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门”,何以在眼皮底下发生

时间:2015-07-29 08:42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姜赟 点击: 载入中...

  寻租就像小偷一样,总是乘“虚”而入,不会敲门通知。制度的纸面之实,遭遇执行之虚,就会漏洞百出,被人钻空子。

  一头生猪竟能“拱倒”8县畜牧局长,这不是奇闻。在广东梅州,下属8县的在任或原任畜牧局长,均栽倒在“生猪养殖场骗补门”,涉及专项补贴资金超过7000万元,造成国家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这么多畜牧局“一把手”绊倒在同一个地方,值得深思。

  案情显示,有的养殖场连一头猪都没有就骗补50万元,有的不达标却能“跨栏”申报,有的超额申报也能通关无阻。遵照规定,生猪补贴须经过申请、审批、公示、验收等多个环节,县级管理部门上报后还有省市两级审查。人们不禁会问,如铜墙铁壁的制度防线,何以像纸糊般一捅就破?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句名言:“天下事,坏于懒与私。”细究此案,不难发现部分畜牧干部视国家补贴为到嘴的“唐僧肉”,有意造假申报材料,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谋私问题;也不难发现审查验收人员只坐在办公室里核验“看不出问题”的材料,而不愿脚下沾泥跑到现场去核查。即便去核查,也不多方求证,竟被申报者“忽悠”到另一家养猪场去而没觉察。凡此种种,恐非一句“只怪敌人太狡猾”就能交代过去的。

  梅州案提醒我们,再严谨的规则体系,再精妙的制度设计,都无法做到完美。寻租就像小偷一样,总是乘“虚”而入,不会敲门通知。制度的纸面之实,遭遇执行之虚,就会漏洞百出,被人钻空子。因此,生猪补贴审查尽管有层层审批与各种监管措施,却最终在现实“虚症”的异化中成了摆设。

  近几年,在低保、医保、扶贫、节能、创业等领域,国家一系列补贴惠民政策对于兜底民生、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骗补门”也层出不穷,令国家的“甘露”跑冒滴漏,进了腐败干部和不良商人的腰包。可见,制度虽恒定、管长远,但维护检修也必不可少。时时检视制度之笼是否坚实、严密,才能关得住“老虎”,也跑不掉“苍蝇”。

  防止执行之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群众成为制度的守笼人。纵观一些“骗补门”,相关部门公开信息只上网不到户,由于存在“信息鸿沟”,利益相关人根本无从监督。打破“暗箱操作”,还得把钥匙交给群众。落实群众的知情权,进而激活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四权”的“连续效应”。如此一来,权力寻租的欲望再强烈也不敢胡作非为,腐败再隐蔽也逃不出群众的眼睛。钻空子的人,终将被钉死在空子里。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郭夏:开放创新“金砖+” 命运与共亚非拉
  • 博论|“主旋律”蕴含巨大精神力量
  • 四个自信”系列之二《理论之光》
  • 【地评线】守护“第五空间”,增进民生福祉
  • 从“闲人免进”到“城市客厅” 常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破解
  • 【地评线】中国外贸为何“韧性”十足“逆势”而上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