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固化奴性和几个叛逆人物

时间:2013-02-07 14:08来源:鑫报 作者:石空 点击: 载入中...
鑫报皋兰书画石空先生书法评论系列之五
 
 
  
 
  
 
 
 
 
  李世民——中国书法固化奴性之父;
 
 
  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总是有节点人物,这些节点人物有的推动了书法,有的抑制书法,有的则完全成为中国书法的终结者。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找出中国书法的发展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分析指出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的远景。

 
书法作品 
 
 
米芾墨迹

 
 
  自有文字就有书法,此种说法可能欠妥,因为书法纸、墨、笔缺一不可,决定了书法的特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毛笔书写的文字才能称为书法。如前文所述,描在甲骨文上由刀刻成的文字是书法的始祖,从那时至唐代中国书法经历了诞生——发展——凝固的过程。商周时期的青铜铸文展示了中国书法天真烂漫的原始气质,那时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想象和创造力,以记事为主的书法以快速书写为目的,实现着文字的书体变异。然而,到了秦王朝中国书法遭遇了第一次的扼制,秦统治者创造了维护自己统治尊严的秦篆,为自由的书风设置了藩篱,从远古淌流而来的书风第一次遇到盘根错节,秦王朝灭亡后中国书坛再次出现活跃自由的氛围,整个汉代虽然书风在统治者和民间的规范与自由之间博弈,但总体上是自由的书风占了上风,出土的汉简能够证明这一时期各种书体竞相并存,汉代社会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推动了书法的成熟。值得庆幸的是汉代统治者以宽大的胸怀为中国书法创造了个性发展的环境,整个魏晋时期中国书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书法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书者的个性尽情流露,各种书体得以自由的展示和完善,并且书法的美学理论也初步形成,如果沿着魏晋书法势头发展下去,但是这种发展势头到了唐王朝戛然而止。

 

 
杨凝式书法真迹
 
 
  从表面看,唐王朝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唐王朝对魏晋以来的书法做了整合、提炼、提高,形成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伟大书法矩阵,另一方面唐王朝对书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中国书法从实践和理论都得到了总结,为后世留下了可供遵循的书法规则,但是也正是这一点遏制了书法的创新能力。




 
康里夒夒的墨迹
 
  书法二字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本体的表现形态,二是对书法规律的总结。形成必须遵循的规则,所谓法就是规范、规则、制度、标准,法带有必须执行强制力,和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当书被法所框住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原动力和创造力。事物在规范之后就会陷入停滞状态,综观唐以后的书法发展史就证明了这一点,秦时李斯篆刻成为官方的字体,汉时蔡邕用分书书写经典争相模仿,虽然有规范的倾向但并没有遏制其他书风。唐代则不同,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上独推王羲之,叫人四处搜集王羲之作品,或临摹,或刻石,树立了王羲之在中国书坛的正统地位,在推崇王羲之的同时又贬低其他书家,唐太宗曾称:“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朝利用自己统治权利按照唐太宗意愿为中国书法建立了传承有序的体系,凡体系内被视为正宗,体系外被视为异类。唐王朝的书风大多为中正、秩序、规则,并且以人为的规范约束众人的书风,凡符合标准者推崇备至,凡不符合者打入冷宫,因此唐代虽然出现了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也同时扼杀了其他的大家,开创了书坛唯我独尊罢黜百家的恶劣风气,并影响至今。
 
 
  自唐至今,中国书坛万马齐喑,乌云笼罩,创新不够,几乎是一代接一代的重复着老调子。形成了书坛的八股现象,谁想创新就扼杀谁,一个被喻为中国民族瑰宝沦落为小三的角色,书坛卫道士们以前朝的规则衡量所有的作品,每天几千万个书写者在重复的临摹着几十个人的遗作,并以临摹的像而沾沾自喜,一批批毫无创新的作品被奉为佳作,被在各种展厅展出,上演着千古不移的滑稽剧。
 
 
  
 
  傅山杂写(局部)
 
  从唐至今,有名有姓的书法家成千上万,然而真正有创新的没有几个,正为苏东坡所云:“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拂去历史尘埃,拜读浩瀚的书海,在1400多年的历史上留下脚印的只有杨凝式、康里巎巎、米芾、王铎、傅山五人而已。中国书坛的怪现象是,凡是对中国书法有贡献的人都是突破了唐规,他们都被视为另类,被称为疯、癫、狂、痴、怪、丑。
 
 
  杨凝式(873年——954年)。杨凝式学于柳颜,而出于柳颜,生于唐王朝衰落之年的他在书法上也是叛逆者,他装疯卖傻躲过灾难,他的行楷书《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等恣意狂放,变幻莫测,有一种怪诞和清醒的情绪,表现出了和唐的其他书法家截然不同的风格,米芾曾评价他是“横风斜雨,满纸烟云,淋漓张目。”杨凝式对中国书法的贡献是开创了与王羲之不同的书风,可以说他是唐后中国另类书风的始作俑者。许多现代书风就有杨凝式的影子,但是中国书法史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因为他不属于正统。
 
 
  康里巎巎(1295~1345),蒙古族人,他出身名门,家学深厚,他的字颇具超凡脱俗的神韵,走笔迅捷,豪放,线条流畅挺拔,据称一日可写万字。他的书法融进了少数民族生性豪放,果决大胆的性格,笔划的一挑一顿,颇有汉晋风范,其代表为《唐元缜行宫诗》、《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古风第十九首》等,至今对他的书法内涵重视不够,很多书法的评论都未把他放在继承魏晋的角度去给予应有的评价,其实康里巎巎的书法个性鲜明,粗头乱服,颇具时代感。随着现代审美价值,他的历史地位将得到更高的评价。
 
 
  米芾(1051-1107),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其实米芾潜心魏晋,访问了不少晋人字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可以说米芾是唐之后魏晋书风的最大继承者,他对魏晋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米芾最大的
 
 
  贡献,所谓八面出锋其实是魏晋多种笔法的复合体,米芾给书者的启示是,一方面对大家作品临摹的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另一方面,是在对临摹反叛的基础上以新的笔法表现个性,米芾的成功是笔法的成功,米芾的刷字是对唐以来笔划中怯的纠正,唐楷强调起头结尾和转折,事实上是放弃了用笔的运动过程。后世临摹米芾为何难以入手,就是因为米芾的笔法揉进的魏晋笔法太丰富了,乃至于临者无所适从。
 
 
  王铎(1592年—1652年),是中国书坛的性格分裂者,其实王铎因为贰臣而受人谴责,书法也一度遭遇冷落,王铎自称独尊“二王”,而事实上王铎的书法中“二王”的成分并不多,只不过是王铎拉“二王”作为幌子为自己撑门面,细读王铎书法就可以发现王铎在章法上,飘乎不定,表现了对书法装饰意味创新,说白了是王铎对平面视角空间的构成有着超群的感觉,他书法的行轴线似神龙摇动左右,如风柳摆动多姿,左右腾挪,上下不定,充满了运动的律味。在王铎之前还没有一个书法敢在章法上有如此的创新。
 
 
  傅山(1607-1684),严格意义上傅山是一位名中医,他对医学的贡献大于对书法的贡献,表面上傅山淡泊名利,其实傅山一生追逐名利,只是不得志而已,傅山的书法很多是用于拉关系,找路子求得仕途的认可,正是仕途受阻才使傅山的书法流传于世,在仕途不顺的苦闷之中,傅山把精力放在了书法研究上,同时,表现出对传统权威书法的蔑视,和不屑一顾,可以说傅山是中国书坛大彻大悟第一人,也是从书法理论上对传统加以鞭笞的人,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书法理论,我以为傅山的杂书是最逼近魏晋风骨的作品,傅山杂书和魏晋残纸放在一起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承接关系,这在中国书坛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承接关系表明中国书法是有规律性的,任何笔法、章法都和书法的起源时期有关,同时他也告诉人们,无论何种创新都是有渊源关系的。
 
 
  如上所述,中国书坛事实上是在守旧与创新中交织发展的,综观历史守旧的能量远远大于创新能量,创新者往往遭遇蔑视并被冠以疯、癫、狂、痴、怪、丑的恶名。他们在世时往往怀才不遇,身世坎坷,死后才得到世人的承认,由此联想到当今书坛也是如此这般。凡是传统书者总有市场,而创新者(如现代书风,我将在今后的评论中谈及现代书风的承接关系)常常步履艰辛被视为胡来乱写,这些现代的创新者中可能就有杨凝式、傅山等的大家,中国书坛从固化到创新的历史揭示了书法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这值得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论中国书法与绘画之书画同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