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手纸浪费呼唤道德自律

时间:2015-04-24 17:0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张玉胜 点击: 载入中...

     对如厕者来说,公共厕所能免费提供手纸当然是件受欢迎的事。记者获悉,上海市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在全市2600多座环卫公厕免费提供手纸。为此,静安区一个公厕已在试点免费提供手纸,半年多试点下来,如厕者每次如厕使用的卷筒纸长度平均为1.6米。(4月23日《新闻晨报》)

    免费手纸本为方便市民而设,岂料成了公德意识的“试纸”。随意拉扯的浪费、擦手擦鞋的滥用、整卷手纸的被盗,让公民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在免费手纸的“试点”中悉数亮丑。尽管这种现象或许并非主流,且随着管理方式的改变已有所改善,但由此透出的公德意识的短缺,却是不容忽视和亟待提升的社会隐忧。

    基于“天底下没有免费午餐”的认知常识,人们或对上海市推出公共厕所免费提供手纸的试点遭遇此等尴尬情况并不感到奇怪,毕竟卫生纸仍属商家销售的产品,在人们的道德水准尚未达到抵御“免费”使用的诱惑时,免费手纸难免遭遇贪占小便宜者损公肥私的“算计”。

    也许,人们会对这种不文明举动提出许多技术方面的建议,比如“免费”资源的扩大供给、“节约”用语的温馨提示、管理方式的与时俱进,但没有公民道德的普遍提升,这些措施的矫正效果便相对有限和难以持续。化解“便民”与“节约”的矛盾、实现两者的双赢,必须在尽可能管理科学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的公德意识。

    经济管理学上著名的“公地悲剧”原理,或可解读这种尴尬的社会现象。公地作为一项有许多拥有者的公共资源或社会财产,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渐趋枯竭。比如任意砍伐森林,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河流、空气遭遇污染等。“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无休止掠夺的狼狈景象。其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不捞白不捞”的人性弱点。

    在现实生活中,公德意识缺失的事例俯拾皆是。小到损坏街头电话亭和垃圾箱、随意践踏公共草坪,大到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公共资源被挥霍浪费等。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公家的”、“共用的”就是“大家的”和“无主的”,不要钱的公用品可以浪费、带走,公共设施没人管可以破坏,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这种公德意识的短缺,既表现为对“公共”属性的认知扭曲、对“规则”尊严的缺乏敬畏,也表现于“独处”环境中的难以自律和相互监督的公民“责任”缺失。

    矫正免费手纸的浪费行为,不能因噎废食地终止尝试,也不能仅仅止于对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而是要在继续试点和加强管理的同时,加大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引领。尤其需要在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舆论场里就此开展讨论,继续对试点情况的跟踪报道。必要时可以对一些不文明举动曝光披露。唯有通过正面教育和负面讨伐的双管齐下,才能唤起和敦促人们的道德自律,免费手纸浪费的现象才有望渐趋减少。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殡葬服务免费须强化审计
  • “高速免费穷人补贴富人”是诡辩
  • “15天前退票免费”须防“占票族”
  • 公车私用是情节较轻的挥霍浪费
  • 不缺制度缺执行,公款浪费入罪当慎重
  • 搁置免费医疗之争,加速推进医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