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评城市化进程中的空心化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很长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有主导地位,其特点是土地分散人均耕地少、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商品化率低,农民仅从事初级农业劳动,农民增收幅度小。
就拿兰州的永登县为例,永登县苦水玫瑰享誉全球,但玫瑰并没有让苦水农民走向富裕之路。永登的苦水、中川等镇年产玫瑰花数千万吨,产量不低,但人均之后,就少得可怜了。小规模分散的种植和简单的初级劳动,再加上缺乏深加工,基本上没有附加值。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行情好了就栽种管理,行情不好了就挖了当柴烧。而当玫瑰被国外加工成香料、高档化妆品后再销售到中国,其价格是农民出售花蕾价格的成百上千倍。可见农民仅仅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和人均不多的土地是很难致富的,那么三农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土地所有关系的改革,这一农村生产关系改革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面临新的问题是农民如何实现富裕,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城乡巨大的差异,使得农民无法从土地上获取巨大的收益而实现富裕。农民在市场的主体地位很脆弱,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社会结构,是由于长期的政策法律选择的结果。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以城市化不平衡发展为代价的,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平衡。工业化的历史成就并不能掩盖城乡间的巨大反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现实的城乡劳动力出路是一个重大课题。并且农村的落后必将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8亿多农村人口的出路,已成为13亿人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选择从制度创设上,突破户籍制限制,选择中国农村的城市化道路。而农村要实现城市化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减少农业人口,二是农业走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之路,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的不平衡是造成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这个差别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消弥城乡发展的鸿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减少农业人口,让大部分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就是用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取代粗放式、村落式、手工式的小农生产方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也符合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它的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追溯进入20世纪以来100多年的世界经济史,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化经营方式的发展,纯粹农业劳动者的人数越来越少,大批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工业人口,促使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结构等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最终形成了现代大农业替代传统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革命。比如从1900年到目前的百余年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已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由35%下降到0.7%。欧洲主要国家纯粹务农人口的比重大约在2%左右,其中英国农民仅剩下45万人,法国为70万人,德国为60万人,意大利为74万人,荷兰为12万人,奥地利为11万人,瑞典为7.5万人,丹麦为6.8万人。
就世界范围而言,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人口的增长速度,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目前中国的纯农村人口为7.2亿,这种计算方式不包括已经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实际上这部分人群在中国的数量约为1.7亿至1.8亿之间。也就是说户籍还在农村的人口最少有8.5亿。就按8.5亿算,占到全国人口的比例是65.4%。即使与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我国也高出许多。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消灭贫穷必须减少农业的就业人口,因为人口在增加,但可用做农业的土地面积是不会增加的。
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提高幅度小。表面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不高;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农业的经营规模偏小。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少,像甘肃、新疆等北方省区相对较好一点,南方就可怜了,人均就几分地,农民因人均占有耕地少,机械化程度低,单位产值低,商品化率低,这三低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农业效率低。在我国,庞大的农民群体,吃饱饭倒是没问题,但要靠几亩耕地富起来,却是不可能的。
在发达国家,动力机械和电力取代了人力和畜力成为主要动力,机引农具逐渐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主要工具,化学肥料取代有机肥料成为主要肥源。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原来属于传统农业的许多生产职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围绕农业产业,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便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存在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农业的出路就是要为城市服务,农业规模化是产业化的基础,产业化又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保障。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农业工业化又是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内容,农业工业化同时又受到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任何政策、体制与制度安排,都应有利于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首先,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贸易的聚集场所,缓解劳动力剩余和农产品剩余的压力,从而可促进农业工业化发展。
其次,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拆除城乡藩篱,打破城乡分割,推动农村城镇化,核心问题是要对束缚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旧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再次,完善土地制度,促进农民的非农转移,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中国现有的土地制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民向非农的转移和农业规模化的实现。而农业规模化又是农业工业化的前提。有效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以促证农民稳定的、长期的土地收益;鼓励进城农民有偿转让土地,把土地转让金的部分或全部交予社会保障机构,以“土地保障”换“老年保障”。这样,既有利于农民的非农转移,又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为农业工业化创造基础。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今年全国两会释放的积极信号,将会极大地推动这一伟大变革。2010年,中国改革再出发,我们期待着城乡协调发展,农民在享有同等国民权利的同时走上共富之路。
执笔 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