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日本大地震:中国医疗队救援 侨民反遭屠杀(2)

时间:2013-09-21 08:33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雪珥 点击: 载入中...


  代表"中国人民"表示慰问的,还有广州的孙文"大元帅".他致电日本国摄政裕仁亲王(即日后的裕仁天皇):"值贵国京城和国家遭受空前灾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之际,请接受中国人民的深切慰问。"同时,他还给他的日本朋友们犬养毅、福田雅太郎、大仓喜八郎、藤村义郎、久京房之助、头山满、莹野长知、宫崎寅藏家属等,致信表示慰问。


  已经下台避居在天津的段祺瑞,也成立了"救灾同志会",通电北京中央政府、南方孙文、各省军政长官及各团体,号召"广为劝募",赈济日灾。


  而在遥远的东京,那名来自温州的华工黄子莲,已经在遇难地边上的荷花田内躲藏了一天。这天早上,他从剧痛中苏醒过来,推开了压在身上的同伴尸首,艰难地躲到这里,一整天都拿荷叶顶在头上,避免被日本人发现。乘着夜色,他赶紧离开此地,在七丁目(地名)找了一间空屋躲藏。


  此时,饥寒交迫的黄子莲并不知道,从北京发出来的电讯已经传遍了全中国,包括他的家乡温州在内,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救援正在启动。黄子莲最为渴望的食品、衣物,将大规模地运到日本,分发给灾民。


  在政府的强力动员下,中国各界达成了罕见的一致行动。日本驻华使领馆一时门庭若市,前来慰问和表态的人络绎不绝。日本驻华的商业机构、民间团体等,也收到了无数的慰问电、慰问信和慰问品。


  正在天津的梁启超于9月3日发出通电:"救灾恤邻,责无旁贷,谓宜尽吾力所能逮,迅派军舰商船,募易服食各物,驰往急赈".


  上海《晨报》在9月3日发表题为《日本大震灾》的社论:"我国国民宜速组急赈会,募集巨款,特派大规模之救护团,驰往赈济,并切实调查灾况,如有缺乏粮食衣服之事,尽量输赠,万一灾后发生时疫,亦当派遣十字队前往医护。款项愈多,人员愈众,时期愈速,则救之范围愈广,效果亦愈大。"


  同日,《民国日报》社论标题为《吊日本地震惨灾》,《申报》社论标题为《悲日本地震大火灾》。中国新闻界几乎一致呼吁民众,为日本地震灾区尽己所能献出爱心。


  9月5日,《民国日报》呼吁《中国人急宜救济日灾》,"此次日本巨灾,固然是日本的大不幸,然能因此恢复日中亲善,保持东亚永久和平,在中国固有益,在日本也不能谓无利。""好义之声,一呼百应",希望日本人能"谅解中国人民的好感".到了9月23日,这家报纸更是"希望日本在这次震灾中,领略人类同情心的福音,上下交勉,和中国做一个道义上的朋友".


  上海各界发给日本的慰问信、慰问电,充满了关切之情。

 

 

  震前摩擦

 


  此时令中国人柔肠寸断的日本,不久前还在令中国人咬牙切齿。


  这一年,日本本应归还租期届满的旅顺、大连。旅大是由俄国在1898年强租的,租借期限为25年,正好在1923年到期。日俄战争后,日本打败了俄国,就继承了这个租约。但是,对于25年的租期,日本人并不满意,他们希望永久持有这两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军港城市。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遭到袁世凯巧妙地拖延。在国际压力下,日本放弃了部分要求,最终以武力为后盾,逼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了条约,这就是所谓的"民四条约"(民国四年签订),其中规定"将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延长为99年".


  对于刺刀威逼下签订的"民四条约",从袁世凯开始,中国历届政府都坚决不承认其具备法律效力。在引发"五四运动"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也对此进行了力争,坚决否定"民四条约"的合法性。1922年年底,在旅大租期即将届满之前,中国众议院、参议院先后通过议案,重申"民四条约"无效,得到无数民间团体支持,要求中央政府尽快对日交涉,收回旅大。


  3月10日,中国外交部照会日本外务省及驻华公使,声明取消"民四条约",并接洽收回租期届满之旅大,但遭到日本拒绝。全国一片哗然。3月17日,在国共两党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推动下,上海成立了"国民对日外交大会",宣告"日本犹固执不逊,即实行经济断交".


  3月24日,又成立了一家"上海对日外交市民大会",由各路商界联合会、上海总商会、上海学生联合会、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工会等21个团体组成,通电全国,在未收回旅大前,全国对日经济绝交。"既云经济绝交,则不仅禁止购用日货而已,实含有与日人断绝一切社交之意味。既云断绝一切社交,则凡日人在华所营之事业,吾人皆应与彼脱离关系。如不受日本公司雇聘,不登广告于日本新闻,不载货于日本商船,不向日本公司保险,不向日本银行存款,不收受日本纸币,不往日本医院治病均是也。"(上海《总商会月报》)。


  对日经济绝交立即席卷全国,上海、北京、济南、合肥、武汉、长沙、厦门等地相继推行,日本对华出口额大幅萎缩,"天津一埠损失约1200万元,上海约4000万元,通计各埠损失,已达1亿元。再就日本本年6月份全国贸易观之,输入计超过输出9600万元".(中国旅日学生"旅大收回后援会"报告)


  但是,日本政府并未妥协,他们一方面宣称这是"排日仇日"行为,要求中国政府严加取缔,另一方面则以牙还牙,在宜昌和长沙先后开枪射杀中国民众,酿成"宜昌惨案"和"长沙惨案".双方关系日渐紧张。


  日本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后,"经济绝交"的组织者们,试图将抵制日货与赈济日灾分别对待。上海总商会表示:"恤邻与自卫,并行不悖。"上海中华书局进德会提出:"此次日本震灾,为近世大劫,吾人本人类互助及救灾恤邻之谊,理当援助,颇闻同人中有以国耻为恨者,须知不忘国耻,是一事,人道主义又是一事,不妨并行,且此次可为吾人仁义之试验,进德之途径。"


  在实际操作中,"恤邻与自卫"不可能"并行不悖",随着全民动员救援日灾,"经济绝交"实际上无疾而终。

 

 

  慷慨解囊

 


  政府号召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进入民国之后一直分崩离析的中国,出现了罕见的凝聚力,上下一心、南北协力。


  上海总商会决定,"购办面粉一万包,米三千包",并垫付611万元,由顾馨一、荣宗敬购置面粉及装船,虞洽卿办理报关。招商局则派出"新铭"号轮船免费运送。他们的效率非常高,在9月3日当天,满载着面粉和大米等第一批救灾物品的"新铭"号,就起锚驶往日本,这成为日本接受到的国际第一笔援助,也成为与美国军舰同时到达的第一批国际船只。


  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理事长庄得之、医务长牛惠霖,亲自率领"男女医士四人,救护员八人,书记会计各一人,女看护士四人,队役四人,现款二万元,药料等品十余大箱",于9月8日乘日轮皇后丸起程前往日本东京参与赈灾工作。这是到达日本灾区的第一支国际医疗救援队伍。


  京剧大师梅兰芳发起成立了"全国艺界国际捐赈大会",余叔岩、杨小楼等明星都参加了义演,为日本赈灾筹集了5万元大洋。"上海伶界联合会"也在"新舞台"开展两天的义演,由何丰林、盛竹书、汪精卫、史量才、虞洽卿、叶楚伧、张季鸾等人赞助。上海书画保存会通过拍卖,为日本赈灾筹集款项,拍卖的画作包括会员们收藏的唐寅(唐伯虎)、刘墉(刘石庵,即"宰相刘罗锅")、吴昌硕、李梅庵、钱季寅等名家精品。


  上海县教育局、教育会发起成立"救济日灾会",上海县立各小学都成立了"募捐队",除向学生及家长募捐外,孩子们还"手执'救命'、'恤邻'等字样小旗,沿途演说,挨户劝捐,精神充足,言论切当,路人颇义之".


  北京各界于9月5日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集会,北京银行公会捐助10万元购买米面3万石。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决定拨付5万元赈灾,派代表携带粮食、衣物、药品赶往日本。天津方面,直隶省长王承斌召集天津商界人士会商援助日本灾区。天津红十字会、天津报界公会等纷纷行动,筹粮筹款,支援日本。广州、南京、东三省等都捐出大额粮食、物品和款项。


  在段祺瑞的"救灾同志会"成立仪式上,倪嗣冲、周学熙、靳云鹏、曹锐、曹汝霖、张勋、鲍贵卿等出席并捐款,当场筹集了价值10万日元的款项,次日直接汇给日本首相山本权兵卫。此外,担任直鲁豫巡阅使的曹锟,捐款5万元,3万元为赈济日人,2万元为赈济旅日华侨、留学生;两湖巡阅使吴佩孚、湖北督军肖耀南各捐款2万元;江苏省长韩国钧、直隶省长王承斌、松沪护军使何丰林、安徽省长吕调元、浙江督办卢永祥、浙江省长张载阳等均捐款1000元至1万元不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