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帝制的最后一日

时间:2011-12-27 22:48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为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南方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已经两月有余,距武昌起义亦已逾百天。

  这天,大清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隆裕太后将三道逊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行天下。

  至此,帝制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句号……


  1

  壹

  两千年中国帝制的末日

  1912年2月12日下午,退职官员恽毓鼎前去拜访民政大臣赵秉钧。当赵对他诉说辞位情状,这位忠心耿耿的史官不禁垂泪,在日记中,他沉痛地说:“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

  在上海的郑孝胥,这天的日记则只有十数字,“骤暖,甚有春气。风起”。五天后的除夕,他全文照录了逊位诏书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的优待条件,慨叹着“夜,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伤感地结束了这篇日记。

  2月12日的朝见仪式充满悲情。赵秉钧告诉恽毓鼎,隆裕太后满面戚容,向大臣们倾诉作为失国太后的内心忧愤:三年来她深居宫中,并不曾干预政事,孰料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说到伤心之处,太后不禁失声痛哭。

  1911年10月底,即武昌起义20天后,朝廷曾以皇帝名义下罪己诏,诏书中言及当下“区夏沸腾,人心动摇”。清廷希望用这老法子唤起人民内心深处的感情。诏书深刻地检点三年来政治上的失败。

  一是用人多用亲贵,施政寡术;二是新政促行新治成官绅渔利的名目,更改旧制,权豪们敷衍了事;三是新政经费多取民财,却无利于人民。

  此番对新政的检讨,不可谓不深刻。罪己诏中既宽赦了变乱的新军,也彻底解除满汉畛域。最关键的一着是“维新更始,实行宪政”。


  2

  贰

  资政院的“十九信条”

  1911年11月1日,摄政王立准皇族内阁集体辞职,紧接着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命他部署湖北军务之后,迅速来京组阁。在此之前,摄政王迫于形势,已经三次下谕旨起用袁世凯。

  11月2日,资政院拟就《宪法重要信条》,称作“十九信条”。依据十九信条,资政院提出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违宪,政府便收回成命。资政院在11月8日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袁世凯得票最多,于是,朝廷方以皇帝名义再次发表任命上谕。

  此外,摄政王还代替尚在冲龄的皇帝,到太庙宣誓,表示皇室将遵守信条。

  多年之后,当日在养心殿辞位的溥仪,抱怨父亲起用袁世凯,让自己“胡里胡涂地做了三年皇帝,又胡里胡涂地退了位”。他认定袁世凯到北京后,通过奕劻在隆裕面前玩了个把戏,把摄政王挤掉,返归藩邸。

  12月6日,隆裕太后降旨,准许载沣辞去监国之位,上缴摄政王印章,仍以醇亲王退归藩邸,不再预政。溥仪、载涛等认定这是摄政王在与袁世凯、隆裕的权力斗争中落败。


  3

  叁

  先后出台的两首“国歌”

  皇室和一般舆论,大概都没有真正把十九信条当回事。遵守宪法程序选出来的袁内阁已经主理政事,摄政王完成了他的使命。

  此时,皇室力量实质上已经退出了政治决策中枢,懿旨中亦有要诸王公“恪遵家法,束身自爱,罔越范围”这样的约束之语。

  就在武昌起义之后,朝廷发布了“国歌”,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是宗室溥侗选自康乾时的皇家颂歌: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初也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高蹈昂扬: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两种旋律,两种胸怀。自不难窥见,水样的人心,会聚集如潮,去载哪一艘船只。


  4

  肆

  袁氏要做“汉族华盛顿” 

  由于年龄太小,溥仪不曾参与达成退位妥协过程中的博弈,也没有领略妥协、隐忍、平衡以及包容的政治艺术。最后那段日子,在他记忆里浓缩成极富象征意味的一幕。

  有一天,在养心殿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着眼。她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那时候,他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

  殿里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抽缩着鼻子,声响很大,一边说着话。后来溥仪才知道,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他惟一一次见到袁世凯,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

  从12月3日到12月31日,北洋新军与湖北新军进行了四次停战谈判。袁世凯不仅有了军政大权,还有了比这更为难得的东西,这就是洋人对他也发生了兴趣,而革命党方面也有了他的朋友。

  1910年4月刺杀摄政王未遂被囚禁的汪精卫,已于11月开释,汪精卫每晚饭后与袁世凯夜谈,袁渐渐倾向共和,不做“曾国藩第二”,要做“汉族的华盛顿”。


  5

  伍

  大清成了“三无”朝廷

  溥仪记忆中那次会面是在1月16日。那天袁世凯与内阁成员奏请朝廷,要求召开皇族会议,“速定方针”“以息兵祸而顺民心”。

  密奏中最令太后感到恐怖的,莫过于这几句话:“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

  大清成了“三无”朝廷:无兵可用,无地可容,无友可助。还有那外国的历史教训,法兰西皇族便因不顺民意而致子孙无存。毫无疑问,太后的心理防堤在那一天碎了。

  袁世凯离宫回府途中,在东安市场外遭遇革命党人的炸弹,乘机称病,不再入朝。接着便在几天内连开数次御前会议。17日御前会议上,溥伦提出清帝自行逊位,由袁世凯做总统,奕劻附议。恭王溥伟、载泽等强烈反对,隆裕唯有伏案啜泣。

  19日御前会议,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诸人提出由袁世凯在天津另组临时政府,与会王公们自然一致反对。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亲贵竭力反对共和,提出太后用宫中金银作犒赏,任用冯国璋破敌。太后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溥伟要求皇上赏兵杀敌报国。

  太后便问主管陆军的载涛兵力如何。载涛回说“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


  6

  陆

  隆裕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后来在皇族们的回忆中,隆裕没有什么政治才干,庸碌无识,但不得不说她此刻表现出理性和自知之明。她明白这些亲贵猖狂少年靠不住。

  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王公官员们纷纷转移财产,存放到外国银行。

  隆裕此时真的是胆战心惊,她哭着对赵秉钧等三人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此后,亲贵们或请假,或出走。在2月12日,太后再次挥泪,面对着往昔的臣工们,她抱怨危局之下,亲贵们没有什么对策,只知保存性命财产,置孤儿寡母于不顾。

  后来溥仪在自传里补充说,当时部分王公跑进了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

  事实上,直至12日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两日后,《顺天时报》发表孙佩珩的评论,赞美太后“力排二三王公之反对共和论,独使皇上让政,以泯南北官民两军之战祸。其识能洞见世界之趋势,其公足与唐虞媲美”。

  皇帝和共和派彼此做出妥协和让步,此中所蕴藏的政治智慧曾令不少西方人惊诧,他们称之为“体面的逊位”。

  从前新旧王朝更替,寄托着天命所归。隆裕决然共和,或许她真得感受到了“天命”的力量。在《逊位诏书》这份有宪法意义的文件里,清帝是逊位给一个立宪共和政体。此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时代意识。

据《看历史》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历史看点 | 新中国首部关税税则
  • 二十四节气大型纪录片《四季中国》 | 第十一集 小暑
  • 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吗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察吏是治国之本
  • 古丝绸之路给中国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
  • 中国水果是怎么传向世界的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