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白尼以前,许多人都对地心说提出过怀疑。怀疑的理由首推那个天文学原因: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资料和地心说不符。
但也有一些五花八门的有趣理由。比如有人就这么思考,那些水星球既然一个套一个,每天必须旋转一周,肯定是越往外面直径越大,旋转速度也越大,最外层那个恒星球直径最大。如此大的一个水晶球每天要旋转一圈,速度会是多么疯狂!这多少有些不合情理。上帝为什么不让居宇宙中心的小小地球旋转呢?这样省事得多啊。哥白尼就继承了这个怀疑。
还有人从道德层面来否认地心说。因为天比地“高贵”,而且在一层层天球中,越往外数越高贵。上帝为什么要让“高贵”的天球围绕着“低贱”的地球旋转呢?
把太阳当成宇宙的中心,这种看法也是古亦有之。太阳光彩夺目,其他星体的相对暗淡,这使得许多人从直观上就把它当成宇宙中心。公元前5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就把宇宙中心定为一团“中心火”。太阳围着它旋转,并反射它的光。公元前3世纪,萨摩斯的阿利斯塔克凭借纯粹的思辩就得出结论:如果认为地球自转,同时绕日公转,同样可以解释当时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只不过这个惊人准确的结论没有数学推导,无法说服更多的人。
这些观念都影响到了哥白尼。他认为光最能体现上帝的神圣,而最大的发光体太阳自然应该是宇宙的中心!
天文之外的一生
和今天不同,哥白尼时代没有职业科学家。改变人类文明史的《天球运行论》是他用业余时间写成的,没人给他稿费,也没人给他职称。那他如何揾食?如何度过天文研究之外的一生的呢?
1473年2月19日,后来震惊世界的这个人悄悄地出生在波属普鲁士维斯杜拉(Vistula)河畔的小城托伦(Torun),他的波兰语名字叫米科拉赫?科佩尼科(MikolajKopernik)。10岁时,哥白尼的父亲去世,他由担任神职的舅舅卢卡斯(LucasWatzeirode)抚养。几年后,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Cracow)大学,学习了包括天文学在内的几门课程,毕业后成为一名神甫。
是的,神职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工作,一直干到“僧正”这个中级职称上。今天,有些人为了强调他的科学家身份,故意忽视他的教职。又有些人反过来,认为他建立日心说正是因为热爱上帝。这两种说法各走极端。其实在那时的欧洲,只有教会才能提供精英教育,而这种教育提供的职业出口就是去作神职人员。
那个时候专业区分远没有今天这么细腻。不久哥白尼又学习了法律,接着成为律师、法官。他还参与了当时的币制改革,和金钱有关的另一份职业是征税官。
1520年,条顿骑士团骚扰他的家乡。哥白尼成为俄尔斯丁城的最高军事长官,横剑跨马指挥城防战,最终迫使敌人退却。于是他又被委任为俄尔斯丁的行政长官。
哥白尼并非完全没靠自然科学赚过钱,不过却不是天文学,而是医学。他担任了许多年正式的医生。
除了天文学,哥白尼的“业余爱好”还包括绘画,诗歌和翻译。在社会尚未有今天这么严格的分工时,一个人只要刻苦,外加有些天份,成为几个领域的专家并不奇怪。
当然,作为教会官员,“体制内”的人,哥白尼既不贫困,也不低微。只是当他给人类献上了这份知识的琼浆,自己却从这份劳动中一无所得。今天的职业科学家里,有许多人恰恰与此相反。
正因为一生要从事许许多多“正式职业”,哥白尼只能挤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和写作。《天球运行论》历时近30年才完成,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怀疑权威开始
在那个时候,人们要学天文学,就是学托勒密的理论,他的所有观点都被认为是神圣的。比如托勒密认为,月亮之所以有圆缺,是它自己不停地在膨胀和收缩。
后人要超越前人的理论,就要敢于怀疑权威。1497年3月9日,哥白尼观测到月亮黑暗部位掩住金牛座α星(毕宿五)的天象。这使他认识到,那片区域里存在着看不到的半个月球,这是他第一次怀疑托勒密理论的权威性。
长期天文观测,业内人士的争论,使得哥白尼很清楚地心说存在的麻烦。大约从16世纪初开始,他就阅读大量古代文献,想看看有谁怀疑过地心说。或者除了地心说,还有哪些天文理论可以发扬光大。他因此踩到了无数前辈的肩膀上,看到了更进一步的真理。
如果宇宙是有限的,我们在宇宙尽头将找到什么?这张图是当时人们对宇宙尽头的想象。
到1510年,哥白尼已经建立了日心说的萌芽。他写了一篇文章,名叫《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并将它在朋友中散发。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用大量数学和实际观测资料创作六卷本的《天球运行论》。
当时天主教内部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远不是后来烧死布鲁诺、囚禁伽利略的那个教会,这个环境支持着哥白尼进行探索。哥白尼确实为了不让有些人因为宗教原因反对日心说,在理论形成以后迟迟不将《天球运行论》出版。然而他所顾忌的人并不是教会高层,而是他认为没有天文观测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凡夫俗子,一些“狂信者”。
哥白尼本身就在“体制内”。他参与过历法改革,担任高官。在将近20年的时间中,天主教会高层里许多人都知道“哥白尼有个新理论”。卡普亚红衣主教舍恩贝格曾经热情地来信,希望他早日将此书出版。1533年,哥白尼甚至向当时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讲了日心说。后者也表示赞许,并要求哥白尼把它正式发表出来。
但正像“哥白尼”这个名字所反映的那样——它的词意为谦逊——他似乎有些谨小慎微。即使有“永无谬误”的教皇撑腰,仍然迟疑不决。
1539年,维腾堡(Halle-Wittenberg)大学学者雷蒂库斯(G.J.Rheticus)慕名拜访哥白尼。听闻日心说,犹如醍醐灌顶。回去之后就写了本小册子,热情洋溢地宣传哥氏学说。这本小册子引起了很大反响,而且反响还比较正面。雷蒂库斯回过头又游说哥白尼,把手稿交给他去出版。这时的哥白尼也已经步入幕年,因为中风落下半身不遂。他也确实不想把成果带进棺材,就把手稿交给了这个唯一弟子。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