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国药》 佛慈的公益标本
10月18日,《科学国药——用药指南》(以下简称《科学国药》)一书将正式出版,作为对佛慈80华诞的献礼。该书虽未公开露面,但已经先睹为快的业内专家和学者却给了很高的评价。
“作为纽带和桥梁,帮助公众普及中医药及合理用药知识,为公众的健康服务。”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王陇德教授这样为书作序。“作者值得写的好书,出版方值得出的好书,读者值得看的好书。”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副编审赵宝红用“三个值得”称赞说。一本完全由佛慈员工编写的医药书籍缘何能受到如此多的称赞?接受采访的佛慈人回答说,这缘于佛慈人对企业的热爱,缘于佛慈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记者 贺煦然
科学用药的健康指南
“融入了中国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常识及合理用药知识,遵循科学、普及、专业、可读、服务的理念,本着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公益性的原则,力争做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和交流的渠道,推广产品和服务的平台,传播安全合理用药知识、整合健康资源、弘扬健康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载体。"许多专业人士都这样评价《科学国药--用药指南》书。佛慈为什么会编写这样的书,该书的总策划编委会主任、佛慈董事长贾朝民的一番话揭示了她的出版意义,"甘肃医药业是一个很大的资源;佛慈现能生产345个品种,并通过国家批准,同样是一个很大的资源。但从外部来讲大家对这些都不清楚,在建厂80周年将这本书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广大消费者,是为了让百姓以较低的成本保护自身健康,了解用药安全,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普通员工的智慧结晶
“今天的《科学国药——用药指南》一书,可以说是我们探寻和追随着佛慈创始者的足迹做出的一次尝试:我们尝试着能否解读佛慈沉甸甸的历史,尝试着能否体会创始者的良苦用心,尝试着能否再为佛慈书写一部壮丽的诗篇。”这是佛慈制药营销中心总经理孙裕为该书写的一段缘起。谈起这篇缘起,孙裕立刻激动起来,“这本书浸入了我们对佛慈难以割舍的感情,一直以来,我们想用一个完整的视角审视和评价我们钟爱的佛慈制药,从她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志改良国药的企业,她不但在1931年就开始把中药现代剂型推介到海外,还在建厂初期就使用了股份制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在佛慈的文化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儒、释、道'的理解,佛慈的文化,是推己及人的儒家文化的体现,是众生即佛,普救众生的慈悲胸怀,是道法自然,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孙裕说,参与编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原本以为很了解佛慈,但在编写过程中,通过对佛慈历史的还原,才发现很多东西都是鲜为人知的,自己也对佛慈的历史有了更多认识,更加佩服先行者。而编不好书,把企业发展不好,愧对佛慈的老祖先。采访中,记者得知,从缘起到书中的每章每节再到整书的设计,一共200余页,20多万字都是出自于佛慈普通的员工之手。“我们没有专业的图书编写经验,没有专业的文字工作者,我们凭的就是对企业的热爱。”孙裕坦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国药——用药指南》一书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编写完成,大家都是利用工作之余,熬夜编书,经常工作到半夜,毫无怨言。
失而复得的珍贵史料
“这本书其实是第四集,《科学国药》创刊于1933年,由上海佛慈大药厂主编,当时共出版三集。”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李文梅开门见山侃侃而谈,并小心翼翼打开盒子,取出了一本泛黄的旧书,书皮上用繁体字写着“科学国药”几个字。“这是《科学国药》第一集,一共有155个剂型,对每一个产品都有说明。其实,我们在编书之前并不知道还存在这本书,厂里只保留了《科学国药》3,后来通过偶然的机会,在旧书网上看到了一些史料,才得知《科学国药》一共有三集,其中第三集分印两册,而厂里也仅仅只保存了其中的一册。”怎么才能编写好《科学国药——用药指南》一书,还原佛慈历史,再现祖先编书的过程,传承先辈的理念,集全史料无疑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回忆起找书的过程,李文梅笑着说:"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通过在网上的搜索,竟然发现有人在拍卖这三本书,也许对收藏这本书的人来说,一本旧书不算什么,但对我们却是无价之宝。"通过一次次和拍卖人的电话联系,李文梅得知一位居住在上海的一位先生手中有《科学国药》第一集与第二集,另一位是在南京上学的学生家中有《科学国药》第三集的其中一册。为了能尽快集得这三本书,李主任通过一次次的电话联系,以真诚感动了这位上海人,他表示,这两本书自己也珍藏了多年,但既然书对佛慈意义更重大,愿意把书交到李主任手中。"顺利地找到了第一集和第二集两本书后,第三集的收集却有了小小意外,由于这位大学生正在南京上学,只是过去曾在家里见过这本书,能不能提供给佛慈,还必须得等到放假回家后才有结果。李文梅听后很着急,即刻与驻南京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几经周折终于拿到了最后一本书。“看到这几本书后,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油然而生,而书中佛慈先辈的良苦用心也是对我们的编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
删减6万字的良苦用心
在听佛慈人讲述编写其书背后的辛勤与欢笑时,记者无意间看到了两本印刷成型,但却比定版发行的《科学国药——用药指南》厚近四分之一的“原书”,另一本封皮以红色为基调,一本的封皮以黄色为基调。“我们最初的书定稿为26万字,包括对佛慈现有药品的详细介绍,还包括了佛慈的故事和企业文化。”李文梅翻开了这两本书告诉记者,从最初的26万字删减成20万字,并不是为了节缩成本,而是真正为读者负责。“要删掉辛辛苦苦写出来6万字,是为了传承先辈的责任,让这本书做到实实在在的服务于读者。”和参与这次写书的团队交流时,记者得知原稿的佛慈文化和佛慈故事等部分全部被删减,只保留了收载佛慈制药现有产品的详细介绍。“当初我们在删减的过程中非常痛苦,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根本不忍心下手,孙裕却表示,虽然我们对佛慈有很深厚的感情,但我们不能把这种感情强加于读者身上,这本书应该从怎样为推广普及用药常识,提供用药服务,使佛慈的药被更多的消费者熟知并合理应用的角度编写,听了孙裕的解释,大家恍然大悟,让大众学会科学用药是佛慈祖先的理念,现在的编写要传承前三本书的精髓。"最终经过开会研究和反复讨论,该书以科为纲,以病症为目进行分类介绍,分为6科39个病症。将科分为内、外、妇、儿、骨伤、五官,分类介绍,如内科用药下设感冒用药、咳嗽用药等。同时也引入了一些西医病名,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等,这些西医病名的引入,扩大了中医体系的结构。化学药按药物药理和作用系统分类,共分为16章。首次印刷量为20万册,并将向全国六大区域的消费者免费发放。
佛慈精神感动出版单位
《科学国药——用药指南》的出版凝结了众人的智慧和心血,甘肃人民出版社副编审赵宝红也因为编这本书与佛慈结下深厚情感。"当初听到一个在朋友说佛慈要出一本书,我还以为是建厂的庆贺文集,并没在意。直到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才觉得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看到关于书的目录与部分章节后,当即以重点选题申报,而出版社也专门为此开会研究,从这点可以看出这本书内容的重要。"让赵宝红感动的是,一个企业可以抛开利益,完全做这样一个公益举动,实则难能可贵。"曾经也为迟迟不能交稿和他们发过脾气,后来才得知原来编写书的人都是他们企业的员工,只有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用休息的时间完成撰稿,真是被佛慈人的精神所感动。"赵宝红告诉记者,佛慈的故事感动了他,佛慈的企业文化和做公益事情的善心感染了他,在定好结构进入具体的编辑加工阶段后,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前后的编校共计11次,为了赶时间,连夜下工厂成了常态,"很多人说做编辑就是'替他人做嫁衣'。但对于这本书,可以说,我是心甘情愿地'替他人做嫁衣',因为这本书可以让一个完全不懂医学常识的人按图索骥,科学用药,我把书编好了也是为大众的健康与幸福尽一份努力。"该书还未出版,就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赵宝红打趣地告诉记者,一次同事牙疼,他按照书中所说找到了牙疼的病因并正确推荐用药,这本书一下就成了办公室同事们的健康指南,许多同事都问他要书。“其实看到这些情景,编这本书真的值得,能让读者学到知识,感到实用可看,就是对我们编书人最大的回报。”
研发精英:杨玉华
“从1994年立项到2004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花百胶囊’的研发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对公司来说,这是个新课题,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负责“花百胶囊”研发工作的杨玉华至今想起当年的研发过程,仍觉得记忆犹新。
说到杨玉华,可以说是佛慈新药研发的中坚力量。1992年,杨玉华进入佛慈中药研究所,从事新产品研发工作。1994年,佛慈“花百胶囊”的研发工作正式立项,杨玉华主动请缨,负责该项目的相关工作。1998年,课题组完成了“花百胶囊”的临床前药学、药效学、毒理学研究,上报国家卫生部药品审评中心。2000年,通过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技术审评,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开始临床试验。2004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期间,杨玉华担任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
2000年到2002年,“花百胶囊”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等医院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当时孩子还小,才上托儿所,而自己则要经常到北京、沈阳等地出差。时间久了,和这些医院的医生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起来,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收获很大”。
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有新项目,这对研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研发人员要主动走出去,寻找项目,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时配合营销中心、质量等部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新药研发是一个相对较为辛苦的工作,搞研究的人就要耐得住寂寞。”杨玉华表示。
作为一家有着80年历史的中药制药企业,佛慈一直非常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先后自主研发并取得知识产权的国家三类中药新药“花百胶囊”、“陇马陆胃药片”、“舒肝消积丸”等10个独家生产品种,并已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国家六类新药“益气通痹胶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先后对地标11个中成药品种进行了研究并上升为国家标准;目前还承担着29个中成药品种标准的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