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狂草离甲骨很近 离当下很远

时间:2020-10-15 12:0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杨重琦 点击: 载入中...

  胡抗美对甲骨文和金石文章法的分析,无疑勾起了我们对章法起源和远古章法的浓厚兴趣,甲骨文和金石文是我们祖先的遗绎,看到它们会有一种怀旧感和寻根感。同时,也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和疑惑。
  
  在甲骨文中,我们发现有些字上下对应的很整齐,字的轴线在一条线上,而有的字上下错位,东倒西歪,字的轴线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先民们在极力的想把字对齐写正,排列有序,而事实上他们很难做到,他们的书刻技巧尚未成熟到准确控制的程度。


青铜器“西周利簋上面刻着(译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室尊彝。
  
  记录了历史上著名的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的事实,西周利簋高28厘米,口径为22厘米,重达7.95千克,座身饰饕餮纹,座四角饰蝉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于陕西临潼的一个小村庄。
 



《四祀邲其壶铭》



 
  
  而到了青铜时代,先民们掌握了准确控制的技巧,在最早的青铜器“西周利簋上面刻着(译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室尊彝。
  
  记录了历史上著名的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的事实,西周利簋高28厘米,口径为22厘米,重达7.95千克,座身饰饕餮纹,座四角饰蝉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于陕西临潼的一个小村庄。
  
  从西周利簋的33个字的铭文可以看出,行列排例整齐有序。《四祀邲其壶铭》、《孟盘》、《墙盘》也和《西周利簋》一样排例工整有序,这表明先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书写工整的章法布局能力。





刑徒砖



砖纹

 
     刑徒砖、瓦当、砖文造象石为代表的书文又继承《散氏盘》并追溯至甲骨文的“错位”书风。在以工整有序为章法发展的主线书风中,似乎始终有一股反抗的力量在不屈的斗争着挣扎着。这种争斗和今天的书坛何其相似,历史并未因为时间的迷漫和空间的异动而改变和中断,反而,更加呈现出相似性和相关性。过去的历史就是今天的镜子,于是,我们开始怀疑,是否真又一股神密的力量在冥冥中左右书法?
 



《熹平石经》

 
秦篆——以《泰山石刻》、秦诏书为代表,和以《熹平石经》、《曹金碑》为代表的碑文,又返回到工整排列有序上。





 
  
  但是,到了《散氏盘》这种工整书写、行列有序的能力似乎被突然放弃,又恢复了甲骨文字形“东倒西歪”行列无序,上下错位的局面。秦篆——以《泰山石刻》、秦诏书为代表,和以《熹平不经》、《曹金碑》为代表的碑文,又返回到工整排列有序上。而以刑徒砖、瓦当、砖文造象石为代表的书文又继承《散氏盘》并追溯至甲骨文的“错位”书风。
  
  在以工整有序为章法发展的主线书风中,似乎始终有一股反抗的力量在不屈的斗争着挣扎着。
  
  工整有序派在指定并建立法度,而反工整有序派在追术自然的书写精神。
  
  工整有序使书法趋于完美而过分的工整有序,又限制了书法的表现力,自由书写我行我素,我写我心,象压在石头下野蛮生长的野草。
  
  这种争斗和今天的书坛何其相似,历史并未因为时间的迷漫和空间的异动而改变和中断,反而,更加呈现出相似性和相关性。过去的历史就是今天的镜子,于是,我们开始怀疑,是否真又一股神密的力量在冥冥中左右书法?
  
  胡抗美提出了问题,但是他也似乎不好回答,不过他在对尺牍,对手卷,对立轴的分析吕仍然坚持了自己对书法的辨证立场。
  
  我所在甘肃省简牍大省,全国先后发现了简牍约十万枚,其中7万枚出自甘肃,感谢西北的干燥气候和沙漠戈壁让这些民族瑰宝保存下来,顺便说一句,甘肃兰州正在建造中国最大的简牍博物馆,建成后,这些简牍将有了一“家”,兰州也将成为简牍的研究基地。
  
  在兰州承蒙地利条件,我有幸看过不少简牍。
  
  诚如胡抗美所言:
  
  简牍书迹是实用文书,对书写者来说,实用性当然是第一位的,书法的艺术性考量是次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简牍书迹缺乏丰富的审美意味,相反,古代简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体势,风格各异的书法样式……,简牍在篇章布
  
  局上呈现了众多的样式。
  
  就章法而言,简牍的主要贡献在于天地、留空、抬头和分短行。
  
  真正的简牍多为宽一厘米左右的木条,由于受宽度所限,一厘米内的单行书写本身限制了章法的铺开,主要是通过单字的大小,轻重、疏密来表达感情,单字偶尔的“长尾巴”是常理宣泄压抑的实用书写单调枯燥的情感的重要形式。简牍的“长尾巴”可以说是后来草书长线条的鼻祖。
  
  如敦煌马圈湾简牍和张芝冠军帖的对比。同时,马圈湾简牍中的草书在章法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西。马圈湾简牍的草书书写年代早,为西汉时期,草书数量多,具为草书真迹,其发掘出1217枚隶草简牍,时间跨度从汉宣章到王莽,一般长23厘米,宽约0.8厘米,内容为诏书、秦记、檄文、律今、牍书、记事等。
  
  中国书法史记载王莽时期是草书的形成并成熟时期,马圈湾草书简牍提供了比王莽年代更早的草书,据推算比张芝的草书早200年,比二王草书早300年,马圈湾简牍草书的分析。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简牍草书主要通过字与字的连接,彰现章法的变化,虽然受到材质载体的条状限制,但是在有限空间中涵养着丰富的空间变化,单字结构被改变为连字结构,笔划的穿插造成空间的动荡,字的轴线发生左右倾斜,粗细方圆变化多。这种条形空间内的字结构的正斜变化,穿插避让连带环盘打破了隶字的单字不连图示,已经初步具备了草书的图示形态。
  
  由此可见,草书的章法是先由字的草化,再到字组的草化,一步步演变过来的。
  
  怀素自叙帖曾言:“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崔瑗使以妙闻,迨乎泊英,尤善其美。”胡抗美对简牍章书的研究,让我们能够从草书的演变的关节点去理解章法。
  
  如果说,胡抗美对甲骨文、金石章章法的研究,是对草书章法的起源的探索,那么,对简牍章法的研究则是对草书章法由量变到质变的嬗变过程的研究,从追溯甲骨章法到阐述简牍章法、阐述了草书的继承和突变的问题,也为我们理解杜度、崔瑗、张芝以及二王、张旭、怀素的师承关系,做好了铺垫。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专门谈炉火章草。张怀瓘《书断》“章草”一节中说: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妆茅连菇,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
  
  张怀瓘称史游的草书为章草,称张芝的草书为今草,他指出章书和今书最大的区别是字与字的有没有连带,这种所谓的字的连带,其实质是指章法。
  
  在字的草法上,章草和今草并不太大区别,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特点。但波磔并不是章草的主要特点。作为草书,主要是在连环映带和行云流水中表达运动感,而章草恰恰缺乏这一点。章书是一种由隶书向草书过渡的书体,
  
  所以,它很快被今草代替,勿勿结束了历史使命。
  
  除了连带关系,章书在书势上以横势为主,字形多为扁平,笔势向左右伸开。在汉代草书初期,有横势也有纵势,篆书是取纵势,隶书是取横势,简牍文字多为横势,但是简牍草书则多为纵势或者横势纵势相杂,我们从马圈湾简牍草书中不难发现,它在取势上多为纵势,它虽然具有和章草的许多相同之处,但细细察之便发现取势上有巨大区别,虽然也是字字独立,但上下映带关系十分明显。
  
  在汉简牍没有大量出土以前,相传杜度、崔瑗、张芝的草书是最早的草书,二王在张芝的基础上开创了新体。对书法章法,特别是草书章法的研究是从张芝、二王开始的。
  
  胡抗美对简牍章法的研究补上了这一段空白,特别是他从“图示传承”角度切入,又使对简牍章法研究增加了现代美学的成分,更具有当代意义。
  
  简牍章法保留了古章法的原汁原味,演示了古章法的变迁,唯有知晓古章法的起源,嬗变、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章法。古人云:
  
  初学分布,但求乎正,即知乎正,务求险绝;即能险绝,复归平正”。章书就是在不断解决平正和险绝的矛盾。



索靖月仪贴
 
在字的草法上,章草和今草并不太大区别,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特点。但波磔并不是章草的主要特点。作为草书,主要是在连环映带和行云流水中表达运动感,而章草恰恰缺乏这一点。章书是一种由隶书向草书过渡的书体,所以,它很快被今草代替,勿勿结束了历史使命。
 



宋克急就章
 
  
  在张芝、二王之前,先圣们在章法上已经作了不朽的努力,追本溯源,温故知新,上溯甲骨,下诉秦汉,知道古章法,再去理解张芝和二王以及张旭怀素,就会有不同体验,这大概是胡抗美,对甲骨、金石、简牍章法研究新启地录。
  
  缺失对汉代以前的章法的认识,就很难谈到对汉以后及当下章法的认识,甲骨、金石、简牍的章法,古代书法家没见过,现代书法家认为称不上章法,而真正的章法之根都就在那里。它们是章法的“三江源头”,今天的章法中必须挟带包裹着远古的基因,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规正和自由的问题,早在甲骨时期就已经讨论并实践过了,我们今天争论的连带环转的问题,早在章草和今草演变中已有定论,并且是以章草的落败而乍然而止的。
  
  在章法问题上,越过了张芝、二王,就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就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就“呈现给我们一种自然的生命之美”。
  
  “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丰富生动而耐人寻味的,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先民在书法章法上的创造性。请看简牍《东汉永元五年器物簿编册》。



《东汉永元五年器物簿编册》
  
  《东汉永元五年器物簿偏册》书于东汉永元五年至7年(93—95),1930年前后出土于内蒙额济纳旗居延,此删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
  
  居延是中国汉唐时期镇守西域门户的军事重镇,始建于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称“遮虏障”。以弱水为依托筑长城而接酒泉,形成了完整的攻防兼备的军事防线,唐代大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正是居延的景象。诗的起句“单车欲向边,属国在居延”,那时的居延即是汉塞边关,又是有志之士报效家国的神往之地,顺便说一句,酒泉卫星基地就建在居延古地居延,从古代的金戈铁马到今天的国之重器,历来都是万众注目遐想万千的地方。
  
  简牍原来是以细麻绳串联编结成册,由于年代久远,绝大多数出土后因麻绳腐烂而断绝,成为散简残片。《永元器物薄》出土时却保持原状,77枚木简编联在一起,成为如手卷长册的图示形式。如图所示,《永元器物册》纵例竖排,长短不齐,有长有短,字形内隶书向章法转化的字形,笔法以篆籀为主,少提按,多传转,线条圆浑古拙,精细失利。长短行搭配分布有序,形成一大片,按一大片的空白。中间的实密和上下的疏散对比强烈,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前半部分字距宽疏,字形秀气,笔势轻快,后半部分字距加密,字形厚拙,线条黑重,最后三行黑浓重彩,和开头形成轻重对比的互应关系,文中有十一个长划,不时打破一下,行笔节奏在端正书写的旁侧,
  
  突然出现一笔长划,形成章法节奏的变化。
  
  开头一行被第二行履盖,第二三行成弓型状,紧接着后几行行距上宽下窄,拥挤不堪,在章法上别有一番情趣。从严格的创作意义上讲,这并非书者的初衷,而是自然力量所起作用而变型的效果。但是,它在章法上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履盖之处制作了“书眼”,上宽下窄有了势的矗立感,拥挤弯曲改变了行的轴线,整体上有很强的章法的仪式感和形式感。
  
  综观全册的图示结构、开阔、宏大,别有洞天,肖散处风清云淡,集结处,龙啸虎呤,聚平正与险峻于一身,对今天写草书章法有借鉴意义。(摘自《胡抗美大草研究》 杨重琦 著)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