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曾水车悠悠 稻香怡人
“两山夹一川,做好水文章。”兰州城市建设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政府早已拟好了基本建设思路。要做好山水文章,兰州还有巨大地潜力可挖。昨日,记者在大滩、马滩、营门滩采访时,当地居民反映:三滩是一块能大做山水文章的风水宝地。当然,还需要积极开发和建设利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果,开发和利用好三滩南河道,让这里变成兰州的又一条风情线,这里的上万亩土地就会升值,大批商家就会蜂拥而至,三滩建设不愁搞不好。
有待开发的荒地
村民向记者讲述记忆中的大滩村
昔日:“南河道”上水车悠悠
“我是在南河道里玩水长大的,这里的情况我太熟悉了。1958年前,三滩的南河道入水口在现在的北滩油库西侧,黄河水进入南河道流一段距离后,自北至南分4条叉河向东流去,河水在大户湾子前合龙后进入了黄河。”当年的生产队长、71岁的老党员崔模林提起昔日的南河道,仍然记忆犹新,显得兴致勃勃!
他接着说:“当时的南河,虽然河床宽窄不一,但夏天时大都在四五十米宽。到了冬天,水虽然小,但河水还是长流不息。并且,从上游到下游有4架水车,因这些水车特别高大,当地人叫做‘天车’。最西边的2架现在西固区陈坪街道的东湾村,在向东的河道上有1架大家叫做‘平和车’的水车,现在的大滩社区南出口也有1架水车。”“当年的南河道,从西至东约有3公里长,河道上不但有水车,还有许多水草,风景很美。这里的土地被分割成了许多滩,虽然,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并不多,但人们在滩上种地、生活,悠闲而安静!”另一位村民接过话茬说。
曾经:大滩有一批筏子客
今年76岁的崔大林从小就生活在大滩这块土地上。据他回忆,小时候黄河里水流量比现在大很多,整个居住的地方滩多路少,通往城区没有多少路,只有一条比较狭窄的土路,“也就一辆大卡车可以通行。还不好走。”崔大林说,要前往城区最好的交通方式就是乘坐皮筏子。
崔大林回忆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当地人出行前往市区不是很方便,大家都喜欢乘坐皮筏子,快捷、便利。当时村上有很多皮筏客,专门拉着村民前往市区,当时的场面还是非常热闹的。他的哥哥就是其中一位(现已去世)。“从大滩到市区,一趟两毛钱。这也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崔大林说,1956年,随着“集体化”的开始,当地的皮筏子便没有了,所有人都将精力投入到了土地上。
当记者问及现在能否找到当年的皮筏客时,崔大林告诉记者,当年的皮筏客或离开此地,或已经离世,目前已经找不到了。
山洪:冲出大片庄稼地
山洪,是一种自然灾害。山洪暴发时,泥水咆哮,房屋倒塌,人畜殒命。但是,1964年的大山洪,对居住在大滩的人来说,喜忧参半。由于山洪的冲积,大滩人有了更多的土地。当然,南河4条叉河中的部分河床也被淤泥吞噬。
64岁的管齐泰老人说:“以前,由于黄河水大,大滩一带经黄河水的冲涮,大部分地方是沙滩,土地很少。1964年,这里发生了一次特大山洪,山洪暴发后,南面山上的土被大量冲下来,在沙滩上淤积,形成了大片土地,淤泥干涸后,村们民开荒种地,向河滩要粮,解决了当时的饥荒问题。
但是,山上冲下来的大量淤泥淤积了南河道4条叉河的部分河床,使河床第一次受到大规模破坏。此后,一段长时间的开荒平地活动开始,大量的河床被人为毁坏。4年前,修村西边的桥时堵了南河道的入水口。从此,活水变成了死水,加之附近一些企业和居民向南河道排放污水,使昔日风景秀丽的三滩南河道变成了如今的臭水沟。
追忆:这里曾稻香怡人
在追忆大滩过去的历史时,记者从当地老人的口中了解到,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还有过短暂的大量种植水稻的过程。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