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老舍:解放前写东西最注意好 现在最注意对

时间:2012-03-14 17:55来源:凤凰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凤凰卫视2012年3月13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尽管不少戏曲名家和中共中央高层领导,比如说周恩来、贺龙、陈毅以及周扬等人私交甚厚,但是在文艺政策面前,原则性占的是第一位。
 
  以“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为例,1953年中央文化部下发的年度上演剧目的通知中,在194个剧目里,程派戏只有《文姬归汉》《朱痕记》、《窦娥冤》《审头刺汤》四出,新排的《祝英台》也未纳入上演计划,而程砚秋能演出的剧目有上百个,对此程砚秋也是满腹的委屈,他说我是一直拥护戏曲改革的呀。

  可以说戏曲改革是以戏曲禁演的衍生产品,禁演和停演造成了巨大的真空,1949年之后,戏曲改进局、戏曲改进委员会、中国戏曲研究院相比成立,这三个机构的负责人分别是田汉、周扬和梅兰芳,他们都是当时中国文艺界的大腕,其中周扬更是被人们称为“党的文艺总管”的实权人物,戏曲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

  1951年5月5号,政务院发布的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五五指示》提出,戏改的核心就是“改戏、改人、改制”,“改戏”的工作量非常巨大。据《中国戏曲现代戏史》记载,仅是在1956年和1957年,全国经过整改的剧目就达到五万多出,此时距离1951年颁布《五五指示》已经过去了五、六年,居然还有如此众多的剧目需要整改,的确是让人匪夷所思。

  与“改戏”相比,“改人和改制”的工作量就更加艰巨和庞杂了,除了强调新时代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脱胎换骨、改头换面,以及对演员的剧团归属作大量调整之外,演员中心制的班社开始向国家剧院转变。

  尽管在戏曲改革过程中,梅兰芳提出的演员中心和田汉提出的剧本中心,两种理念曾经有过交锋,但是名演员的核心地位也逐渐淹没在了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过去的戏曲名家被人们称为“角儿”,“角儿”的消失也让一出戏是谁唱变得完全不重要了,无所谓演员,也无所谓流派,这对于千辛万苦打造出来的戏曲流派,可以说是致命的一击。

  对于艺术家个体而言,他们也遭遇到了是“红”还是“专”的难题,老舍在1954年秋天的戏曲争鸣中,被归入保守派的阵营,他的一段话耐人寻味,解放以前我写东西最注意写得好不好,现在我最注意写得对不对,对而且好才算真好,不对就算不好。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鲜为人知的32段野史
  • 鲜为人知的32段野史
  • 老舍《面子问题》借出马褂当演出服装
  • 解放前毛泽东曾在土窑洞听平剧
  • 老舍曾为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润色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