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称为“西征”。虽然当时中央红军成功突围,钻出了蒋介石的“铁桶”,但撤出根据地后却又陷入无后方作战的困境。预定的“西征”越走越远,进入四川后,中共中央终于改称这是“长征”。
北京大学教授杨奎松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什么要以1936年10月22日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的纪念日呢?表面上,这是因为这是红军三个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的胜利日子。但实际上这却和按照革命史观解读历史的某种需要是相联系的。只要我们读历史时稍稍细心一些,就不难发现,红军三个方面军会师会宁之日,不仅不是红军长征最后胜利之时,恰恰是红军陷入空前危机之期。因为,此前红军兵分三处,国民党军顾得了南,顾不了北。因此陕北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面对作战消极的地方军阀武装一度对付起来还得心应手。而这时三个方面军会合于一隅之地,原定是要去接取苏联援助的,但宁夏战役的迅速失利,两万余红军主力被阻隔于黄河西岸,剩下5万红军伤病过半,粮弹匮乏。国民党中央军这时却大批尾随而至,形成三面合围。进入10月底11月初,红军再无回旋余地,中共中央不得不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新的长征作战计划,准备向东突围,要在基本上已是国民党中央军控制的地区再度进行长途征战,其险恶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正是为什么蒋介石会在12月初不顾一切赶赴西安,集中军政要员,坚持“剿”共作战已至“最后五分钟”,下决心要毕其功于一役。这也正是为什么毛泽东会在得知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后如释重负地表示说:张学良这是“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而正是“西安事变”所起的重要作用,才使继续长征的计划未付诸实施。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