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 未来最大的商机

时间:2011-12-27 14:15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萧纪哲 点击: 载入中...

 


  专家认为,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一个新鲜的词汇——“碳交易”,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是中国官方文件首次明确提出“碳交易”概念。但是,什么是碳交易,如何进行碳交易,对广大中国老百姓甚至企业来说,还相对陌生。


  碳排放权也是商品


  2010年4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家住上海的曹阿姨买到了一张“世博绿色出行交通卡”。“他们说只要花40块钱买张卡,就能帮世博会减少1吨碳排放。而且,用这张卡到一些商场买东西还能打折。我觉得挺划算的,排了好长的队才买到。”


  “世博绿色出行交通卡”是全球首款低碳交通卡,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色出行基金会和上海公共交通卡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市民办卡花的40元中,20元是工本费,另外20元则是上海世博会减少1吨碳排放所需的成本。每张“世博绿色出行交通卡”都含有1吨经过认证的二氧化碳指标,市民购买了这张卡,就相当于向世博会购买了1吨二氧化碳排放权。一方面,持卡人可以用买到的碳排放权,抵消自己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世博会卖出了自己的碳排放权,就必须减少相应数量的碳排放。由此可见,通常所说的“碳交易”,实际上就是买卖碳排放权的交易。


  “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碳交易行为,”中信证券碳投资与碳市场首席科学家、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这个交易行为中,交易的商品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权。”


  20世纪70年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警惕。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次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各国共同的目标。然而,减排势必带来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不会有充分的减排动力。经过多年的探索,经济学家们意识到:碳排放权也可以成为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可以看作是碳交易的起点。它规定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目标。唐人虎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强制性的指标,发达国家的企业才有压力去进行碳交易,这也促成了发达国家碳交易市场的成熟。”


  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世界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年,国际碳交易额仅为108.6亿美元,到2008年已增至1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6.6%。相关机构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未来,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


  中国企业的“免费午餐”


  目前,国际上的碳交易有联合履约、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和自愿减排市场4种形式。联合履约和排放贸易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碳交易机制,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和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


  清洁发展机制规定,有强制减排指标的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通过认证的碳排放权。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有动力和资金发展减排技术;同时,发达国家也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减排目标。


  2004年的一天,水泥厂商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付秋涛,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问他:“你们想卖碳吗?”原来,电话是一家碳交易中介机构打来的。这家中介专门负责为欧美的厂商向中国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听了中介的介绍,付秋涛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做的减排工作,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2006年,金隅公司以每吨10欧元的价格,将生产过程中减少的碳排放量卖给了英国益可集团。双方的合约将于2012年到期。到那时,金隅公司的“卖碳”总收入,预计将达到330万元。


  出售碳排放权,是目前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的主要形式。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我国在联合国注册的减排量已经达到1.8亿吨,居世界第一。“清洁发展机制”让中国企业实现了低碳,又获得了收益。因此,有人称之为“中国企业的免费午餐”。但这个“免费午餐”到2012年就没那么容易吃了。“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在2012年之前没有减排义务,但之后就难说了。现在,很多想进入碳交易市场的人都在猜测2012年之后的形势会怎样。如果中国有了强制性的减排指标,就会有很多企业从碳排放权的卖方变成买方。”唐人虎说。


  自愿减排市场是中国企业作为买方参与碳交易的一个途径。目前,主要的自愿碳交易市场在北美洲,中国只有个别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进行一些零星的尝试。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美国环保协会等机构发起了“绿色出行”行动,北京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及8万多民众参与其中,总计减排8895.06吨二氧化碳。这些减排量全部由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2009年8月5日,这笔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达成——它是国内第一宗自愿碳减排交易。
 


  中国碳交易潜力巨大


  “目前,欧盟的碳交易市场最成熟,美国的自愿碳交易行业更发达,而中国则是碳交易潜力最大的国家。”唐人虎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要调整经济结构,势必要调整能源消耗结构。低碳实际上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这是中国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成立了8家环境交易所。而一些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碳交易市场的行为方式和规则。兴业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刘艺是兴业银行的一名销售业务员,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在国内飞来飞去。他忧心忡忡地说:“一个人每坐一次飞机,差不多都要产生0.1吨的碳排放,我一年少说也要坐80次飞机,这就是8吨啊。”刘艺一直想找个机会做点补偿。后来,他听说了兴业银行的中国低碳信用卡。“有了这张卡,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能购买碳排放权。”购买价格为每吨35元,这些钱将会提供给出卖碳排放权的环保组织和企业,支持它们开展更多的低碳项目。现在,刘艺每个月都会购买2吨碳排放权。“我还推荐给了我的同事,很多人都参与进来了。”


  兴业银行发行的“中国低碳信用卡”,是中国首张碳交易信用卡。自2010年1月28日正式发行后,截至当年10月底,发卡量已突破9万张,交易额超过60万元,累计购碳1.77万吨。凭借独特的理念和为低碳做出的贡献,“中国低碳信用卡”在2010年7月的“2010中国信用卡高峰论坛”上获得“最具杰出贡献信用卡”奖,并在3个月后的“2010中国品牌价值管理论坛”上获得“中国最佳品牌建设案例”贡献奖。


  虽然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碳交易行为越来越多,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规范碳交易的相关政策。唐人虎告诉记者:“这些政策应包括共同的减排约束机制、交易标的物、交易规则,等等。而制定政策的前提是基础数据,这正是我们与欧盟差距最大、最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官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上透露,《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已经过反复修改,基本成形,将“争取尽快出台”。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雏形将逐步形成并日渐成熟。


     


  中国碳交易潜力巨大


  “目前,欧盟的碳交易市场最成熟,美国的自愿碳交易行业更发达,而中国则是碳交易潜力最大的国家。”唐人虎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要调整经济结构,势必要调整能源消耗结构。低碳实际上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这是中国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成立了8家环境交易所。而一些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碳交易市场的行为方式和规则。兴业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刘艺是兴业银行的一名销售业务员,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在国内飞来飞去。他忧心忡忡地说:“一个人每坐一次飞机,差不多都要产生0.1吨的碳排放,我一年少说也要坐80次飞机,这就是8吨啊。”刘艺一直想找个机会做点补偿。后来,他听说了兴业银行的中国低碳信用卡。“有了这张卡,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能购买碳排放权。”购买价格为每吨35元,这些钱将会提供给出卖碳排放权的环保组织和企业,支持它们开展更多的低碳项目。现在,刘艺每个月都会购买2吨碳排放权。“我还推荐给了我的同事,很多人都参与进来了。”


  兴业银行发行的“中国低碳信用卡”,是中国首张碳交易信用卡。自2010年1月28日正式发行后,截至当年10月底,发卡量已突破9万张,交易额超过60万元,累计购碳1.77万吨。凭借独特的理念和为低碳做出的贡献,“中国低碳信用卡”在2010年7月的“2010中国信用卡高峰论坛”上获得“最具杰出贡献信用卡”奖,并在3个月后的“2010中国品牌价值管理论坛”上获得“中国最佳品牌建设案例”贡献奖。


  虽然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碳交易行为越来越多,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规范碳交易的相关政策。唐人虎告诉记者:“这些政策应包括共同的减排约束机制、交易标的物、交易规则,等等。而制定政策的前提是基础数据,这正是我们与欧盟差距最大、最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官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上透露,《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已经过反复修改,基本成形,将“争取尽快出台”。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雏形将逐步形成并日渐成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揭秘共和国第一烈士:未来的元帅为何被同志用刀砍死
  • 勇敢女性挑战印度性交易产业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