱”。如何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加快全村小康进程是目前全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还想把父母带到城里去生活”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随着民和县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服务功能也随之延伸,民和县农村基本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已拥有各类科技服务站116个,现有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41所,小学314所,在校中小学生81512名,在职教职员工2249名。其中,史纳村上初中的学生已占到全村中小学生的15%,接受高等教育完整的人占千分之五。而这部分人则没有回村的,全部留在城镇里或者城里打工,但目前还没有与城里人结婚的,而在外务工者也很少有肯回村里生活的想法。

  生于1982年的陈鹃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回村的例子。今年28岁的陈鹃打小就是在史纳村长大,在那里读书,并最终顺利考进了成都的一所大专院校。如今,陈鹃已毕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留在了成都那座大都市,找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在陈鹃看来,依靠种地的父母好不容易供她上完大学,她应该留在城市里努力工作,并为自己今后不再回到那个贫穷的小山村生活而在外努力生活,不止她要留在城市里,她还要通过她的努力打拼,将父母也带出那个小山村,过父母们从未享受过的城里人的生活。另外,陈鹃告诉笔者,基本上村里念了大学的人,都和她的想法差不多。

  建议

  打造高原品牌绿色生态农业

  虽然因为客观原因,史纳村呈现出人多地少的局面,但该村应积极利用生态优势,对现有土地农作物进行整合。青海高原气候凉爽,光照时间长,病虫害少,发展纯天然、绿色生态农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优质蚕豆等特色农产品,以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目前青海的生态农产品开发层次比较低,营销推广理念落后,精深加工不足,培育青海高原生态农业品牌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该村(属青海海东地区)可借助这一独特的背景条件,“举生态旗,打生态牌”,按照生态化的要求,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态文章,以此将纯农业进行包装,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努力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高原生态农产品品牌,最终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生产经营。而该村依托发展的最好平台之一则是民和县的小城镇建设。民和县的小城镇建设对该村拓展市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搞活生态农业,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时,最重要的是解决土地、科技、投入三个方面的问题。

  借小城镇建设东风转移农村人口

  目前,史纳村周围还布局着一些随机、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每个企业由于无法共建、共享公共设施,只能搞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加了土地占用,费用投入的同时,更增加了污染源点,效益相对低下。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村经济的相对集中布局,共同投建基础设施,转换生存环境,防止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和发展后劲的衰落。 民和县现有的小城镇布局主要依托交通干线,基础较好,能够发挥带动、示范、辐射、窗口等作用。该村可借助这些现有的基础设施,整合现有资源,融入企业相关方面的副业经营。据笔者了解,目前史纳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已参与进了周边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经营。这部分劳动力则是乡镇企业与私营企业合作最好的平台。这部分人更可以将在企业里所学到的知识带回村里,与村里的实际相结合,促进和带动村里副业发展。

  结合完善新一轮村镇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史纳村向民和县靠拢,融为一体。在融入民和县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坚持把水电、道路、市场、环卫、通讯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摆在首位。要建成完备的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通过加快小城镇综合环境的改善和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传统渠道也跨界 合生元微信商城开通
  • 奥数是个江湖,证书也有“兵器谱”
  • 想把父母也带出小山村-青海民和史纳
  • 没想到冰箱也能看电视了
  • 没想到农民工也有“医保”了
  • 没想到“草根”也能当明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