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和烦恼相伴的李敏

时间:2011-12-27 19:35来源:党史天地 作者:倪良端 点击: 载入中...
 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可是有人说:幸福和欢乐对于李敏是偶然和暂时的,痛苦和烦恼是绵长和持续的。

孤与苦

     1936年.蒋介石命令东北军进攻瓦窑堡。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主动撤出,中央所有机关迁到保安县。毛泽东临产的妻子——贺子珍,随中央机关来到保安。
     破旧的窑洞顶上滴着水,地上湿漉漉、滑溜溜的。黑黑的屋里没有床,f临时盘的土炕水气未干,门前三块石头支着烧开水的壶,这就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家。李敏,出生在这里。
     闻讯赶来的邓颖超等碰上笑咪咪的从窑洞里走出来的毛泽东,忙问:“生了没有?”“生了,生了!”毛泽东十分高兴地回答。
     邓颖超走进窑洞,见贺子珍身旁又小又瘦的婴儿,爱怜地轻轻抱起仔细端详着说:“真是个小娇娇呀!”跨进门的毛泽东听到“娇娇”二字,立刻想起《西京杂记》中“文君娇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的诗句,取其意为女儿取乳名——毛娇娇。
     毛泽东十分疼爱这个娇娇小小的女儿,由于毛泽东和贺子珍婚后生育过5个孩子.前4个孩子因战争环境而夭折和丢失,这娇娇的到来为夫妻俩带来了欢愉和寄托。可是,求学心切的贺子珍把4个月的娇娇寄养在老乡家里,她进了抗大。不久,一直忍受着体内多块弹片而致痛苦的贺子珍,决定去西安转赴上海取弹片。贺子珍要走,毛泽东极力挽留。个性强、不听同志们劝阻的贺子珍毅然抛下丈夫和女儿走了,辗转到了苏联。
     贺子珍走了,毛泽东把娇娇从老乡家里接回来,尽父亲的责任,以表父爱。
     皖南事变后,娇娇被送到在苏联的妈妈身边。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蔓延到莫斯科城下。留在苏联的各国共产党人,被疏散到伊万诺沃市。贺子珍怀抱不满4岁的娇娇,转移到这里。由于战祸造成的心理紧张和饥饿的折磨.严重营养不良的娇娇病了:高烧、不停的抽搐。贺子珍抱着娇娇跨进医院,经诊断:急性脑膜炎。连连摇头的医生摆摆手——“没救了——送进太平间吧”。
     贺子珍望着奄奄一息的女儿,悲泪涌流。饱尝4次与子女生离死别痛苦的母亲,不能再失掉唯一的女儿了!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活女儿娇娇。说什么也不准把女儿推进太平间!不顾反对和恐吓,决心把娇娇抱回家,用伟大的母爱来护理濒临死亡的女儿。
     隆冬季节,凛冽的寒风卷起鹅毛大雪扑面而来。贺子珍惟恐病危的女儿冻坏,脱下大衣裹住女儿,取下头巾包住女儿,摘下手套笼住女儿……着单衣的她光着头、露着手,顶风冒雪急急地向“家”大步大步地走来。
     住在共产国际办公楼里的贺子珍,空荡荡的一间小屋,有什么东西可调养女儿呢?没有。想来想去,用自己种的土豆换来半杯牛奶、一小包白糖。牛奶煮热了,加进些白糖。可是,娇娇的嘴紧闭着,牙关咬紧。贺子珍小心翼翼地拨开娇娇薄薄的嘴唇,边撬牙边往口里插调羹。从微微开启的牙缝滴入热牛奶。女儿的病情没有恶化,贺子珍很庆幸、很高兴。她继续用土豆换来一点牛奶、鸡蛋。精心调养娇娇。娇娇奇迹般地脱离了危险期?体质渐渐恢复。贺子珍看着女儿,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刚逃脱厄运的娇娇,更大的厄运又向她扑来了。战争的动乱和混乱加上生活的艰辛,多病的妈妈病情加重了。恶劣的心境加上倔强的脾气,使她与所在之处的苏联官员的关系很僵。既不太懂又不愿懂俄国话很难交流沟通,自己的行为又使苏方莫名其妙。这样,贺子珍被当成“疯子”强行送进精神病院。娇娇,远离父亲。与母亲隔离,沦为父母双全而谁也见不着、管不着的“孤儿”,被送入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在这里,娇娇和哥哥毛岸英、毛岸青等一样:每天早餐半片面包。1小碗玉米粥:中午和晚上。都是1片面包、几颗蘸盐的土豆……
     1947年,在苏联的王稼祥经多方打听和交涉.知晓贺子珍和娇娇的下落。当娇娇来到贺子珍面前时,妈妈一下子把女儿搂进怀里。妈妈的脸和女儿的脸紧紧贴在一起,流着泪,半晌说不出一句话。见母子悲喜交加的情景,王稼祥也忍不住滴下忧伤的泪珠。
     王稼祥把贺子珍母女的情况、贺子珍回国的请求转报毛泽东。毛泽东回电:“同意回国”。
     1947年冬,娇娇和妈妈回到祖国。

冷与暖

     娇娇和贺子珍回到了祖国,却回不了家。她原来那个家里除已是中国人民领袖的父亲外,又有个不是母亲的“母亲”和名叫李讷的妹妹。娇娇成了这个家庭的“外人”,甚至“外国人”——不会说中国话,不认识中国字。
     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贺子珍让不会中文的娇娇用俄文向爸爸毛泽东汇报自己的经过和现状。收到女儿“汇报”的毛泽东没有回信,发来电报:“娇娇我的女儿,你的信收到了。你好好学习,做一个中国的好女孩。爸爸很好!”
     过了约1月,毛泽东派警卫员找到贺子珍说:“毛主席想念娇娇,想把她接到身边,让她在那里读书。征求你的意见,同意不同意?”贺子珍毫不犹豫地表示:“我完全同意。”于是,娇娇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来到毛泽东身边读书,毛泽东特意请位老师为娇娇补习中文。
     娇娇离开妈妈了,孤独的贺子珍更感寂寞。每逢学校放假,毛泽东都派人把娇娇送到贺子珍那里,并为贺子珍捎去包括水果在内的许多食品。在母女相处的日子里,贺子珍总要详细询问娇娇的生活和学习。仔细打听毛泽东的身体、工作、生活。当女儿告诉妈妈。爸爸的一切都很好时,贺子珍的脸上展露出宽慰、幸福的笑容。
     随爸爸到北京后的娇娇在“八一”小学毕业了。毛泽东为她取学名——李敏,进入北师大女附中。
     在中学几年。李敏仍充当父亲毛泽东和母亲贺子珍之间的联络员,向妈妈带去爸爸的信息,反馈妈妈对爸爸的问候。
     高中毕业,李敏顺利考入北师大。
     上大学的李敏与国民党原西北军起义将领孔从周的儿子孔令华相爱了,孔从周得知大惊:为降将者且能与一代天骄的毛泽东攀亲家!他严令儿子不得与李敏来往。李敏把同孔令华恋爱的事告诉了爸爸.对子女婚事宽宏、开明、大度的毛泽东,把孔从周一家人请到家里吃饭,说:“儿女的婚事由他们去办吧,长辈不必干涉。”毛泽东如此说了,孔从周还说什么呢!
     李敏和孔令华结婚了,她获得真正的幸福。
     婚后的李敏,奉命搬出中南海,交出《出入证》。从此,她要见爸爸毛泽东,要按程序申请、报告、请示、审核、批准。

浮与沉

     “文革”风暴袭来国防科工委.在这里工作的李敏毫不迟疑地投身由自己的父亲、伟大领袖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革”热潮中,陷人造反狂澜的派性漩涡里。仅管她未必比别人离毛泽东最近最亲,但她的倾问、动向和去向却成为了“造反”的人们的目标和指路标。一些造反组织的头头努力跟着她、围绕她、吹她、捧她、抬举她,拥护着或挟持着利用她去炮轰那个、打倒这个、砸烂那个、保护这个……
     自认为心中有红太阳光辉照耀的李敏.当仁不让身先士卒地冲杀在革命群众前头。“红司令”号令“炮打司令部”,她去拉火拴开炮:老人家号召揪“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她就决不对那些伯伯叔叔阿姨们“请客吃饭”;以她爸爸为首的司令部发动批判“资反路线”,她当然不能“温良恭俭让”……那时的李敏.确确实实热热闹闹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地“革”了一场“命”。
     1976年,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一举粉碎了她那不是母亲的“母亲”为首的“四人帮”。当庄严宣告自己正忘乎所以深陷其间的“文化大革命”停火收场时,曾与她“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的造反战友们纷纷作鸟兽散。有的在说清楚时痛快地供认他们的
“后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是她向我们传达了“最高指示”才干下那么多“暴烈行动”的。于是,李敏所在单位在批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时增加了批李敏。单位领导看在已故领袖毛泽东的份上,让她享受不出席批判会、不去看大字报、不去上班的优惠待遇,嘱其呆在家里“每日三省吾身”。
     在家三“省”两“省.,’的李敏。“省”出了犟性子脾气。眼见当年的战友、造反骨干们一个个被揪、查、批、斗……堂弟毛远新以“反革命集团要犯”被逮捕了,父亲的夫人江青作为“反革命集团首犯”落入法网。每一滴血液都属于和忠于伟大领袖兼爸爸的自己竟成了揭批查的目标和对象,有人居然怀疑和否定绝对正确和空前伟大的爸爸兼党中央主席!李敏由生气到发火:“我听爸爸的。就是什么错误也没有!”
     有关领导关怀她、照顾她,调她离开原单位,作自我批评后另行分配工作。领导与她谈话时,她还是那句话:“我听我爸爸的,有什么错?”
     拒绝自我批评的李敏,工作分配不了。幼年受过艰辛和折磨的李敏身体状况很差,组织批准她病休。1976年以来住北京景山后街的李敏足不出户。连对门的住户也基本未见过她的容貌。她依旧天天着老式军装,说话保留着当年“文革”时的词汇和语言。正屋里保留着毛泽东去世时布置的灵堂。从思想到生活都在为爸爸“守灵”,对老人家的忠诚寸步不离,把自己扮成“三忠于”、“四无限”最后的典范。“继承爸爸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之类标语仍挂在灵堂。只是她正值“花季”的女儿在老人家遗像旁边和对面,贴上了许多中外影视名星的彩印画片、外国各式风光人物的时新挂历。然而,改革之风吹不进、触不动李敏的心扉。她始终像玻璃框里的伟大父亲一样保持着沉默。
     一直搞科技工作的丈夫孔令华,步入改革开放行列。在深圳经济特区办起科技开发公司。他们的儿子孔继宁为中国驻某国使馆助理武官.女儿在某高校攻读英语。平时,家中只有李敏一人。友人见她太寂寞,送上的两只波斯猫,成为她亲近的伴侣。好心的朋友、亲戚劝李敏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散散心、吸进点点新鲜空气。接触接触变化了的世界。任凭人们怎样动员、劝告、疏导,她就是听不进片言只字,就是不肯出家门半步。

思与念

     李敏对生母一直怀着深厚的感情,常常向儿女讲述外婆历经磨难的一生。贺子珍去世后,每年清明节,李敏带着家人来到八宝山祭奠忧患一生的亲人。每当父亲毛泽东诞辰和忌日.李敏都在家中接待父亲生前的工作人员和亲朋好友,话说当年。
     二三十年来。李敏从不接受记者采访,外面的.世界对她太陌生了。可是,她对父亲毛泽东的感情是浓浓的,抹不掉、化不开的。
     1991年10月4日,病中的李敏接到堂嫂韩瑾行将来探视的电话,感到莫大的安慰。姑嫂相见,格外亲热。问询身体、家庭及亲友近况后,韩瑾行告诉李敏:韶山的党政和父老乡亲在抓紧筹备你父亲百岁寿辰纪念活动.规划的主要项目有按他老人家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作蓝本铸造一尊铜像、建造诗词碑林再现你父亲的墨宝、兴建主要陈列我们家6位烈士和韶山第一届党支部5位烈士事迹的烈士陵园……
     “真的吗?”李敏听后十分高兴、激动。“真的,办好这些,需要很大一笔资金。”韩瑾行喝了口茶接着告诉李敏:自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湖南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吉林等省市许多单位和群众乐于捐款.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和举办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支持。韶山的共产党员和父老乡亲满怀深情,自愿为兴建纪念馆踊跃捐献!“正好我领了工资。你带去替我捐上吧。”李敏说着将刚领到手的380元工资交到韩瑾行手上,遗憾地说:“一个月的工资太少了!”说罢,跑进里屋翻箱倒柜抱出一堆零乱的钞票,经清点有3000多元。李敏对堂嫂果断地说:“请把钱都带回韶山去!”韩瑾行劝道:“你要留点钱用啊,女儿上大学,你得出钱哩。”
     李敏慷慨大方地说:“我有钱。”她向堂嫂解释:中共中央办公厅从父亲的稿费中分给我8000元。妈妈去世后上海市委从抚恤金中分给我3000元。李敏又对韩瑾行说:我觉得分得爸爸那笔稿费是永久性的纪念物,应该永远保存在自己的家中:妈妈的3000元是党组织对一个出生入死、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共产党的慰籍,应该任何时候都不能动用。
     听了李敏对父母遗产的处置意见,觉得李敏家底不过如此,不忍心“洗劫一空”。于是说:“这样吧,我回去了解一下情况,再将详情告诉你。到时候你想捐多少就捐多少吧!”李敏不安地表示:“不行。你得为我带回去,我相信家乡父老会领会我这份心意的。”面对诚挚的堂妹韩瑾行只得说:“好。这次我带去1000元,其余的以后再说。”李敏接受了,莞尔一笑。
     韩瑾行与李敏分别时拍着李敏肩膀亲呢地说:“娇娇,家乡的亲人们渴望在你爸爸百岁寿辰那天在纪念活动上见到你!”泪如雨洒的李敏紧紧依偎着难分难舍的堂嫂.坚定地说:“我一定来.一定来感谢韶山的父老乡亲对我父亲的热爱。感谢为纪念活动无私奉献的人们……”
摘自《党史天地》2009/4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德国人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 揭秘张学良和11个女人的情史
  • 德国人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 唐僧和哈姆雷特之间,隔着一个乌鸡国太子
  • 末代状元和民国言情作家
  • 女皇的和解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