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奉安大典轶事(2)

时间:2012-06-06 09:06来源:《报告文学》 作者:陈光中 点击: 载入中...

我想,如此解释,似乎更为合理。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毕竟时隔八十多年,历史的真相难免愈显模糊了。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开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时,孙科与协和医院的史蒂芬医生来到碧云寺,在守灵人员协助下,将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内的防腐液放净(有关资料记为“保护油”,这一细节表明,孙中山的遗体是浸在棺中的防腐液即“保护油”里的),史蒂芬将遗体揩净后用白色绷带包裹周身,然后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暂时重新放回石龛之内。

这是“第五殓”;涉及的两具棺椁仍为旧物。

22日晨7时,迎榇专员指挥守灵卫士将灵榇移到金刚宝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觉殿。8时许,宋庆龄等人赶到,由史蒂芬医生及助手、护士将遗体以白绸裹缚,并为孙中山理发。接着,孙科等人为孙中山更衣。原来是准备穿中山装的──这是最恰当的方案,但医生比较有经验,说人的遗体长度比生前要缩短好多,中山装需要身架雄伟,并不适用。所以,最终是仿照回教葬礼的方式,内裹白绫、外着长袍马褂。

更衣完毕,在宋庆龄等家属的守视下,由孙科等人将遗体移入另一具新棺──特制的美式铜棺。

这具棺椁是1925年决定将孙中山土葬之后,治丧处特地向美国订购的,早在1925年8月便已运抵上海,存放在香山路孙中山故居内;1927年5月转运至南京;1928年12月运抵北平。

依次排来,此为孙中山遗体的第六殓;这最后一具美式铜棺则是“第四棺”。

11天后,这具承载孙中山遗体的铜棺安置于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所换下的衣物置于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内,依然存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石龛内,并以石材封闭两端的卷门,作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塚”,供后人瞻仰。而奉安时停灵的普明妙觉殿则辟为“总理纪念堂”;1956年以后改为“孙中山纪念堂”,那具苏制“水晶棺”(即“第二棺”)便存放在纪念堂内。

如此,孙中山使用过的四具棺椁中,三具已有归处,惟有那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却似乎不明去向。据有关资料载,1929年7月,曾特地在紫金山麓的小茅山万福寺设立了一个“奉安纪念馆”,展出与奉安大典有关的文物及各界赠送的礼品,那具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也陈列其中。由于万福寺地处偏僻,1931年,纪念馆被移到山下的四方城附近。但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纪念馆被彻底破坏,所有物品全然流失而不知下落,其中自然也包括那“第一棺”。如此结局,实在让人遗憾。

不过,多年以后,居然出现了一丝线索。

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61年去世。他的长子梅葆琛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国务院派专人陪同我到宽街附近的一处棺木经营处,经管理人员介绍,有一口茵沉木的棺木是当初为孙中山先生准备的,后来苏联派人送来了水晶棺材,就没有用上,一直存放至今,上级指示任何人也不能随便使用。现在得到周总理的亲自批示,给梅院长安息之用。”

文中的“茵沉木”也许是“阴沉木”之误,与“沉香木”显然有很大区别。当然,这些细节差异无关紧要,如果梅葆琛的叙述属实,那孙中山的“第一棺”也算适得其主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孙中山:这个响彻百年的名字竟是错的
  • 蒋介石首称孙中山“国父”
  • 孙中山立遗嘱劝儿女自立
  • 朱棣的慈善与狠辣
  • 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 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在南京度91天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