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草书法的“大揭密”

时间:2017-01-06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三个结合:临贴与创作结合、大字小字结合、楷书与行书结合。


    一、三看


    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汲取养分。


    二、推荐范本


    “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体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五、十个书写关键词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笔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六、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侧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厚处用侧。


    据微信寻味斋三火书法篆刻工作室


    司法拍卖莫忘“专业知识”


    法制晚报--今日快评


    新闻提示


    近日有网友发现,河南信阳市新县法院在网上拍卖了一批可以发射“BB弹”的玩具枪。在相关司法拍卖网站上可以看到,新县法院分别在2016年10月30日、12月8日、12月28日,三次网上拍卖玩具枪29支。包括“反恐狙击枪”、“神枪手模型枪”、“穿越火线SVD模型枪”等等。对此,新县法院一法官回应澎湃新闻,这些都是小孩玩的塑料玩具枪,只是进行了价格鉴定,未鉴定“枪口比动能”.2017年1月3日中午,新县法院已将相关的网拍信息删除。


    老赖欠债不还或者还不起,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通过拍卖债务人的财产,以清偿债权人债权,这是破解执行难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即便是淘宝上的普通卖家,卖东西的时候也要考虑自己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是否合法合规,何况是司法拍卖?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竟然真的发生了好几起司法拍卖涉嫌违法的事件。


    比如说2015年3月曾有媒体报道,浙江温州瓯海法院先后两次在网上的司法拍卖平台公开拍卖了一批书画,这批书画落款签章均为现当代名人,其中一部分在拍前就已被鉴定为赝品;2016年12月,河南宜阳法院网上公开拍卖强执物品时, 明确标注其中一款为“高仿LV包”,引起争议后还回应称“已标注高仿,因此不存在欺骗”.


    再比如,2014年4月有报道说,郑州的杨先生通过法院拍卖,拍到了郑州市中牟县三处总计三千多平方米的房产,然而他在查询后却发现,自己拍下的房产,土地证竟是伪造的。更为蹊跷的是,这个伪造的土地证曾经办出了货真价实的房产证。对此,完全知情的法院和房管局竟然表示,只要杨先生交齐尾款,将协助他过户……


    这一次,就在天津一位张大妈因为摆射击摊打气球而获刑之后不久,河南信阳市新县法院的司法拍卖中竟然出现了类似的“枪支”.于是有媒体发问:法院也在拍卖仿真枪,张大妈咋想?事实上,早在2012年,就有人因买卖、持有可发射BB弹的玩具枪获刑。


    “吃瓜群众”一不留神,或许会忘记出售、购买“高仿LV”涉嫌商标侵权,或者忘记“玩具枪”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但是身为法院工作人员,怎么能忘记自己的“专业”呢?根据《商标法》的规定,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至于玩具枪的问题,根据公安部于2007年公布的《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2010年发布的《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不能发射制式弹药的非制式枪支,当所发射弹丸的枪口比动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时,一律认定为枪支。


    法规“红线”不可触碰,尤其是法院等司法部门,更要成为遵守法纪的典范,而不能给人“双重标准”的印象。司法拍卖涉嫌违法,伤害的是法律的尊严和法院的可信度,广大群众或许会想:司法拍卖都知法犯法,审判和执行工作当中,又能否坚守法律呢?


    司法拍卖是司法工作的重要一环,绝不可忘记法律二字,在任何一个环节,都理应体现专业精神。所以,此事或许说明,我们不仅仅要清理司法拍卖当中不合法的东西,还该进一步清理司法系统当中不专业的人员。


    本报评论员 庞岚


    朋友圈卖熊掌 平台得先亮红灯


    法制晚报--社会观察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朋友圈里有人公然出售黑熊熊掌。出售者自称这些熊掌从俄罗斯托专人带进国内,随后发售给国内买家,售价为980元一斤。法律界人士表示,出售者和购买者或将触刑涉嫌犯罪。


    黑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根据《刑法》相关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是犯罪行为,根据不同犯罪情节,将处以拘役直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来看,无论熊掌从何而来,只要在中国境内交易,就已构成违法。


    从报道来看,与微信中商业属性更强的微店不同,此次宣称能带熊掌入境销售的卖家是自称某传媒集团的“王总监”,销售信息以个人朋友圈消息的方式发布出来。如今微信朋友圈营销乱象丛生,平台作为信息的第一把关人应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微信平台应通过设置关键词、查看网友留言互动等形式,及时发现朋友圈或聊天群中的异常宣传、交易行为,做到对存疑信息的尽早删除和追查。


    此外,平台应与监管和公安部门实现联动,一旦发现网友举报,或类似熊掌交易此类明显违法行为,可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通过实名制或精准定位协助警方破案,实现对违规者的精准打击。


    事实上,平台对微信群、朋友圈甚至个体之间的对话实现监控并不存在技术障碍。管理者就应当擅用此术,把好净化网络空间、打击各类不法行为的第一道关卡。王奇


    上海科学家研发“防水耐火纸” 有助纸质文物保存


    2017-01-04 19:01: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中新记者姓名} 责任编辑:


    2017年01月04日 19: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0  中新社上海1月4日电 (郑莹莹)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4日的消息显示,该所朱英杰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防水耐火纸,该纸即使受到物理损伤或在高温严酷环境中,仍然能很好地保持防水性能。据介绍,相关研究工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期刊上。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传统的植物纤维纸既不防水、也不耐火,这些缺点不仅限制了传统纸的应用,而且为珍贵纸质文物的长期保存埋下隐患。例如,2014年1月法国国家图书馆遭遇水灾,超过一万册书籍被水淹而受到损毁;2015年1月,莫斯科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发生重大火灾,大火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数以百万计的珍贵藏书受损。


    在应用上,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方面介绍,防水耐火纸具有优良的隔热耐火性能,可应用于保护易燃物品免于火灾焚毁。此外,该防水耐火纸不仅对水具有优良的超疏水性能,对橙汁、红茶、牛奶和咖啡等饮料也具该效;防水耐火纸兼具自清洁功能,落在其上的水会形成球形水珠,在纸的表面自由地滚动,并带走灰尘等污物,从而实现自清洁,如将其用于露天广告牌等,利用雨水可自动保持清洁,从而免去人工清洗麻烦,降低成本。(完)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专家称并非经过特别处理


    2016年12月09日 09:12


    来源:人民网 作者:凌光


    1191人参与 133评论


    核心提示:越王勾践剑出土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后德俊认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条件决定的。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由于望山一号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铜器更不容易生锈。


    越王勾践剑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凌光,原题:探究越王勾践剑之谜:八字铭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谁


    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齐名的镇馆之宝就是越王勾践剑。宝剑藏千年,谁人能识君?越王勾践剑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带了诸多谜团,也许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破解的过程之中。


    千年宝剑仍寒气逼人


    上世纪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


    1965年岁末,挖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公里处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层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这里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


    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很多专家认为,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楚国都城郢的所在地。这一带素以古墓众多着称,那么,这不一样的土层下面,是不是也藏着古墓呢?


    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并在现场成立了工作小组。经过仔细勘测,专家们发现这里的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就这样,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


    几天后,当发掘工作进行到望山一号楚墓时,这里就已经出土了近400件随葬器物,有青铜礼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从这些出土冥器的数量和质量判断,专家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贵族。


    1965年12月的一个傍晚,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墓主人的内棺打开,人们赫然发现,在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


    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不久的陈振裕后来回忆说:“我将这些文物取出放到发掘工作的临时库房里。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经我亲手取出的文物中,竟然有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


    第二天上午,保管员在考古发掘工地上对取出的文物进行清洗,以便分类保管。当保管员将宝剑从剑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这把刚刚出土的宝剑剑身几乎看不见锈迹,历经千年仍然寒气逼人,完好如新。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剑,不料手指碰到剑刃上,竟划出了一道口子,鲜血立刻流了出来。


    这把剑的制作十分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剑格下面镶有蓝色玻璃,后面镶有绿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发出幽幽蓝光;剑身还纵横交错着神秘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靠近剑格的剑身处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非常完好。


    越王剑为什么会在楚国


    然而,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之剑,何以在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之中出土呢?


    其实,考古学家们早已发现,吴越之剑的出土地很少是在古代吴国和越国的领地范围内,反倒是多见于河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湖北和安徽曾经一度是楚国的地盘,而山西则是晋国的天下。


    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群雄争霸,吴越两国都属于势力比较弱小的国家,只能依靠与强国的结盟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


    出于对楚国的共同敌对关系,吴国和晋国结成了联盟;而利用越国对于吴国的恐惧和敌视,楚国也拉来越国与之结盟。


    专家们认为,吴越宝剑多在他国出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吴晋、越楚联盟的出现。这些宝剑中,一部分应该是两国互相示好时的馈赠品,另外一部分则应该是战争中的战利品。


    那么,具体到望山一号楚墓中的这把越王勾践剑,到底是馈赠品,还是战利品?


    两种可能性都有,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


    有人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墓主人邵固应该是邵滑(也即淖滑)。邵滑是楚怀王时的大贵族,也是楚国一位干练的外交家。据史料记载,楚怀王时,邵滑曾经被委派到越国,大搞离间活动,激化内部矛盾,诱使越国内乱,从而使得楚怀王趁机灭掉了越国。由于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楚怀王可能就把从越国缴获回来的越王勾践剑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邵滑。


    还有人认为,墓主人邵固和史书记载的邵滑完全没有关系。邵固生前的社会地位只相当于大夫这一级,并不属于大贵族,可是由于他是楚悼王的曾孙,出土的竹简中还记载他常“出入侍王”,说明他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史书和出土竹简所记,楚越之间的关系自越王允常时期开始就很亲密,楚昭王还曾经娶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妃,因此越王勾践这把珍贵的青铜佩剑,应该是作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流入楚国的。邵固死时还很年轻,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贵的越王勾践剑作为赏赐,邵固死后用它来陪葬,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没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所有这些都只能是猜测了。


    古剑何以千年不锈


    越王勾践青铜剑,寒光逼人,坚韧而锋利,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为何如此锋利?又为何能千年不锈?这一直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等原因,人们不可能对越王勾践剑进行取样测定。1977年,为迎接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中央决定拍摄一部名为《古剑》的科教片,以反映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拍摄中,当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践剑划纸,竟然一次就划破了二十几层纸,可见该剑至今仍锋利无比。


    那么,它是如何铸造与防锈的?为了解开这个谜底,经时任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批准,摄制组决定将越王勾践青铜剑送到复旦大学作科学检测。科学家们利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技术,对越王勾践青铜剑进行无损伤的测定与研究后,发现了越王勾践青铜剑的配方成分。


    数据显示,这把宝剑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践剑的剑脊含铜较多,这就使得剑的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含锡量高,不但增加了宝剑的硬度,也使得宝剑异常锋利。虽然是同一把宝剑,可是剑的不同部位却有着不同金属配比,这要求金属器物在铸造的过程中,必须分两次浇铸才能使器物复合成一体,专业术语称之为“复合金属工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实在令人惊叹。


    复合剑的脊部含铜较多,因此呈现出黄色;刃部含锡较多,因此泛出白色。在阳光下,剑脊和剑刃闪烁着不同的两种光芒,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也被称为“两色剑”.


    至于越王勾践剑为何历经两千多年还不生锈,法国人曾提出一个大胆假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存在着神秘的今人尚不知晓的人工外镀技术,比如经过硫化处理,正是这个技术,使得青铜器的器表产生了覆盖层,它异常坚硬而且绝不生锈。


    也有人提出了看似更为理性的说法。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后德俊认为,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而出土几十年来,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之所以越王勾践剑出土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后德俊认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条件决定的。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由于望山一号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铜器更不容易生锈。


    作为对比,后德俊提出,出土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代开采铜矿石的矿井内的大铜斧,是一件古代劳动人民实用的采矿工具。由于出土于古代矿井淤泥中,出土时表面仍然泛有青铜的光泽,锈蚀程度也较轻微。而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夫差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布满了绿色的锈层。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主要是保存环境使然,并非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


    八字铭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谁


    当时在考古发掘工地指导工作的着名历史学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壮猷教授,与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对这件青铜剑的八字铭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鸟篆铭文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书”,是篆书的变体,很难辨认。不过,这八个字中,有六个字在以往出土的兵器中曾经出现过,因此在现场就已经被专家们解读,这八个字是“越王??自作用剑”;另两个字按过去剑上发现铭文的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壮猷先生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并认为邵滑可能是史书所记载的越王无疆的儿子越王玉。据此,他将此墓认作越王墓。


    对方壮猷先生有关“邵滑”二字的意见,当时在考古发掘工地上的其他文物工作者也有不同看法。而这一问题又至关重要,直接关系此墓墓主与年代的研究。于是,在方先生的领导下,工作人员立即将这件青铜剑的八字铭文进行临摹、拓片、拍照,随后,方先生于12月底,将这些资料及自己的看法,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夏鼎、唐兰、陈梦家、于省吾、容庚、商承祚等十几位我国着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征求意见,请他们帮忙作进一步的鉴定。


    郭沫若很快就寄来了回信,在信中,他肯定了方壮猷的研究意见,认为那不能确定的两个字就是“邵滑”.


    然而,1966年1月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唐兰写下的信件里,却提出了一种新颖而有震撼力的意见。唐兰认为,宝剑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践!


    那么,唐兰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呢?原来,唐兰运用他自创的古文字研究方法,推断出这两个难认的字为“鸠浅”,而“鸠浅”正是“勾践”的通假字。唐先生还认为此墓不可能是越王墓,应是楚墓;这方剑是楚灭越以后所得的越国宝物。1966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梦家先生在复信中,也明确指出剑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而且认为望山一号墓未必为越王墓,仍当是楚王族、贵族之墓,其年代可能早到战国初期。


    这个新颖的意见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2月28日,郭沫若复信也明确指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


    方壮猷随后将剑铭考释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结论函告各位先生,未见有异议,因而得到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原来如此 吴越之地多宝剑


    我国上古三代之青铜器,论礼乐重器,当属中原地区铸造的为最好,但谈及兵器,最精良的莫过于吴越之地。


    《考工记》上说:“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吴越地区自古水网纵横,开阔的平原较少,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战车作战方式在这里很少有用武之地,所以步兵才是吴越军队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适合于近身作战的既轻便且锋利的武器,而剑恰好具备了这些特点。而吴地又富藏铜、锡,这又为铸造宝剑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


    吴越青铜剑一般认为是先在吴地发展起来的,而吴越两国又地域相连,交往密切,当青铜剑制造技术在吴地得到发展时很快也传入越国,使得青铜剑的铸造技艺成为吴越两国共同的财富。


    吴越宝剑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相互影响,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显着特点,其剑体的菱形暗格纹、剑首的同心圆和复合剑体更是被称为“三绝”.由于当时缺乏史料记载,这三种工艺在秦汉就失传了,直到近年来通过一些专家研究和试验,谜团才被逐渐解开。


    史海钩沉 海外展览不慎受损


    1973年6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特批,越王勾践剑首次走出国门,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中隆重亮相,日本友人观者如潮,争睹中华瑰宝的风采。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也为有幸一睹这把名剑的风采,而在祝辞中“对中国政府这种特殊的照顾与好意”表示衷心的敬意。


    1984年12月,为迎接香港回归,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同赴香港展出,此展览命名为《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展览》。


    越王勾践剑第三次出展是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但是,就在这次出展过程中,这把千古名剑却不幸遭到了人为损坏。


    越王勾践剑受损是在这次展览结束时发生的。1994年8月24日撤展时,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员操作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剑拆下后,我方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


    越王勾践剑的受损在国内激起强烈反响。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对勾践剑受损情况作出的正式结论是“轻微损伤”.尽管如此,此事足以令我们从中吸取教训。


    冤家路窄 一对仇敌之刃


    1983年11月23日,离勾践剑出土地仅两千米的江陵县马山五号墓,同样出土了一件绝世青铜矛。这把青铜矛长29.5厘米,矛身饰有黑色“米”字几何花纹,线条平滑,锋刃锐利。矛锋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设有放血槽,放血槽后端各铸有一个兽头。


    考古工作者同样在矛身上发现基部有两行八字错金铭文。这次解读毫不费劲,“吴王夫差,自乍(作)用□(最后一字尚未定论)。”专家考证,此矛为吴王夫差所有。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如此互相憎恨的人,他们心爱的兵器怎么会埋葬得如此相近呢?


    千古之谜,至今仍在求解中。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楼兰残纸与锺繇楷书
  • 为什么今人少有能写好草书的?
  • 为什么今人少有能写好草书的?
  • 楼兰残纸与锺繇楷书
  • 楼兰残纸与锺繇楷书
  • 行书与楷书用笔主要区别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容铁先生书画篆刻展今天上午在甘肃美术馆

      容铁先生是一位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的复合型艺术家,也是中国唯一一位集中国...

    • 有龙则灵

      近来对于“龙的传人”,却有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叫“蛇的传人”,因为国人始祖...

    • 毛笔开展的沿革

      我国制笔有着悠长的前史,笔的使用能够追溯到新时期年代,战国时期,蒙恬年代的笔...

    • 赵之谦临《武荣碑》

      汉 《武荣碑》原拓释文: 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廉孝相承,亦世...

    • 簪花字美

      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 书法艺术的指尖传承

      皖北沙书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表演,是用手撮捻细沙或石灰挥洒成字。近日,记者来...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