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铭文揭秘3000年前軧国:邢侯曾派军队镇守

时间:2012-07-17 09:37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郭天力 点击: 载入中...

 

  


  

 

 

 

   

 

  1978年,元氏县城南部韩信点将台对面的霸王岗上陆续出土神秘铜罐。这些器皿到底是什么东西?元氏县西张村村民将发现层层上报,专家很快鉴定出来:这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价值巨大。先后两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34件青铜器和多件其他文物,此后,专家们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一个不见于历史记载的古老方国——軧国的神秘面纱。这些出土的青铜器,是发现的最早用文字记录石家庄历史的实物。


  34年过去了,当年出土青铜器的霸王岗如今已经夷为平地,但村民们对当时发现这些铜罐的情景的记忆,依然鲜活。

 

  霸王岗挖出奇怪文字铜罐 

 

  元氏县东张乡西张村,位于元氏县城以南约6里,槐河(古称泜水)从村子北边蜿蜒而过。千百年来,这片平原上人烟慢慢聚集,如今西张村已有村民2000多人,陈、张、李等几个姓是村里的大姓。辈分一代代往下传,朝代几经更替,村子的面貌越来越新,但关于历史的记忆却越来越模糊。对于祖先们从何时从何处迁来此地定居,连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都说不清楚。


  如果不是34年前那次意外发现,西张村也许至今仍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原村落。


  那是1978年的春天,西张村的人们正准备大干一场,把村东“霸王岗”的土拉走,再多开出几亩地来。在村民朴素的观念中,更多的土地,便意味着更多的生存机会。


  霸王岗北边就是韩台村。“这是当年楚汉之争时的古战场。从地名上推测,韩台村就是韩信的点将台,而霸王岗则是楚霸王项羽排兵布阵的所在。”65岁的老支书张录朝说,霸王岗当年曾是个高于周边地面五六米的高台,但是后来为了开荒种地,村民们不断地在高岗上挖土,霸王岗面积也越来越小。


  1974年,有些村民在霸王岗挖土时,就曾经发现过古箭头和瓦片、陶罐之类的东西,印证了霸王岗的名字的确与战争有关,也让村民们觉得这块高岗的确很神秘,也许还埋藏着更多的秘密。到了1978年,村民准备再把土拉走一些。“那天一早,村民张新爱用铁锹在土岗上挖土时,挖着挖着,挖出了几个铜罐罐,”张录朝回忆。张新爱不知道这些奇形怪状的铜罐罐是干什么的,干完活就将东西拿回了家里。


  张新爱把东西拿回家后,小心翼翼地用手擦去罐子上的泥土,发现有的铜罐内壁上有些图案,再仔细一看,好像还有字。然而写的是什么,在村里还算是个文化人的张新爱也一个都不认识,这让他感觉有些沮丧,不过转而又很兴奋。“我可能挖出了宝贝。”如今已年近七旬的张新爱回忆,当时他将这个发现告诉了村干部,村干部也不敢怠慢,马上通知了元氏县文化馆。

 

  铜罐竟是3000年前的青铜器

 

  今年60岁多的戴永州当时在元氏县文化馆美术组工作,他参与了后来发掘与考察的全过程。“当时我们得到消息后,马上赶了过去。在张新爱家中,我们确认东西是青铜器,年代非常久远,肯定早于汉朝,但是具体哪个朝代,我们不敢断定,”戴永州说,此后他们将情况汇报给了石家庄市和河北省的文物部门。“省文物局过来的专家很快确认,这些青铜制品是西周时期的文物。”戴永州回忆,当时省、市、县三级成立了调查组,又将霸王岗系统清理了一遍,又有新的发现,并且确认,此地是西周时期的贵族墓地,并将墓地命名为“1号墓”。


  1982年,西张村村民在霸王岗起土时,再次发现青铜器,该墓地被定为“2号墓”。


  官方的记录显示,经考古钻探,霸王岗下有文化层的地方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60米,总面积28800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采集到西周时代的石斧、陶片,东周时的筒瓦卷云纹半瓦当和一件碗状豆,另外还采集到3件鹿角,有切锯痕。在遗址内发现有西周墓,出土铜器34件,其中多件有铭文。这些精美的西周时期青铜器很多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大多数入藏河北省博物馆。


  小村沸腾了。


  西张村村民们没有想到,他们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子,居然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而且还完整地保留下这么多青铜器。


  如今,霸王岗已与地面平齐,周围禾黍离离,同一般农田毫无二致,只剩下一个地名,供人回忆。

 

  铭文勾勒西周时期重要方国

 

  日本著名汉学家平冈武夫为华人学者钱存训的《中国古代书籍史》(即《书于竹帛》)所作的序言中说,中国的文化,就是汉字的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域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使用最长久(3000多年)的文字,是汉字;表现最多种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


  甲骨是中国文字的雏形,不过在河北范围内并没有多少刻有文字的甲骨出土。而刻于金属器物上的铭文,已经进化到相当的程度,在河北偶有出土。西张村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到底记载的是什么内容,蕴含着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著名学者李学勤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专程从北京来到石家庄,想解开这道谜题。


  “李学勤先生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唐云明先生亲自来到元氏县西张村,详细了解了出土情况。”戴永州回忆,此后两位学者联合署名,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解开了铜器铭文之谜。


  据介绍,出土的34件青铜器,以“臣谏簋”和“叔 父卣”两件器物上的文字内容最丰富。


  “臣谏簋”的铭文中提到,戎人侵扰軧地,邢侯委派臣谏率领一支军队驻扎于軧地。臣谏向邢侯禀告,说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亡,而胞弟有长子(名字已缺),把他托付给邢侯,让他学习政事。


  “叔 父卣”的主角叔 父也是这位臣谏,因为年老不能理政,他为弟弟倏铸造青铜器,告诫他谨慎修身,效忠軧侯。


  李学勤、唐云明指出,“臣谏簋”是西周成康之际的器物,“叔父 卣”是康王时期甚至更晚时期的器物;倏是軧侯之臣,也是西张村周墓的墓主。倏的兄长臣谏是邢国的大臣,奉邢侯之命率军驻居于軧以御戎人。


  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地名:“軧”。槐河在古代被称为“泜水”,沿泜水而建的国家,便是“軧国”。“軧”这个国家,史书无载,但在古文字专家的燃犀烛照下,这个古老方国的面貌被清晰地勾勒出来,重新复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