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锡中:在苦难与荣光中奔跑

时间:2013-10-14 09:43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唐锡中

 

  这是一个关于苦难与坚持的故事,关于人生坚韧和超越的命题。故事的主人公唐锡中,湖南经仕集团董事长,一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70后"商人。

 

 

  少年的苦难

 


  唐锡中的故事从一长串苦难的记忆中开始。1979年3月18日,7岁的唐锡中用背篼背着一个10多公斤重的冬瓜,步行了3个小时的山路后,到株洲去看望在城里当工人的爸爸。在一个计划经济依旧坚挺、城乡差别横亘的年代,乡下人进城,通常要给城里的人带点像样的东西。


  第一次进城便成了刻骨铭心的伤痛。走到株洲终究太远,为求捷径,他决定攀爬一辆路过的拖拉机。贴切的场景是:他背着冬瓜,拽着后车板,努力往车里头爬。车突突地前进,拖着他打颤的双腿直往前奔……


  100米后,他手一松,而后连人带瓜被甩了下来。牙齿磕在石子路面上当即出血,身子翻滚,冬瓜不知去向,路面上一道长长的血印……


  "小时候家里太穷,最单纯的动机只想吃顿饱饭,农村人总以为离开农村最好,离开农村就意味着能吃上饱饭。"


  打从记事起,唐锡中脑海里体会最为深刻的就是两个字:贫穷。"18岁之前,没有自己固定的床铺。所谓的床,是用红砖和稻草堆成的类似北方的炕一样的东西。腰板硌得生痛,骨节咯咯直响,冬天冻得嗖嗖直抖……"


  进城之后,父亲经常加班,他因此时常饿肚子,"两三天是常事".有一次"几乎就要饿晕过去"的他,忍不住抓起一个刚起锅的油饼往大街上跑,被店老板捉住,一个油勺迎面打来,头上从此多了一个油圈一样的伤疤。后来一个戴近视眼镜的老师给了他一个半馒头,这成了唐锡中进城3年里唯一未被歧视也略感温暖的记忆。


  彼时,国家结束了多年的混乱,经济建设开始被高层纳入未来中国发展的轨道。


  在株洲,对小摊小贩们铁板一样的管制也开始松动。唐锡中的商业生涯由此开始,1980年暑假的夏天,父亲出了12块钱,在熙熙攘攘的路边支了个摊,他开始卖凉茶。


  在满街都是凉茶摊的现实环境下,8岁的唐锡中不得不关起门来琢磨怎样能胜出。他用上的招数是,将小碗改成大碗。众人追随,他又将大碗换成有花纹的漂亮的碗。再之后,众人皆换成了漂亮的碗,他干脆挪窝,通过让城管喝免费的下午茶的"贿赂"方式,将茶摊摆到了市中心显要的地段。


  他开始被关注,成了株洲城内那个夏天凉茶同行们人尽皆知的"神童".多年之后唐锡中如是回忆:"从8岁开始,我的脑海里就烙上了3个商业道理:1、要赚更多的钱就得比别人想更多的方法;2、赚钱不在于年龄大小;3、要赚钱还需要得到别人的某种特别的帮助。"


  那是一段单纯地为求生的岁月,之后,他利用寒暑假和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卖冰糕、盒饭,搭棚卖馄饨,所有能赚钱的"低级生意"都曾尝试。


  1984年小学毕业,升重点中学的考试,他落榜。之后,他因"出手迅猛、摔倒在地十几次还能爬起来",而被选入了株洲市体校,主练自由式摔跤。


  唐锡中觉得看到了前途。他起早贪黑,连睡觉都绑着绷带,"几乎就是一种恐怖的努力".在湖南省五运会上,年龄最小的他摔倒了一个个体壮如牛的对手,其后将青少组的铜牌收入囊中。他以为人生就此熬出头了。


  然而运动会载誉归来3个月,体校却丝毫不提及事前答应的户口、工作等"关键问题",他依旧摸爬滚打,心情却日渐失落。一个暴雨的晚上,他蒙着被子大哭一场,决定不再做"不能解决户口"的运动员。


  在后来的几年里,他也曾做过像摆摊卖烟等小生意,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什么起色。

 

 

  生命中的几个意外

 


  1990年,唐锡中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在深圳一家名为蓝海石油的公司里,18岁的唐锡中做了保安。半年过后,他被提为了保安队长,老板赏识他,提拔他一起做业务!而后,在这家几十人的公司里,他又成了总经理助理。


  他初次出手就被人"上了一课".一家河南的贸易公司找上门来,唐锡中自告奋勇地做了甲方的代表。前两次合作顺风顺水,第三次合作,他将100多万元的货物发给对方,对方却杳无音信,从此消失。公司除名、贴大字报通告、大会上检讨……


  1991年,他又有些失落地出现在了株洲的街头,拖个小板车,摆地摊卖温州的服装,开始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两年后,他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摊口。


  他很不甘心。"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那笔损失没有追回来,当你手上突然又有了一二十万现金的时候,你总会去想,支根铁棍卖服装算什么,要玩就玩大的。"


  他到了广东惠州。先是帮人卖摩托车,卖一辆自己得200块钱;而后关系熟络,自己租个门面卖摩托车,每辆车能赚5000块。一年下来,70多万元轻松到手。


  他由此获得了人生第二个机会:与人合伙盖拆迁新楼。一夜之间就赚进了上千万元。23岁的唐锡中觉得人生圆满,"这一辈子光躺在床上吃喝都用不完".


  不过他又在劫难逃。两个月后,针对盖楼的查账开始。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全部退了回去,车没了,房没了,钱吐得干干净净,"像一条落魄的狗".


  1996年,他失魂落魄地回到了株洲。租了个7平方米的办公室,搞了个连自己都搞不懂要做什么的"江南物资处","雇员两三个".在此期间,他又折腾过一个4.5万平方米的房产生意,最后也因经营不规范而失败。几番折腾下来,手头铜板所剩无几,精神近乎崩溃。


  这年8月,一位初中同学打电话给他,告诉他自己在安徽做铟锭,这个东西在国外市场需求很大,自己招了四五个人,作坊式生产,一年能搞100多万元。


  出于想做实业的冲动,唐锡中半夜爬起来买了张火车票赶到了安徽。他还了解到,铟属于稀贵金属,在电子类产品,比如液晶电视、手机显示屏、ITO靶材(铟锡氧化物)中广为应用,不过炼铟污染严重,加上技术不成熟,因此业内大多以作坊的方式偷偷生产。


  对这个陌生的行业,唐锡中心里没底,不过他决定还是先把工厂建起来看看。考虑到污染环境的问题,他把工厂特地选在了湘江边上,租赁了一个废弃的船厂,把自己所有的房产押了,凑了100多万元,然后又找亲戚朋友借了200多万元,炼铟工厂静悄悄地开工了。然而由于污染严重,花了300多万元才建好5个月的工厂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毁于一旦。


  已经说不清楚这是人生的第几次失败了,唐锡中说,当时连哭的感觉都没有了,所有的愤怒与绝望都变成了更强烈的反抗,骨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陪命运好好地斗一斗,玩下去,玩到底!


  15天后,他借到了一些钱再一次决定炼铟。一方面是胸中创业之志渐长,另一方面却是暴戾之气渐减,作风日益严谨和规矩,"不能再吃亏了,也吃过太多不守法的亏",他在第一时间办理了营业执照,株洲市石峰区精铟厂懵懂上路。


  初创的工厂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单纯的炼铟工艺并不复杂,但炼铟之后的污染严重,废水怎么排?排到哪里不污染环境?初生的小厂决定向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发起挑战,他则成了"课题组"的总工程师和总设计师。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