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一个人的革命

时间:2011-12-27 23:48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你的梦想是什么?一百年前,有一群和你一样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你为梦想付出的是岁月,他们为了梦想,付出的却是生命。”

  这是台湾一部纪念辛亥革命宣传片中的告白。

  在为自由民主共和舍身成仁的志士中,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叫刺客。

  1911年4月,广州城内暗云密布。

  此前一年,革命党在广州策划的新军起义再次遭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兵镇压,以失败告终。余烟未散,黄兴、赵声便受孙中山委托,抵达香港筹备更大规模的起义。为此,孙中山在海外先后筹集了17万元的起义经费。这可是一笔大数目,有学者统计,这差不多是当时新军编制中一个军两个师一个月的军饷。

  广州黄花岗起义,经过一年多时间准备,人员、弹药都陆续就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起事时间为4月13日。但就在起义前几天,发生了一宗出乎革命党人意料之外的大案。

  一名普通的同盟会会员,在起义发动之前擅自行动,成功刺杀了广东将军孚琦。这个人就是温生才。

  

  1

  现任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会长的温国杰,是温生才之孙。他和善质朴,与街上普通的广州阿伯没有两样。虽然从没有见过祖父,但他从同族长辈口中和相关史料里对先人了解很深。

  温国杰尽可能收集祖父的老照片和墨迹。在他手上,我看到了他专程托人从台湾带回一套明信片,收有温生才绝笔信的墨迹。

  1910年,温生才刚从南洋回国,正值同盟会积极筹划广州大举。黄兴等人认为必须先行剪除李准,增加起义的胜算。当时有一个叫冯忆汉的人,拿了经费,但迟迟不敢行动,同志皆为愤懑。温生才获知,极感不屑,遂决意不与任何人沟通,独自刺杀李准。

  在给南洋同志的绝笔信中,他提到徐锡麟、汪精卫二人行刺事件失败,并表明心志,要步他们的后尘行动。“弟心已决,死之日即生之年,从此永别矣。”

  4月8日,华人飞机制造师冯如在燕塘举行试飞表演,广东将军孚琦前往观看。孚琦是朝廷重臣荣禄的堂侄,性格和平,来到广州任职,不过是“到基层锻炼”,并没有什么作为,也不是温生才的目标。但阴差阳错,出城看热闹却丢了性命。

  傍晚,孚琦一行归来,经大东门入城,路过谘议局(位于今烈士陵园内广东革命博物馆处)。忽而,一个身影从拥挤的人流中冲出,奔至轿前,掀开轿帘抬手就是一枪。卫兵一时没反应过来,突然听到枪响纷纷转身逃窜。那人又冲着轿中的孚琦连开了四枪后从容离去。不料,被当时正在谘议局门前站岗的巡警郑家森悄悄跟踪,待到另外几个警察前来支援,一起将刺客抓获。

  这位刺客就是温生才。被捕后,他才知道自己所杀并非李准,而是孚琦。而自己所搞到的枪杀伤力有限,第一枪虽击中孚琦的头部,竟然还未死。此时侍从已经吓得作鸟兽散,他的儿子也匆忙逃入附近谘议局中躲避,任由温生才从容地补了三枪,将这位“权二代”将军当场击毙。

  提审时,温生才对自己的革命党身份供认不讳,大谈革命主义,还当起李准的老师,教他为将之道。“侃侃而谈,词气镇定”,并宣称自己“不是暗杀,是明杀”。

  两广总督张鸣岐曾问温生才:“孚将军与你何仇?”温答:“今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皆系满人为之。此次系为四万万同胞雪愤。杀一孚琦固无济于事,但藉此以为天下先,此举纯为救民族起见,既非与孚琦有私仇,更非有人主事。”

  4月15日,温生才高呼“快死快生,再来击贼”,就义于谘议局前击毙孚琦处,被斩首开膛,暴尸街头示众。时年四十二,正是清末暗杀浪潮中最年长者。

  

  2

  温生才在东濠涌被捕和众巡捕撕扯时,口中曾大喊一句铿锵有力的地道粤语粗口:“丢那妈。”

  事发后,设在上海公共租界的《民立报》借题发挥:“粤语‘丢那妈’三字,经温烈士一呼,而增无上之荣誉。”报纸主办人于右任更在文章中冷嘲热讽道:“以一人吓走数十卫队,卫队之价值可知。卫队个个荷枪,而怕一手枪,奇事。温生才骂卫队语,真可作军界座右铭。”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一个老新闻人的家国情怀
  • 德国人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 揭秘张学良和11个女人的情史
  • 德国人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 陶行知 :中国人的命
  • 居里夫人的首名中国留学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