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国权 刘庚
昔日水旱码头
今成城市瑕疵
庙滩子的大名,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在兰州可是无人不知。但对它的具体范围,说法却不一。老百姓通常说的庙滩子,主要指的是庙滩子桥周边地带。
据有关专家讲,从地质成因上讲,庙滩子是一处黄河冲积扇。黄河从铁桥到兰州东盆地,地势变宽,河道也随着变宽,北部水势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加上九州台东麓流失的水土,在这里淤积成一片宽阔的冲积扇,庙滩子就坐落在这片冲积扇上。而庙滩子的地名来历,是由于这里过去有一座关帝庙。这座关帝庙殿宇依山坡而建,宏伟壮观,庙宇内古槐参天。一个滩,一座庙,庙滩子得名。
据史料记载,庙滩子曾经是兰宁驿道的主要通道。明朝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边境趋于相对安宁,通往宁夏的驿道改善拓宽,黄河以北、镇远浮桥以东的地方就成了闹市,作坊、店铺、饭馆鳞次栉比,过往商旅驼队络绎不绝,是著名的“水旱码头”和“茶马互市”。直到1979年城关黄河大桥通车之前,庙滩子依然是兰州的一个咽喉通衢,车马店集中,人流、物流交汇。此后,从这里过往的车辆有所减少,庙滩子的码头作用减弱,但在黄河北地区,这里依然是一个中心。
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庙滩子并没有跟上整个城市发展的步伐,这里遍布着低矮拥挤的平房,交通、消防、供水、供暖、排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十分突出,用黄河北市民的话来说,就是“生活很不方便”。在黄河以南主城区的繁荣景象以及南北滨河路的亮丽景观映衬下,庙滩子地区成为整个城区的一个“瑕疵”。
庙滩子改造
拉开两岸平衡发展大幕
同在城关区,只隔着并不太宽的一条黄河,但多少年来,城关区黄河两岸的发展却是两重天。黄河南岸的中心区已经是过度开发,人口压力、城市环境压力大,不堪重负;而黄河北地区,高楼大厦屈指可数,平房院落随处可见,连有些小县城都不如。两岸发展极度不平衡,这就是兰州城一个奇怪的现状。
今年9月,兰州市迄今为止最大的旧城区改造项目、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最集中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最大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最时尚的城市综合体、最典型的民生工程——庙滩子地区危旧房整体改造项目开工奠基。建设方设想的是,3年后,一座凸显兰州山水特征的集居住、商业、旅游、文化、休闲、办公等于一体的“城市商业次中心”将在庙滩子地区崛起,使黄河北岸区域呈现全新面貌。
而庙滩子改造,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庙滩子地区的“重生”,更在于带活这一片之后,对核心区的居民和业态形成引力,可缓解黄河对岸城关核心区域的居住、交通、就业等压力,为城市核心区的向外疏散提供空间。
其实,造成庙滩子地区“离城一丈,就是乡棒”的核心原因,就是黄河上的交通问题。截至目前,黄河上的桥梁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仍是制约黄河北岸开发的一个致命因素。如果没有桥的保证,那么,黄河北的开发只能是开发商“一头热”。这次庙滩子改造的“一揽子”工程中,建设方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斥资改造庙滩子的同时,还要在此修建一座黄河大桥,作为整体工程的配套。
把庙滩子打造成
北城区桥头堡
在“跳出老城谋发展”战略中,兰州市提出打造“兰北新区”,兰北新区初步规划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分别拓展“三大块”空间构建新城,秦王川盆地主要以农业综合开发、空港产业基地建设和城镇规划建设为重点,力争在“十二五”内或更长一些时间,努力形成兰州的卫星城市。规划目前正在制定当中。结合“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将以秦王川盆地、榆中盆地和黄河北部山区移山造地为主要区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有关专家指出,兰北新区的大手笔规划让人耳目一新,但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地盘上,近期要做的文章依然是城关区黄河北的这篇,要把庙滩子改造作为北城区开发的试验田和桥头堡,依次向北推进,而不是跑马圈地式的开发。
其实,对这块待开发地,城关区也有自己的设想,比如对九州的定位是工业园区,但在一轮一轮地房地产开发热中,在相对低的房价下,这已经成了一个住宅区。在黄河北的开发中,城关核心区和雁滩的开发的失败教训,一定要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