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江——将军歌唱家背后的真情

时间:2011-12-28 16:32来源:中华儿女 作者:吴志菲 点击: 载入中...
  《再见吧,妈妈》、《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骑马挎枪走天下》、《打个胜仗笑哈哈》、《打靶归来》、《战士的第二故乡》、《船工号子》、《北京颂歌》……这一连串在央视春晚等不同场合首唱后,在大江南北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歌者一一李双江。
    扛着少将军衔的李双江尽管是位家喻户晓的大歌唱家,但是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有着东北人的直爽与朴实、老艺术家的谦和与真挚,一点大腕明星的趾高气扬的“范儿”都找不到。
    在“第二故乡”苦读了两个“大学”
    李双江曾在新疆生活过10年,2005年国庆前夕,李双江随中央代表团艺术团来到新疆,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而歌。回到阔别34年的这块土地,他非常激动:“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我是新疆的儿子、新疆人民的儿子、新疆部队的儿子。年轻的时候,我在新疆呆了10年,等于又读了一个‘民族大学’和‘军旅大学’,这是我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如果没有新疆这10年的军旅生涯,就没有李双江的今天,就没有李双江的歌。”
    脚踏这块热土,勾起了李双江对往昔岁月的动情回忆:“1963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我自愿参军来到新疆,被分配到驻南疆某部机枪二连当兵体验生活。那时部队条件非常艰苦,连队吃饭没食堂,全部蹲在地上。连长和指导员惟一享受的待遇就是屁股下面有一块砖,坐着吃饭时比别人高一头。那时全国闹饥荒,为了节约口粮支援灾区的人民,我们吃饭定量,每月45斤粗粮要节省15斤来支援内地。”
    2007年5月,李双江带领10多位弟子,再次风尘仆仆抵达新疆。所到之处,都受到了部队官兵和当地政府、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李双江激动地挥笔留言:“回家的感觉真好。”
    漫步在整齐划一的新营区,李双江连连感叹:“变化太大了,真是今非昔比。”走进从步兵完全实现了装甲步兵历史性跨越的装步三连,该连荣誉室一张战士喂猪的黑白照片,唤起李双江拉着骆驼到西藏阿里送给养的记忆。李双江感慨万分地说,“回忆那段非常艰苦的岁月,对我来说是难以忘怀而又非常幸福的事情。”
    当兵3个月时,部队组织骆驼队从叶城往阿里边防送给养,李双江报名跟着上山了。一路上翻山越岭,走了半个月才到阿里。伴随着驼铃声,李双江歌声不断,即兴创作出了至今仍在传唱的(《拉着骆驼送军粮》这首老歌。“在阿里呆了3个月,我就离开了连队。人走了,但我和连队官兵在艰苦的环境中同甘共苦结下的情谊却永远留在了阿里,留在了高原。”
    在新疆部队工作、生活的10年间,李双江曾是一名骑兵,策马扬鞭,驰骋伊犁草原;他曾是一名运输兵,拉着骆驼送军粮,千里沙漠一路歌;他曾是一名坦克兵,在轰鸣的机车中,一头大汗、满身油污,可满心欢喜、热血沸腾;他还曾是一名炊事兵,剃了光头,挽起衣袖,系着围裙,每天围着锅台转,还成了“切菜能手”。他打过土坯建过营房,上过昆仑送过给养,挖过坑道搞过战备。
    现在的李双江已经从一名战士磨炼成了将军。虽然离开新疆之后很少有机会回来看看,但李双江一直在关注新疆的变化:“非常想念我的第二故乡,我总是时不时地就梦见新疆,另外我经常看新疆电视节目,了解新疆日新月异的变化。”
    孝子歌唱家的一曲母爱之歌
    李双江出生在“冰雪之乡”哈尔滨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里,父母共养活了13个孩子,李双江排行第四。因为家里生活困难,小时候李双江就常到松花江边楞场扒树皮做越冬烧柴,也常常爬树撸榆树钱儿,帮助家里度过口粮饥荒。
    李双江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女性,普通得50岁之前连名字都没有。1965年,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政府进行公民选举,他母亲当选为代表,街道办事处主任说:“现在是新社会,人民代表要有自己的名字,李宋氏这名儿不行。”于是,主任想了一会儿说:“李大娘,您人好,有德行又贤慧,就叫宋德贤吧!”那天,李双江的母亲很高兴,回去对孩子们说:“我有名儿了。”
    李双江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说妈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我们家住在一个大杂院儿里,我们5兄弟挨肩儿一个比一个大l岁,那时不懂事,经常惹事。只要在外面和别人家孩子发生矛盾,不论我们有理没理,她都要领着我们到对方家里去赔礼道歉。妈妈从不溺爱我们。这种‘和睦邻里,友好相处,吃亏让人,忍让为怀’的家训,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
    尽管母亲目不识丁,在孩子小时候,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孩子带来乐趣,一有空闲就给孩子唱《小白菜》、《看花灯》等儿歌。据李双江回忆,上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如画似锦,被誉为“东方的小莫斯科”,音乐文化十分流行,受环境的影响他自小就喜欢唱歌。细心的母亲发现李双江对歌曲特别喜爱唱歌,就单独教他唱《放羊山歌》:“清早起带干粮,出门去放羊。心里喜嘴里唱,分来的羊儿好好地放……”7岁那年,李双江被学校选送到市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在录音室里,他自信地放声高唱了《放山羊歌》。不久,电台播发了所录的歌,
一大家人围坐在借来的收音机旁收听他的歌声,让李双江十分激动。李双江记得母亲当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流泪。“当时不能理解,后来才领悟到,那是妈妈为我感到自豪。”
    他自幼家境贫寒,但酷爱艺术,对歌唱有着执着的追求。他先后在太古小学、哈尔滨十中和哈尔滨四中学习过。尽管李双江钟爱着音乐,心里盛着当歌唱家的愿望,但是由于家庭困难,兄弟姐妹又多,父亲希望李双江上医学院,能够照顾家庭。
    1959年,李双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马路哈尔滨第四中学,并得到了保送上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机会。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不到3个月,中央音乐学院来招生一一这又激起了李双江儿时的梦想,他把这个消息悄悄地告诉了妈妈。
    那时,父亲认为学医是择业之首,骂唱歌是吃“开口饭”,“下九流”,还说什么李双江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这使李双江心里极矛盾。
    妈妈了解李双江,看透了他的心事,对他说:“你勇敢地报名,没准儿被录取,如果连名都不敢报,那就是‘零’。”今天,李双江说,“妈妈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命运让自己有那么一个支持自己的妈妈”。
    李双江记得“那天早晨准备好了,妈妈给我做了一个列宁衫,就是小直领,掐袖的那种,黑的,一个小皮带,黑裤子,干干净净的,买不起皮鞋,妈妈连夜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由于着急,麻绳上都带着妈妈手上的血,赶紧做这双鞋。没有鞋穷半截,我觉得我去见那个中央音乐学院来的老师”。当时报名的地点是在哈尔滨最大的饭店一一国际饭店进行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喻宜萱、汤雪耕亲自接待了他,安排在第二天考试。
    “回到家里,还得瞒着爸爸,像地下工作一样。第二天早晨起来起得很早,那么穿好了衣服,都弄好了,我还合不得穿那双鞋,因为要走很长时间的路。于是我把那鞋包起来,放在我的挎包里头。要穿着一路走过去的话,那肯定就成了旧鞋了。”行前,母亲特意上街买了一根灌肠埋在他的饭底下,鼓励他:“放心地去考吧!”
    最终,李双江自近千考生中脱颖而出。1959年秋,李双江离开家乡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临走时,母亲从全家人的被子上撕下五六条布片,连夜为他赶缝了一条五颜六色的被子。带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被子,带着母亲一句让自己受用一生的叮咛:“儿啊,记住,做人要记吃不记打”,李双江踏上了求学路。
    经典歌曲广为传唱的背后
    1973年,李双江被调入总政歌舞团,回到了北京。不久,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找到李双江,请他演唱《北京颂歌》,灌制唱片。
    “记得通知我的时候对我说,要我唱得既有美声的激扬高亢,同时又要有民族的情感,体现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效果。”如何把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京的早晨和全国人民那种炽热的情感,通过这首歌表现得淋漓尽致——仅“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这一句歌词,李双江就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
    那时候,李双江的母亲刚来北京,她看到儿子如此用功,很想帮上他的忙。有一天,李双江和往常一样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一旁做饭的母亲开了腔:“双江啊,你在家吼来吼去,把窗户震得嘎啦嘎啦的。你为什么不到天安门广场去看一看呢?你不是常说要深入生活吗?”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李双江觉得母亲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清晨就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去采风。他这样描述着当时的感受:开始的时候有点云遮日,过了一会儿,太阳一度发白、变成粉红色,但转眼间金灿灿的阳光喷射而出,整个天安门广场像披上了金色盛装,再看天安门城楼上的红墙金瓦更是分外灿烂、辉煌。那一时、那一刻,他仿佛听到了春雷一般的声音一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带着从未有过的庄严与震撼的感觉,李双江满心喜悦地回到了家中,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找到了!找到了!”这一天恰好是李双江进棚录音的当天,他出色地完成了录音。第一遍刚一录完,在场的当时广播合唱团的70多名合唱队员就热烈地鼓起掌来。
    “这首歌只录了两遍,第二天清晨5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向全国播出了。”一时间,大江南北到处都飞扬着李双江的歌声,一首《北京颂歌》不仅回响在整个天空,而且一扫“文革”以来带给人们压抑的阴霾。如今,《北京颂歌》以中西合璧的唱法被解放军艺术学院列为声乐教材。
    李双江每每演唱、琢磨新歌,“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听众,也是第一位评论员。每唱一首新歌,我都先唱给她听。妈妈认真地坐在那里,看着我的目光很专注,从她脸上皱纹的松紧,我能辨得出这首歌的优劣。妈妈若说‘我听得懂’,这首歌我就可以拿出来唱了;妈妈若说‘这首歌土不土、洋不洋的,我听不懂’,这首歌,我就不唱了”。
    李双江的代表作之一歌曲(《再见吧,妈妈》曾掀起亿万军民的情感波澜,成为举国上下老幼皆唱的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歌曲一一该歌曲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期。为了圆满完成创作任务,李双江和该歌曲的词作者陈克正、作曲家张乃成一道深入云南前线,近距离地体验战士们的喜怒哀乐。用他的话说:“只有到此时此刻,你才会明白战士们心中装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妈妈——祖国,才是他们的最爱和大爱。”有了如此的感悟,再来演绎该歌曲时,艺术家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到歌曲中。
    第一次给母亲唱《再见吧,妈妈》时,他的母亲说:“我感动了,我真的感动了,就连后娘听了也会掉泪的!”这首歌正如母亲预言的那样,唱到了广大听众的心坎里。打那以后,李双江曾上千场演唱《再见吧,妈妈》,“每唱一次,我都要哭一回,因为在每一场演出中都好似妈妈就在我的身旁,含着泪对我说‘我感动了……一李双江深情地说:“如今,我在舞台、屏幕上仍不断地歌唱,生养我培育我的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我没有了第一位的忠实观众和评论员,所以,我常感到缺少了什么。”
    《红星照我去战斗》是影片(《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傅庚辰作曲、李双江首唱。电影画面上,潘冬子乘坐竹筏,去迎接新的战斗任务,竹排贴着江涛颠簸向前,曲调也随之起伏跌宕。歌声与画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将艺术、真实地用歌声来塑造这个剧中人的银幕形象,李双江在那个阶段整日观察、揣摩所有能够见到的11岁男孩子的言语举止,努力将心得、体会揉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不少经典老歌,在央视春晚上不时地演唱,让怀旧的观众们享受重温原汁原味的快乐,百听不厌。李双江在演唱中重视情与字、情与声、情与味、情与趣之间的关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他的演唱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沉的表现力。
    李双江演唱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曾获首届中国音乐电视金奖,他没有想到自己首唱于20世纪70年代的这首歌曲竟把海南唱响在全世界。从此,李双江与海南结下不解之缘。北京奥运圣火在三亚传递时,他作为火炬手来到这里。如今,李双江还是海南省五指山市(原通什市)荣誉市民。他本人每年将资助20位五指山市失学儿童至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从艺近半个世纪,李双江被誉为歌坛常青树,国外媒体把他称为“中国歌王”。记者问到年轻歌手如何能像他那样在艺术上不断进步时,李双江表示:“一个好的歌手不在于你唱什么,而是你怎么唱,你是不是用心唱的,你是不是把心抛给了观众,毫无保留地为这个时代讴歌。”
    曾有人问李双江这些年究竟唱了多少首歌,李双江犯了难,“具体数字,我也记不清楚了,大概有1000多首吧”。而问及他最喜爱自己在春晚上演唱的哪首歌时,李双江笑着说,每首歌自己都非常喜爱,因为它们表达了自己最真挚的情怀。
    “想不年轻都难”的两个“法宝”
    舞台下的李双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跑步、游泳、射击、各种球类运动等等都是自己的拿手项目,每天跑步3公里更是雷打不动的健身项目。在他看来,跑步是最简便的健身锻炼项目之一,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最少,既经济又方便,适合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人。
    为了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他还曾专门咨询了有关专家,认真地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跑步锻炼。他跑步有一个原则,绝不单纯为了跑步而跑步,抬起腿来就“蛮干”,而是跑步前要做足准备活动,将身体充分活动开来再跑,还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从不随便增减,更不“偷懒耍滑”。如果遇到下雨、降雪等恶劣天气,他就在室内的跑步机上运动,一定要足斤足两地完成当天预定的指标。
    长期的跑步健身,使李双江不仅保持了良好的体能,更锻炼出了健康的体魄,现在跑上个一两千米依然很轻松,跟玩儿似的。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每年举行的运动会上,他还屡屡折桂。
    作为一位知名的老声乐艺术家,李双江依然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高亢的嗓音、矍铄的精神,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这个年龄段的人。每当听到人们赞扬他宝刀不老时,他都会说:“陪伴我几十年的,除了音乐,还有运动,有了这两个‘法宝’,想不年轻都难。”
    “身体是革命力量的支撑,如果没有身体,就没有声音了,没有声音就会萎缩。作为歌唱家就没有生命了,生命在于抒发情感,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李双江认为歌唱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唱起歌来从嗓子到身体各个部位都在动,运动量还很大,对身体、对大脑都是锻炼。李双江平常十分注意锻炼,并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生命在于运动、艺术也需要运动。跑步是运动,游泳是运动,唱歌是运动,为学生上课也是运动,思维的本质也是运动。”
                                              摘自《中华儿女》2009/2
责编:殷钧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李鸣珂:隐蔽战线的英雄
  • 李慰农:报国一生为工农(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 南唐悲歌:三帝之二是风流才子 被错放到皇位上
  • 李白的“大话”与“大数据”
  • 唯一在战场上打败过李世民的小人物是谁?
  • 大孝子李密拒“太子洗马”:用最软的笔发出墨声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