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官纷纷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2)

时间:2013-03-18 15:50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士群 点击: 载入中...


  川岛芳子“征服”国民政府秘书长——唐有壬


  1932年1月29日,日本内阁决定出兵上海。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坚决抵抗。在上海军民的英勇斗争下,淞沪抗战坚持了一个多月,使日本军队受到沉重打击。经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开始谈判。


  上海事变给川岛芳子提供了兴风作浪的大舞台。由于淞沪战争日方伤亡重大,而各国使团出面调停,日本方面见进攻上海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想尽早结束战争。川岛芳子接到新的指令:摸清中国方面的动向,配合谈判。


  川岛芳子瞄准的目标是:国民党政府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唐有壬。通过日军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的介绍,川岛芳子与唐有壬的接触地点是百老汇舞厅。很快,川岛芳子从唐有壬的言谈举止之中看到了他对自己的贪婪目光,于是就主动向他发起了攻势。在川岛芳子百般纠缠的盛情之下,唐有壬很快便神魂颠倒,彻底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川岛芳子轻而易举地从他那里获悉:在上海的国民党中央银行已濒临破产,国民政府也希望停战。川岛芳子充分认识到了这一情报的战略意义,便连忙报告了田中隆吉。田中隆吉又通过田代皖一郎参谋长电告日本政府。这样,日本政府在优势局面下主动结束了战争。


  事后,唐有壬以泄露情报罪受到了国民政府的追究。遵照田中隆吉的指示,川岛芳子再次出动,将唐有壬隐藏在自己的家宅之中,前后竟达两周时间。当然,此时的唐有壬是在逃命,自然不能再享受艳福。


 


南造云子(资料图)


  国民党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浚拜倒在南造云子的石榴裙下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为了一举制服蒋介石与国民政府,日本军部参谋命令潜伏在南京和上海的日本间谍,把暗杀的矛头指向蒋介石。


  7月中旬,南造云子化装成中国银行的职员,混在难民中秘密潜入南京。她利用各种关系,迅速将国民政府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浚、外交部副科长黄晟(黄浚之子)发展为间谍,编织了一个足迹遍布于中国军队参谋总部、海军部和政治部之间的间谍网。


  7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中山陵孝庐主持国民政府最高会议,决定采用“以快制快”、“制胜机先”的对策,抢在日军行动之前,选择长江下游江面最窄的江阴水域,在江中沉船,堵塞航道,再利用海军舰艇和两岸炮火,将长江航路截断。这样就可以将长江中上游九江、武汉、宜昌一带的70艘日军舰船和6000多日海军陆战队围而歼之。会议属高层机密,由侍从室秘书陈布雷和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浚担任记录。


  黄浚在会后立即将这个绝密情报密告南造云子。南造云子火速将情报转给日本大使馆武官中村少将,由中村直接用密电报告日本参谋本部。结果,就在蒋介石刚刚下达封锁命令时,日本海军陆战队抢先一步,连夜于8月6日、7日两天东行,冲过江阴江面,撤出长江口。封锁江阴要塞的军事计划就这样破产了。


  8月12日,蒋介石计划在中央军校一次“扩大总理纪念周”上发表讲话。可仪式还没有开始,竟然有两名日本间谍乘坐轿车混入军校,企图刺探情报并谋杀蒋介石及其他军政人员。两名间谍被发觉后,立即乘轿车逃跑了。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几次准备去上海前线视察和指挥作战,却因为宁沪之间的铁路和公路都受到了日军飞机的严密封锁,狂轰滥炸,极不安全,一直未能成行。8月25日,在国民政府最高军事会议上,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向蒋介石建议:26日,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要从南京去上海会见日本驻华大使川椒茂,蒋介石可以搭乘他的汽车去上海。英国是一个中立国,汽车上有英国国旗,可以免遭日军飞机的轰炸。蒋介石表示同意。黄浚正好列席会议,会后就立即向南造云子传递了这一情报。


  8月26日这天,蒋介石因事临时取消上海之行。结果,在嘉定地区沪宁公路上,英国大使的汽车遭两袈日本飞机的轮番追逐袭击,汽车被炸弹炸翻,大使中弹,生命垂危。事件发生后,举世哗然,英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连续几次最高军事会议的泄密,以及日本间谍两次试图谋杀蒋介石的行动,使得蒋介石意识到:日本间谍已经打入了国民政府的中枢部门。蒋介石密令宪兵队总司令谷正伦秘密调查内部,限期破案。破案小组经过分析,认为黄浚的嫌疑最大。黄浚平时生活放荡,与日本人素有来往。其中来往最密切的要数南造云子。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