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西藏社会的生动“风俗画”(3)

时间:2013-11-29 08:47来源:西藏文化网 作者:张江华/文,陈宗烈 点击: 载入中...


  《西藏纪游》记载,拉萨藏民到河中沐浴集中在藏历四五六月,届时在河滨搭凉棚、帐篷,许多是全家出动,携帐篷到河边。男女老少同浴,浴者“着一犊鼻短袴入水”.有的在岸上观看,只见两岸拍水嬉戏的人密密麻麻,望不到头。在水里浸泡一阵后,有的上岸稍坐,喝自制饮料。有的还诵读一卷“水经”,再入水中。其实拉萨夏天并不酷热,藏民沐浴的目的消暑是次要的,他们害怕出痘,认为用冷水浸泡身体,毛孔受凉而闭,就不出痘了,原来他们是在预防天花。


  在哈雷的回忆录中,把在河边的活动看成是一般游泳,为了消暑度夏,宗教色彩较淡。1944 年夏天,拉萨河边每天都有人去游泳。无论贫富,也无论男女老少。讲究排场的人要搭帐篷,甚至还有穿着时髦泳装的年轻人,他们是在印度读书回来度假的贵族子弟。成群结队的人中,有的在打牌、掷骰子,有的在野餐,当然更多的人在游泳。但河水凉,且流速大漩涡多,多数人的游泳只能在近岸的地方扑腾。当晚霞到来的时候,缕缕薰烟在河岸边升起,这是人们在祀佛。这位外国人也参与到游泳的队伍中,由于他的游泳技术高,曾救起过发生危险的贵族子弟,使他在拉萨的非法居住多了一位靠山。


  现代的沐浴节,是在藏历八月上旬,能看到天上的“日岂”星时节日就到来了,传说此星是药王的化身,夜晚它的光辉会使地面的河湖泉水都变成药水。入夜,人们纷纷到水中沐浴,不但洗去身体的污垢,也得到精神的洗礼。称“沐浴节”可能是不久前的事情。

 

 

  物价和地摊

 


  《西藏纪游》作者周蔼联在去西藏途中,对沿途市场和物价作了一些了解。从打箭炉至西藏,逐渐进入藏族地区,衣食住行都与汉族地区不同,食物多为糌粑、酥油,如果不习惯藏族的食物,就须从内地携带。在昌都,糌粑一批(约一升五合,又有称一克者则如内地之一斗-原注)值银三钱。鸡蛋一个值银钱一文(重一钱五分)。有一军站兵丁做菽乳(豆制品),每块值银钱一文。军需粮食等物资要在沿途购买一部分,而藏区出产量少,因此军队所到之处,价格飞涨。昌都以西路更险远,物价腾贵,一捆草要银八钱。牛马得不到休息,饥饿时吃草过多,常被胀死。牛粪供炊爨,买亦论斤,随意喊价,还不能讨价还价,牛粪一斤值银三钱。藏民知官军需此,故意抬高物价,可见在那个时代,藏民的市场意识已经有了。

 

西藏

 

西藏甲玛赤康庄园。

 

西藏


日喀则镇集市贸易。


  当时在拉萨还没有形成固定商铺的商业街,“不设市肆,随地摊卖。凡食物及珊瑚、珠玉诸物皆然”.所卖商品中铜佛像占有较大比例。藏佛沿街摆摊卖,市场上佛像不以大小论贵贱,凡古旧而宝相庄严精致、制作精工者为贵。当时有一批甲噶(印度)铸的紫铜色的佛为最贵,传说为唐时甲噶尔山忽崩塌,出铜数千斤铸佛像,因年代久远而贵重。凡活佛及世家大族,他们积攒金银就发愿铸佛像,或五百尊,或一千尊。铸成之日必须请有名望的大活佛念经,然后将经卷、青稞等藏于佛像腹中,亦有装入金银屑的。其花费巨大。这些佛像都供于家庙,不轻易送人。又有小如粟子的佛像贮在铜龛中。悬在胸前,为护身佛。又有小铜塔,高四五寸,内藏经卷,极为珍重,据说每座可值50 金。有应酬送礼的佛像,多为新铸,也不在腹中装经卷,即没有开光的,可在市场买到,也不贵。


  氆氇为西藏特产,用牛羊毛织成。为藏民穿衣和做被褥的必需品。作者当时见到氆氇有五色,亦有织出花纹的,“望之略如水田之分”,可见花纹为条状和方块。当时氆氇以山南所织最细,云南商人用银、茶至山南购买和交换,由云南再运往江南、北京。


  藏獒为藏地特产动物,“藏地犬大者如驴,较常犬大二三倍,毛茸茸长三四寸,两目尽赤,状极猛恶。日则贴地酣眠,蹴之不噬。夜则百十为群,往来追逐,犬声如豹。孤客夜行,往往遭噬。明旦视之,并其骨而亡之矣。故夜行必结伴持挺而后出”.今天,藏獒数量已经明显减少,不可能“百十为群”,而价值则一路飚升,一些内地狗商倒手转卖,随意哄抬价格,一只可达数十万元。


  大茶是藏族的必带品,《西藏纪游》中对乾隆时期大茶的需求、产地等有如下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如西域各部落之需大黄。盖酥油性热,糌粑干涩而不适口,非茶以荡涤之,则肠胃不能通利。其由打箭炉入口,买茶者络绎不绝于道。茶形如甎,土人呼曰甎茶,每四甎为一甑”.最受西藏欢迎和大宗的茶来自川西邛州、雅安。笔者曾查阅其他历史资料,从四川方面运入西藏的茶叶是主要渠道。


  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布料有藏绸,淡黄色,山茧所巢。分两种:一种出自不丹,绸细而轻;一种出自拉达克,绸极粗厚。皆宽四尺多,价廉而易得。又有一种称藏片的,即英国粗呢。又有克什米尔人所售的珠宝、白布,回族所售的氆氇、藏锦、卡契缎、卡契布,皆贩自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另有巴基斯坦玉石及所制薄纸一样的玉碗,由克什米尔人贩至西藏。珍珠、珊瑚等产品,来自“红毛国( 英国)”等海洋国家,其中必经印度转口。另有红花,藏地并不出产,出自印度,运到西藏皆称为藏红花。其药效较内地红花大,一两可抵一斤。红花为妇科用药,藏香中也必用。是馈赠客人的上品。又有维吾尔专贩牛黄、阿魏(一种草药)等药材。


  市场上设第巴一人,管理市场秩序,解决贸易纠纷。国外或周边地区到西藏贸易的,一定有头人带队前来,以维护本民族利益。藏地元宝在市场流通,六十七文为一两,每一枚重三十三两五钱,两枚合六十七两。


  从上述西藏与内地、与周边民族、部落和国家的交易看,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拉萨,商业已经有所发展。我们所说的西藏的闭塞,应该包括高原和周边近邻的民族、部落和国家,这是地理环境造成的,是相对的。在这个范围内,贸易、交换还是较繁荣的。所买卖的商品都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多为买而卖,但也有脱离了生产事业的专业商人。


  (1)福康安:清廷御前大臣、侍卫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嘉勇公;海兰察:清廷侍卫内大臣、一等超勇公;惠龄:四川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


  (2)孙文靖:即《卫藏通志》(卷十三)所载之孙士毅。文渊阁大学士。仁和人,今杭州所辖。


  (3)周蔼联:金山人,在今上海金山县。


  (4)古代的青藏路,与今天的青藏路走向是有差异的。古人进藏路线尽量选有人居住的地方。大体上是沿西宁-日月山- 扎陵湖- 清水- 玉树-囊谦-类乌齐-洛隆,之后与传统的川藏线同。亦有走那曲线路的。青藏线较川藏线捷,但补接难。


  (5)英国殖民主义者为削弱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治影响和施政,于1936 年派出使团到西藏进行政治活动,竭尽拉拢西藏上层之能事。斯潘塞· 查普曼为使团成员,着有《圣城拉萨》(向红茄等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年出版)一书,纪录了他们的活动和所见所闻。藏历年是书中的一章。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那些年的旧年画你还记得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