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祖籍是山东 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

时间:2014-01-20 10:44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陈冬梅 点击: 载入中...

  李学勤,着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清华简"在秦朝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书坑儒"影响,距今2300多年,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是司马迁都没有看过的典籍"。


  1月7日,"清华简"第四辑整理报告成果发布。报告共收入3篇"清华简"文献,包括《筮法》、《别卦》和《算表》。《算表》被众多数学史专家认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实用算具,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


  同样的惊叹在2008年7月就曾发生,当时清华大学刚刚入藏一批总数约2500支的战国竹简。这批"清华简"在秦朝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书坑儒"影响,距今已有2300多年,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用李学勤的话说,"这是司马迁都没有看过的典籍,读起来实在太激动!"


  1月8日,腊月初八,深冬的北京,寒风刺骨。在清华大学荷清苑小区李学勤家一间普通起居室里,整面墙被布置成书柜,考古、甲骨文、青铜器等学术专着陈列其中,洁净无尘。


  在记者脱去羽绒服、落座后,这位清癯、矍铄的老人疾步到阳台,把三指宽的窗户缝合上。随后,老人顺着"清华简"里的山东元素,打开话匣子,不蔓不枝,一越千年。竹简背后的故事亦如大珠小珠般洒落玉盘,满屋温暖如春。

 

 

  周文王临终前有嘱咐

 


  记者(以下简称记):"清华简"的《保训》篇是如何被发现并整理出来的?您起初是如何释读的?


  李学勤(以下简称李):2008年8月19日,我们在清洗竹简时,惊奇地发现一支竹简上写有"惟王五十年"字样。先秦时期在位五十多年的国君并不多,只有周穆王、楚惠王等人。这支内容古朴的竹简立即引起我的猜想:《史记》上讲周穆王五十五年,但竹简上说的人在位五十年时有病要去世了,那就排除他。


  而周文王在位时并未灭商,还是作为商的"西伯",因此我一开始没敢往周文王方面想。后来发现这位在位五十年的王,很有可能就是《尚书》中所说"享国五十年"的周文王。


  这类竹简的长度在28.5厘米左右,与平均长46厘米的竹简相差较大,字体书写也比较特殊,颇有美术字的风格。经过努力,我们找全了11支简,这篇被称为《保训》的竹简也得以最先被整理出来。其中第2支的上部虽然残断,但这位王在说话中提到了"发"这个人,"发"是周武王的名字,能这样直接称周武王名字的人,自然非周文王莫属。"清华简"中竟然有周文王的遗嘱,这是我们从来不敢想象的事情。


  记:周文王的遗嘱说了什么?


  李:周文王讲到自己病重垂危,不能痊愈,认为自己活不下去了,把太子发(周武王)叫来说:有些教训得给你讲讲,不然可能会失传。《保训》中的"保"其实是宝贝的"宝",训就是教训。宝训不是文王自己的创造,而是从前世流传下来的。


  周文王对太子发讲了两件上古的史事传说,用这两件史事说明他要求太子遵行的一个思想观念--"中",也就是后来说的中道。"中"的观念是《保训》全篇的中心。


  记:看来这两个故事涉及上古君王所认同的核心价值,不然也不会在临终前嘱咐给自己的孩子。还请您解读一下这两个故事。


  李:《保训》中有两个故事。第一件是关于舜的,文王说:"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强调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违反百姓的种种愿求。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从而达到中正之道。


  第二件是关于微的。微就是上甲,是商汤的六世祖。文王说:"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这里讲的是微为其父王亥复仇的故事。


  王亥与微都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等学者从《周易》、《山海经》、《纪年》等文献中厘清这段久已湮没的史迹:商人的首领王亥曾率牛车到有易(今河北西部)进行贸易,有易之君绵臣设下阴谋,将王亥杀害,夺取了牛车。后来王亥之子上甲与河伯联合,战胜有易,诛杀了绵臣。周文王所说微"假中于河",即凭靠河伯能秉持中道,公正行事,最终使有易服罪。按照《保训》记载,微由此把"中"传贻子孙,至于成汤,于是汤得天下。和上面讲的舜一样,"中"的观念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保训》篇反复强调的。

 

 

  《保训》中道与儒家传统吻合

 


  记:《保训》的核心讲的是中道,顺藤摸瓜,这里讲的"中"与孔子所讲的中道有什么渊源?


  李:对于《保训》提到"中"的解读,学界有很多争论。我最初意识到"中"指的是思想观念,这与儒家传统吻合,对研究儒家思想的渊源和传流,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最新的观点认为,《保训》中所讲"乃归中于河"的"归"应解读为"师",是说微从河伯那里传习了中道。这样我们便可以确定,《保训》所说文王流传的"宝训"确是中道,与《论语》、《中庸》等儒家文献有一定联系,也正是后世儒学道统说的滥觞。


  记:难怪孔子曾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在继承上古三代文化的基础是否又有新发展?您是怎么理解"中"的?


  李:孔子重视中道,其孙子思所作《中庸》就引述了孔子有关的话,然后作了专门的发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上来阐述,同时与"和"的观念沟通结合,有很大的发展。


  孔子说:"执其两端用其中。"这个"中"不是一眼看透,也不是数理意义上的中间,"中"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合乎正道,是中庸、中和、中正之道。

 

 

  秦始皇祖籍是山东

 


  记:如果秦始皇嬴政要填写一份履历表,他可能会用小篆在"籍贯"一栏,工工整整地写上"山东"二字,您觉得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在八百里秦川繁衍、经营数百年的秦国跟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怎么会有关联呢?


  李:秦始皇祖籍山东,是立得住的。但秦人兴起在西方,长期以来的主流意见也主张秦人出自西方。《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中,对秦的先世也讲得很清楚,在商朝晚期有戎胥轩,娶郦山之女,生中谲,"在西戎,保西垂".看来秦人当时已在西方,并且与戎人有密切关系。蒙文通先生便据此认为"秦为戎族".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无为金丹道”暴乱震惊全国
  • 山东大学教授王建民:社会主义不应该画地为牢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