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新区会增加财政负担,国家三产化学者贺有利认为——
记者 马国权
增设新区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在记者采访时,贺有利对把城关区天水路以东地区加上和平、青白石地区设为东城区的说法持反对态度。
他说,首先,新成立一级政府是一个大工程,不仅要安排编制、设置各级部门,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办公场所,光是这个投资,估计至少得20多亿元,况且这也是国家现在明令禁止的。其次,城关区的黄河南岸是一个自然的整体,长期以来统一管理,分割管理可能会带来很多弊病。而且,如果以天水路为界将城关区一分为二,城关区将会元气大伤,新的东岗区也不可能迅速发展,这是得不偿失的。第三,榆中川区也是一个自然整体,将和平从榆中川区分出也不利于榆中的管理。从榆中目前的情况已经显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夏官营和和平已经形成了两个高校区,双方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体现出资源共享等大学城应有的优势。如果再分割成几块进行管理,那么弊病将会更多。
高新区“大马拉小车”浪费资源
贺有利认为,整合城关区,有一个比较现成的选择,即充分发挥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作用,把高新区与雁滩、青白石乡合二为一,由高新区管理。
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副地级机构,但目前仅直接管理雁滩乡的3个村,是典型的“大马拉小车”,应该充分发挥高新区的作用。
据记者了解,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区划面积只有33.78平方公里,其中政策区4.7平方公里、雁滩新区7.56平方公里、马滩2.7平方公里、彭家坪产业新区18.82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区内企业已发展到1109户,其中有高新技术企业331户(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55户的72.8%),有外商投资企业34户。技工贸总收入上千万元企业120户,上亿元企业30户。全省通过双软认证(软件企业、软件产品)的企业共有61家,其中46家在高新区,占全省的75%。目前,高新区已有产学研合作项目185项。大专院校在高新区创办的企业已达25户,科研院所在高新区创办的企业达40户。区内有近百户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借“外脑”搞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高新区已成为省内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但目前,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空间不足,扩大高新区发展的空间是高新区发展的首要条件。
记者从兰州高新区确定的2008—2010年三年的工作思路中也看到,他们提出将突出四大空间布局,即建设好雁滩中心区、彭家坪新区、榆中和平—定远—夏官营产业基地和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五种发展模式,一是建设产业基地、二是发展“一区多园”、三是吸纳企业入驻、四是盘活现有用地、五是整合全省资源。可以说,高新区已经做好了“扩张”的准备,只要政策上加以支持,围绕高新区,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城市中心。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成功范例
贺有利说,在兰州,开发区和行政区合二为一的情况已经有了成功经验。位于安宁区的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安宁区合二为一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记者了解到,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3月,规划总面积9.53平方公里。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宁区原为安宁公社,后成立安宁区,设立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在具体运作中,安宁区与经济区两区矛盾较大,互相掣肘,不仅没有活跃经济,而且还严重影响发展。
为了加快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步伐,理顺其与安宁区的关系,2003年6月,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安宁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实行,使经济区和安宁区的领导进行兼职和交叉任职,履行双重职能,优势互补。“两区合一”后,经济区的部分政务和社会管理由安宁区相应机构承担。经济区在基建和市政管理等方面对国家规定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安宁区财政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用于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给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还加快了安宁区的发展,目前,安宁区已经成了兰州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区,就很能说明问题。
早在2003年,贺有利曾经在媒体上提出过,将兰州高新区与雁滩乡合二为一。这次他说,现在看来,仅仅把高新区与雁滩合二为一是不够的,因为现在雁滩的土地已基本用完了,因此,必须将青白石乡也划进去。结合兰州青什片区的开发和削山造地,还可以将临近青白石乡的皋兰县忠和镇、什川镇划给高新区,可以进一步扩大高新区的发展空间。高新区与雁滩街道、青白石乡合二为一形成新的高新区,与兰州的兰北新区建设结合起来,将有“高新技术”和“兰北新区”两个翅膀,必将成为兰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