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今话青城

时间:2013-04-29 23:5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兰州大学 刘满 点击: 载入中...















榆中县的青城
 

  这两年人们对榆中县的青城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有关青城的文章时时见十报端。看到报上登载的有关青城的资料和照片,感到这是一座塞上占镇,一个历经了岁月沧桑的占镇,一个颇有儿分伸秘、需要探索的占镇。关十青城的历史,据1983年编印的《榆中县地名资料汇编》说:据《青城记》载,始:宋朝奏州刺史狄青所筑,囚主山脉来源远不及数,宛如一条龙,故名一条城……明万历二十一年扩建新城,为纪念狄青的功绩改名青城。《中华人民共和同地名大词典》记载有:宋代奏州刺史狄青筑城,名一条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扩建一为纪念狄青改名青城。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么有关青城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11年至1048年),距今约960年。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城的历史,笔者寻找到有关青城的资料,并在地图上查找通往青城的道路。《榆中县地名资料汇编》说:〔青城)境内有许〔家台)青〔城)公路,但因山大坡陡,遇雨雪季节难以行车,主要靠黄河大川渡扯船摆渡。汛期,黄河水上涨停摆,交通中断区小事。

  上述记载中说的是二十多年前的情祝,说明当时兰州到青城必经的许青公路,山大坡陡,崎岖难行,据说这条公路现在还是兰州到青城的道路之一。还有一条道路就是由兰州往北,绕道皋兰县城关镇和白银市白银区,从白银区往南,经强湾乡和水川乡,再从青城北边的大川渡过黄河到n城。即使在今天,兰州到青城的道路之一,还是要绕道皋兰和白银区的。从今天存留下来的占建筑遗迹看,青城的确是一个占朴的乡镇,一急意约约透露出它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过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笔者注意到《水经注》在今榆中县苑川河入河口以下的黄河南岸,记载了一处古渡,名叫二十八渡,渡附近还有一条水,名叫二十八渡水。二十八渡是今天的什么地方,二十八渡水义是今天的哪条河?经过反复琢磨,小心求证,我们才发现《水经注》中的二十八渡,就是今榆中县青城乡境内黄河上的大川渡,二十八渡水,就是今青城西南的麋鹿沟。关于青城的历史,完个可以上溯到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或北魏以前,至迟在十六同时期,今青城就是当时黄河上的一个渡口,一个水陆交通的津要。

  解读《水经注》中苑川河至青城间有关记载及相关地名的考释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就把《水经注》中关于今苑川河至青城间的记载,按先后顺序叙述给读者,给它们定位,而后再考释关于青城的记载。《水经注》记载说: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义北迁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义曰: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伏所部也。又北入于河也。

  毫无疑义,苑川水即今榆中县境内的苑川河。苑川河流经榆中县龙泉、夏官营等八个乡镇,在来紫堡乡东坪村响水子河口处注入黄河。下面我们就以苑川河及其入河口为基点,来看看《水经注》关于榆中、皋兰两县和白银区境内的黄河及相关水道的记载,在记载苑川水之后《水经注》紧接着在今苑川河入河口以下的黄河北岸,记载了一条无名水——(河水)又东过武威,媪围县南,河水迳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迳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黄河北岸今皋兰、白银和景泰县邻近黄河的部分,古时属于汉武威郡媪围县。《水经注》记载说:在媪围县(治所在今景泰县芦阳镇东的吊沟古城)西南有一条由泉水汇集而成的河,该水流经媪围县境的南部,东北流入了黄河。从《水经注》所记来看,这是一条无名之水,是由泉水汇合而成的河,它位于今苑川河入河口以东的黄河北岸,或者说就在今皋兰县境内,皋兰县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山区县之一,这里有没有一条由泉水汇合而成,流入黄河的河流呢《皋兰县地名资料汇编》水阜公社概况部分说:水阜公社是以境内水阜河而命名,水阜河,据《皋兰县志》记载:源出五方山,又名如凤山,下六眼泉水,东流又汇合东崖下诸泉水,顺沟向东南方向流下,经燕儿坪、长川与蔡家河汇合,经河口流入黄河,全长40余华里。

  水阜公社即今皋兰县的水阜乡。水阜河除了在流向上与《水经注》中的尤名水稍有不同外,其它方面可以说两者部是相合的。我们认为,这条无名水只能是今皋兰县境的水阜河和蔡家河。因为在苑川河入河口以东的皋兰县和白银区濒河地区,除了水阜河和蔡家河之外,是再也找不到另外的由泉水汇集而成的较大的河流的。在水阜河流入黄河的入河口以东,《水经注》

  才记载了黄河南岸的二十八渡水和二十八渡:有水出〔勇士)县西,世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到间萦曲,途出其中,迳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故因名焉,北迳其县而下‘注河。

  今榆中县境苑川河流域及其以东的地方,两汉时属于天水郡勇士县。《水经注》记载说,有一条水发源于天水郡勇士县的西部,人们称之为二十八渡水。二十八渡水是向东北流的,河谷曲曲折折,有溪水、涧水注入,而目这条河谷又是人们往来行经的道路。人们沿二十八渡水河谷中的道路到二十八渡,就要或溯或涉。因为这条水流经二十八渡这个渡口,所以人们就把它命名为二十八渡水。在青城乡一带有麋鹿沟、红砚沟和工砚沟等二条沟,只有麋鹿沟是东北流的。在麋鹿沟流经的榆中县梁坪乡境和皋兰县什川乡境内,都有泉水注入,而目只有麋鹿沟是在青城附近流入黄河的。囚为麋鹿沟、青城的大川渡与《水经注》中的二十八渡和二十八渡水诸多相似,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二十八渡就是今青城的大川渡,这条二十八渡水就是麋鹿沟。《水经注》的记载说明,古代的二十八渡上有一条与之相通相连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二十八渡水流经的河谷。因为这是《水经注》所记,说明这个渡口不会是乡村野渡,这条道路也不会是独辟蹊径,而是有行旅往来的道路,甚至是一条重要通道。《水经注》所说的与二十八渡相通相连的道路,来自何处,又通向何方呢?前人留下的脚印由在哪里?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的靖远、兰州间的道路在清宣统《兰州府志》余县图上,我们发现了一条从今榆中县来紫堡乡来紫堡村到青城的道路,该地图标出了从买子堡〔即今来紫堡村)东北经小岭子〔不详所在)、接官亭〔今属皋兰什川乡)、红砚坪〔今属皋兰县什川乡)、上沙台〔不详所在)、枣树湾〔不详所在)到条城〔一条城,即今青城的旧名)。说明在距今约90余年以前,兰州到青城有一条道路,就是经由来紫堡到青城。这条道路从青城往西的一部分,就是经由今麋鹿沟的。那么这条道路是从兰州直通青城为止呢,还是通向更远的其它地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找到了答案:又买子堡在县〔金县,即今榆中县)西三十里。俱宋置,金废。《舆程记》:兰州东六十里为买子堡又东百里为一条城,又东九十里为平滩堡,又九十里而至靖远卫。

  这是一条兰州和靖远间的道路,其具体路线是:从兰州往东;,经买子堡、一条城、平滩堡〔今靖远县平滩乡),到靖远卫〔今靖远县城关),全程为340里。在地图上把这此有关的地名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这基本上是一条沿黄河南岸上下往来的道路。在地图上将兰州和靖远两点间的各个地名连成一条线,就会发现这虽然不是一条直线,但是可以断定,这是兰州到靖远间最捷径的道路,比现在兰州到靖远的任何道路部要近。《读史方舆纪要》成书于清代初年,书中记的是明代及其以前的倩况,说

  明在元明时,以至在宋代,这条道路可能已经开通了。另外,《读史方舆纪要》还说:平滩堡在〔靖远)卫西九十里,又西九十里兰州之一条城也,为往来之要道。这是一条兰州与靖远间往来的重要道路,当然是一条官道。那么《水经注》所记的与二十八渡和二十八渡水相通相连的道路,与《读史方舆纪要》所记的道路是否是同一条道路呢?

  唐宋时人记载的兰州至会州的道路

  靖远县,唐时属于会州,上述《i舆程记》中所记的兰州到靖远的道路,是否与唐兰州到会州之间的道路有关呢?从唐宋时的《通典》、《元和郡县志》和《人平寰宇记》等书所记来看,唐时兰州至会州的里程有两种:一说兰州至会州是380里,另一种说是420里。这两种记载与上述《读史方舆l纪要》所记的兰州到靖远的340里相比,多出40-30里。这是因为唐代的会州的州治会宁县不在今靖远县城关,而是在今靖远县城东北、白银平川区水泉乡陡城村的陡城堡。水泉乡陡城村陡城堡到靖远县城的里数约为70里,再加上述兰州到靖远县的340里一就是410里。这与唐代兰州到会州的420里相比,相差只有10里。可见《读史方舆纪要》所记的从兰州经由今青城到靖远县的道路,在路线和里程上是非常相近的,也可以说就是同一条道路,即唐代兰州到会州的驿道。因为《读史方舆纪要》所记载的兰州至靖远县城的道路,是兰州到靖远间最捷径的道路,除此之外在今兰州至靖远县之间,是无法再找到如此最短距离的道路的。

  唐会州的州治是会宁县。《中同历史地图集》将唐代会宁县的位置标在今靖远县城关,最近由中同社会科学社出版出版的《中同历史地名大辞典》也认为唐会宁县,台所即今甘肃靖远县.,这此说法与历史实际是不相符的。著名学者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说,唐会宁县在今陡城堡地区,或稍东的黄河东岸。比较而言,严先生的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我们认为,唐会宁县在今白银平川区水泉乡陡城村的陡城堡。唐会州是丝路北线上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从会宁县往东北,在会宁关〔今靖远县双龙乡北城滩古城)渡黄河,东北可到唐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西北可达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从会州往东南,经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径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和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可以到民安。可以看出,《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的兰州到靖远的道路,就是唐会州到兰州的道路,是一条连接丝路北线重镇会州和丝路中线重镇兰州的道路。可以看出这条道路主要部分是在靖远县与榆中县境内,它的路线基本是在这两个县的黄河南岸。唐会州与兰州间的具体路线是:从白银平川区水泉乡陡城村的陡城沿黄河南岸往西南,到靖远县城,再从靖远县城大致沿黄河南岸西行,经平滩堡、青城、来紫堡到兰州。

  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内的主要道路

  上述唐代会州到兰州的道路,在十六国时就已经开通了。西秦乞伏氏自漠北迁到清水川〔今宁夏固原的清水河)、麦田山〔今白银平川区的哈思山)一带,而后沿黄河南岸西上到了苑川〔今榆中县苑川河流域)。苑川河一带水丰草茂,宜农宜牧,西秦政权正是在这里奠定了强盛的基础,而后建都苑川城,到乞伏乾归时又迁部到金城〔今兰州城关)。西秦乞伏氏从固原一带迁徙到苑川,到金城,走的道路正是后来唐代从原州到会州再到兰州的道路。东晋时法显西行求法,从长安到乾归国走的也是这一条道路〔关于法晋经由此地的路线将另外撰文介绍)。

  兰州经由青城到靖远县的道路,是连接丝路北线重镇会州和丝路中线重镇兰州的道路,是一条在今兰州和靖远间沿黄河南岸往来的道路。在这条线路上还有一个重要渡口,这就是二十八渡。这个渡口之西的黄河上是汉金城津〔在今兰州城关区金城关下),这个渡口之东的黄河上是汉祖厉故城渡〔在今靖远县平滩堡 )。从二十八渡过黄河,往西北经今皋兰、永登可到古河徨地区,即今青海地区。由此往西北,经今白银区、景泰县、古浪县,可到河西走廊地区。由此向东北,经今白银区、景泰、中卫等县,可到银川及内蒙河套地区。

  总之,榆中的青城早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就是丝路上的水陆要冲,正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它在丝路上的重要作用,才有了今天的较为深厚的文化沉淀。发掘它的过去,可以丰富丝路研究的内容,促进今天的丝路旅游。这是一条荒废已久的古道,研究它的过去,对于我们今天的道路建设,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延伸阅读>>>>>
青色·青韵·青城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朱元璋是倡导白话文第一人
  • 一首白话诗逗笑两个大人物
  • 延安有家著名的“废话公司”
  • 伏羲画卦的神话
  • 那些已成为现实的童话
  • 邓小平为何能指挥千军万马?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