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幕后运作促清帝退位

时间:2011-12-27 22:57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唐绍仪,生于1862年1月2日,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属珠海市)人。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官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881年归国。

  曾任清政府驻朝鲜总领事、山东省洋务局总办、天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督办铁路总公司大臣、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职。

  护法运动与孙中山产生政见分歧,晚年曾任中山“模范县”县长。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唐绍仪与各方周旋,引起多方揣测。盛传日伪极力拉拢和劝降唐绍仪,以建立“新的中央政权”。

  1938年9月30日,他在上海法国租界寓中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10月5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唐绍仪,拨给治丧费5000元,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   

  壹

  仕途受挫,政治蛰伏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登基,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不久,载沣以袁世凯有足疾不良于行为由,将其开缺回籍。唐绍仪也被从美国召还,途中又奉上谕削去奉天巡抚职,仅以侍郎候补,赋闲天津家中。

  1910年8月17日,被授邮传部尚书,但因反对清廷重建海军与铁路国有两大政策,与诸亲贵不协;又被指“向来办外交每多失败,无邮航路电四专业知识,用人用款极为浮滥,恐难胜任”。所以迟迟未能赴京。

  就任后,清廷正与英、美、法、德等国商谈川汉路借款事宜,唐绍仪认为盛宣怀所拟借款合同草案,抵押、折兑、用人、购料等事权外溢,难以应允。

  四国代表多次催逼,唐避而不见。又适遭丧偶,令其心灰意冷,不久即以病辞职。当时报纸传“唐病势极危,现已不省人事,恐不日将道隐西山,家属已将一切后事备妥”。随后,又传唐表示将来拟在商界做一伟业。


  贰

  风云际会,东山再起

  1911年,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两年多政治蛰伏的唐绍仪料到清廷大势难挽。10月26日清廷将盛宣怀革职,任命他为邮传大臣时,遭到了他的拒绝。

  袁世凯于1909年初被开缺后,连夜逃回到老家河南彰德,住在“养寿园”,以钓鱼来韬光养晦。他秘密设置了专用的电报房,时刻同朝廷内外的心腹暗通消息,注视着时局的变化。

  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一面谕令鄂督瑞徵、湖北新军统制张彪革职留任,一面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率领由部分北洋新军组成的第1军火速南下镇压,另一部分北洋新军组成第2军,由冯国璋统领,听候调遣。

  这些由袁氏编练起来的新军,不听荫昌的指挥。与袁关系密切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一再上奏清廷,要求起用袁,列强各国也竭力催促清廷起用袁。

  载沣不得不任命袁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袁氏也并非“挥之即去,呼之即来”之辈,在清廷尚未满足其独揽大权条件时,决不会轻易出山。

  叁

  南北停战,出任和谈

  1911年11月2日,清廷交出了军政大权,任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即电调唐绍仪等至北京组织内阁。

  据英国公使朱尔典说,唐告诉袁,他“不能参加一个以保留满清朝廷为政策基础的内阁”,并“花了几个小时劝说庆亲王,努力使他确信,朝廷务必体面地下台,以促成和解”。

  袁氏出山后,一方面对革命军进行强硬而适度的打击;另一方面,“养敌自重”,容许革命党存在而使得清廷不得不倚靠他。

  11月26日,英国公使朱尔典在袁氏授意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建议南北停战议和。不久,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7日,袁世凯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与南方军政府全权代表伍廷芳举行和谈。

  唐与伍本是广东老乡兼多年好友,曾在清政府外务部共事并来往密切。对革命党人来说,这两位留过洋、多年从事外交、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的人,是最理想的谈判代表。

  肆

  倾心共和,剪辫改名

  在南下议和前两天,唐剪去辫子,并恢复使用原先的名字“绍仪”(溥仪登基后为避讳改为“绍怡”)。12月9日,唐南下。

  长江一带浓烈的革命气氛,使他意识到“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应当推动”。因此,他不但“以真切诚意与南方各团体讨论实际问题”,而且“共同研究如何对付北方”。

  因为北洋清军在汉阳得胜,且黎元洪的湖北军政府更好对付,所以袁氏希望以汉口为和谈地点。但12月2日革命党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东南立宪派和列强各国为了便于控制和谈,提议地点设在上海。唐欣然前往,并劝袁作出让步。

  12月17日,唐到上海当晚,即赴赵凤昌私宅惜阴堂与立宪派、革命党人深谈。翌日,他与伍廷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首次会谈。他在与南方领袖秘密开会时指出,共和“像已经从皇室手中逼到的一系列宪法上的让步同样容易”,并保证袁世凯将合作。

  当时南方革命党人意见分歧,不少人对与北洋军队作战缺乏信心。唐的表态,无疑坚定了他们争取共和的态度和决心。


  伍

  竭思殚虑,以定国体

  12月27日,唐密电清政府说:“若我不认共和,即不允许再行开议”;并说孙中山西来,携款若干,携械若干,夸张革命声势,迫清廷同意召开国民会议以定国体。

  袁氏虽默许唐通过赞成共和的方式为其攫取大权,但还没绝对把握当上总统之时,还需把君主、民主问题作为与南方讨价还价的筹码。所以,他佯装效忠清廷,坚持君主立宪。

  为此,唐向袁的心腹幕僚梁士诒、阮忠枢等通电,要求他们劝说袁氏。同日,袁氏复电同意讨论国民会议问题。此后,唐与伍廷芳连开3次会议,就停战罢兵问题达成了协议,同时进入了政体问题的谈判。

  结果签订了一系列明显不利于北方的条款:国民会议由各地代表组织,每省为1处,内外蒙古合为1处,前后藏合为1处,每处派代表3人,每人1票。江苏、安徽等14省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电召集,直隶、山东等8省由清政府发电召集等。 

  按此,南方无疑将控制国民会议。资政院议员毓善等联名致函袁世凯,攻击唐“非议和也,馈献江山耳”。

  陆

  南北和谈,明暗交织

  袁世凯一直将唐、伍和谈看作是表面文章,在他的算盘中,私下的密谈才最为要紧。1911年春,袁就与立宪派张謇达成了在未来时局中合作的默契。

  唐南下前,袁曾密告之:到上海后要想法先与张謇见面,“必尊重他的意见而行”。唐到上海首先访问江浙立宪派的谋主赵凤昌,并密约张謇。

  此后,惜阴堂就成为主要的谈判场所。不仅有袁的忠实党徒洪述祖参与机密,张謇、汤寿潜、程德全,以及以“老同盟会员”身份居间说合的汪精卫等也聚集在此密商。黄兴、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人到沪后亦来会谈。

  唐绍仪、伍廷芳白天在市政厅板起面孔争执,晚上也在这里密谋策划。唐虽倾向共和,但坚持推袁为总统。伍名义上是南方总代表,实际上当事决断的倒是赵凤昌。

  不久,双方就在原则上达成清帝退位后,举袁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默契。


  柒

  翻云覆雨,不择手段

  其实,在南北和谈前,袁世凯即派亲信幕僚廖宇春、夏清诒南下,与黄兴的代表顾忠琛会商,南方早已许诺推袁为大总统。惜阴堂密谈,不过是对举袁之办法进行磋商而已。

  当时南方部分人对袁氏盲目迷信,加以在武汉前线指挥的黄兴深感“军队既不堪战斗,而乏饷且虑哗溃”。在海外的孙中山也表示:“闻黎(元洪)有请推袁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固国基。”

  所以顾忠琛当即表示:“项城(袁世凯)能倾覆清廷,愿以大总统相属。”征得黄兴同意后,双方签署了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皇室,先推翻清廷者为大总统等5项条款。南方的目的是尽快推翻清廷,建立共和,至于权操谁手,并不重视。

  而袁氏是“无论政体如何解决,总期权操自我”,为尽快将大权揽入手中,不择手段。南方同意推他为第一任大总统后,便立即要清廷召集宗室王公,对实行共和国体表态,并以辞职、兵谏等相要挟。

  得知南方各省代表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袁氏便以唐绍仪的行动为越权、所定条约未与他商明等借口,将所议各款推翻,并取消了唐的代表资格。


  捌

  促成共和,功不可没

  孙中山在当选临时大总统之时,即被迫宣布对袁世凯“虚位以待”。袁仍派唐与南方继续密谈,革命派也仍暧昧地通过唐与袁进行秘密磋商。不过,商谈的内容已是举袁为总统和将来组织政府的事宜。

  唐致电前线清军统领段祺瑞,劝告其赞成共和,迫清帝退位;力劝计划反攻南京的张勋赞成共和,使其答应不进兵并稍退以免冲突;致电驻美公使张荫棠,转请美国劝告清廷从速退位以弭国民涂炭。

  他与孙中山、黄兴等“尽掬肺腑”,“谋之至笃”;为了取得南方信任、消除隔阂,他欣然加入了同盟会。

  经唐绍仪、伍廷芳等密商,于1912年2月5日达成了清帝逊位的一切条件,并规定:袁总统的临时政府内阁,必须参议院投票多数之同意。

  唐绍仪为调和南北、促使清帝退位而竭力奔走,是促成共和的有功人物。


  玖

  拥袁称雄,一箭双雕

  唐绍仪在支持共和主张的同时,坚持由袁世凯当总统,对民国的命运造成不利的后果。

  唐、袁共事20多年,颇能气类相投、荣辱与共。袁为人又奸诈异常,不轻易暴露真面目,故唐亦难以对其无耻奸计准确判断。唐绍仪错误地认为实现民主共和,非雄才大略如袁氏不可。当然,这也与唐的个人政治欲望不无关系。

  据说,辛亥革命爆发之初,唐到北京时,还在考虑是否就任袁阁邮传部大臣的问题。直隶候补道洪述祖力劝唐不就职,他提议“可与宫保(袁氏)详密商定,创建共和局面后,宫保为第一任大总统,我公(唐)可做新内阁总理”。

  唐拒受清廷邮传大臣之任命,却出任议和全权代表,这时候可能已经心仪未来的民国总理之位。所以,他在和议之初,就希望藉拉拢袁世凯与孙、黄合作,建立起自己沟通南北、左右逢源的政治地位。

  这也形成了他力举袁氏出任大总统的思维定势。因为,若袁当上总统,肯定不会要不拥护自己的总理;若袁没当上总统,孙中山、黄兴或其他革命党人,更不会让他来任总理。

  唐在帮助袁氏坐上总统宝座的同时,也为自己出任内阁总理铺平了道路。


  拾

  出任阁揆,与袁决裂

  唐绍仪出而组阁,再三与袁电商由黄兴出任陆军总长,袁氏不允。唐便请黄兴担任南京留守使,掌握南方军事,保全实力,以待变化。他还向孙中山建议:“南方应保留五个军,在现有一、二军外,应再补编三、四、五军。”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总统。3月13日,唐绍仪出任第一任国务总理。

  他挑同盟会骨干担任重要职务,同盟会会员在政府中占据了多数,故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且“袁世凯以每有设施,辄为国务总理依据约法拒绝副署,致不能为所欲为,深滋不悦”。

  6月初,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刚加入同盟会)为直隶总督,袁不予承认,并撇开总理副署权,公布另任命令。唐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遭破坏,“彻悟袁之种种行为,存心欺骗民党”,遂于16日辞去国务总理职,避居天津,随后南下上海。

  他出任总理期间,事事维护共和精神,不惜与袁决裂。共和是人心所望,符合时代潮流。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英国人濮兰德将他与孙中山、黎元洪并举为民国肇始的三大功臣。

据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谁是蒙蔽康熙帝二十年的幕后间谍
  • 刘备和诸葛亮是张飞遇刺幕后元凶
  • 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当县长更有兴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