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祖籍是山东 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 (2)

时间:2014-01-20 10:44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陈冬梅 点击: 载入中...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比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为殷诸侯,及中谲始西迁".近年来"东方说"的代表是林剑鸣先生,他认为中谲只是"曾率一部分秦人替殷商奴隶主保卫西方的边垂",不能说明秦人是戎族。


  中谲的儿子是飞(也作蜚)廉,飞廉的儿子是恶来,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着名人物。《秦本纪》说:"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他们助纣为虐,史有明文,但他们给秦人带来怎样的命运,却没有文献记载。


  记:秦人到底是出自西方还是东方,飞廉父子的命运如何,"清华简"能否给出确切答案?


  李:"清华简"《系年》篇第三章,具体回答了这方面的疑问。周武王死后发生三监之乱,纣的儿子武庚早有复国野心,便利用武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执政的不满和猜忌,不仅联合管、蔡、霍,还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反周。


  周公就在周成王的命令下进行东征,最重要的是把奄国给消灭了,也就是"践奄".还将奄国的国君迁到薄姑,就是现在的青州;传说还有一部分奄国遗民迁至江苏武进,现在武进太湖边上还有一个古城叫奄城。


  由《系年》可知,商朝覆灭之后,飞廉由商都向东逃奔到商奄,也就是今天曲阜一带。奄国等嬴姓国族反周,飞廉肯定起了促动作用。乱事失败以后,飞廉被杀死,周朝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在《系年》发现以前,没有人知道商奄之民被周朝强迫西迁,而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这是令人惊异的事。


  记:三监之乱后,周公长子伯禽被封到飞廉作乱的地方,建立鲁国。为什么还要把其中一部分人西迁呢?


  李:秦国先人"商奄之民"西迁,用后世的话说是谪戍,其实是为了惩罚他们。之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也和飞廉一家的经历有关,因为飞廉的父亲中谲曾经给商朝"在西戎,保西垂",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周朝命令他们远赴西方御戎,不是偶然的决定。

 

 

  秦文化有东方色彩

 


  记:秦人西迁是否带走了一些山东的风俗习惯?对以后秦人的性格有什么影响?


  李:这种迁移肯定有山东色彩,很明显的一点体现在祭祀上,商周时期特别重视对祖先的崇拜。嬴姓始祖少昊以鸟为图腾,建立了分工明确、具有国家雏型的"少昊之国".少昊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为帝舜调驯鸟兽有功,获赐封地"嬴",在现在山东莱芜一带。


  所以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是"主少昊之神"、"祠白帝".又过了16年,秦文公又在陈仓县立祠,祭雉鸟神。他们的行为无疑带有认祖归宗的色彩,而秦文公立祠祭雉鸟神的举动,则跟少昊氏族的凤鸟崇拜传统一脉相承。这种祭祀肯定是从山东带过去的,而且一定还有其他方面,只是秦早期的考古才刚刚开始,很多问题的解释不会那么准确。


  在性格方面,远在先秦时,人们就说秦人头枕兵器,身穿盔甲,好与人拼命。但秦人并非"一言不合则拔刀相向"的鲁莽勇者。秦人西迁后受到产生于秦地的周礼影响,当时周礼保留了大量古代氏族内部相亲相爱的伦理规范,这些规范很多成了儒学的核心。


  记:您觉得揭开秦人源于东方之谜,除了在学术上定纷止争外,在当下有着怎样的意义?


  李: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特别是秦人的文化,有其独具的特点,伴随着秦人的扩张发展,广播于全国各地。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不追溯到秦人。


  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秦统一全国是由于秦的霸政造成的,秦文化在当时并不是最先进、最发达的文化,而是比较落后、比较保守的、封闭的、通过武力来征服的文化。"清华简"填补了历史空白,证明商奄之民作为秦人的核心,迁到西方,秦文化里一定包括着殷商文化,具有一定的东方色彩。


  整个秦文化的发展过程应该说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这是一个互相融合包容又有多元化特点的文化传统。所以秦统一全国不是偶然的,特别是从文化组成来看,它不仅仅是武力的战胜,而是继续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延续和进步的一个过程。

 

 

  另外一条齐长城

 


  记: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进入战国,这种纷争演变为大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清华简"对那段时期的战争是否有记载?


  李:从"清华简"第二辑《系年》来说,它是一部史书,很可能是楚国人写的,但没有站在楚国人的立场上,眼光很宽阔,没有受到狭隘的限制。春秋晚期到战国前期是百家争鸣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但很遗憾的是历史上好多问题不清楚,特别是战国早期这部分。


  研究这段历史,自司马迁以来,春秋时代主要依据《左传》和《国语》,战国时代依据《战国策》和诸子百家着作。但就是在《左传》和《战国策》之间,材料很少,有很多空白,很多问题说不清楚。


  《系年》的战国早期部分,尤其珍贵重要,所记的好多大事,是古书里没有或讲不清的,这之间包括很多很重要的事件,如第21章楚人(楚简王时)与晋师战于长城,第22章楚声王时,韩、赵、魏与越王联合伐齐,越王翳与齐、鲁在鲁国会盟,鲁侯为越王驾车,齐侯参乘。后来晋国魏文侯大败齐师,韩赵魏与齐盟誓,以及第23章楚悼王时晋(魏)师大败楚师等等情节,都是古史大事,而过去是不够了解的。


  记:《系年》中有没有关于齐长城的新发现?


  李:上个世纪20年代,在洛阳发现一套骉(biāo)羌钟。钟上的铭文记述了周威烈王22年,一名叫骉羌的韩国将领,在一次伐齐的战争中,首先攻入齐国的长城。但齐长城是如何兴建的,和历史的形势有什么的关系,当时大家都不是很清楚。


  "清华简"《系年》篇恰好讲了这个事情。齐长城的修建时间可能是在战国初年,其具体时间应该在公元前441年左右,当时齐国正面临着晋、越、鲁等国的军事威胁。"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这条齐长城与现存的西起济南长清,沿泰沂山脉绵延而东,终于黄海之滨的长城不同,是另外一条。


  记:当时群雄并起,每个邦国为自己的生存征战。那时齐、鲁两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如何?


  李:"清华简"有一个特别的思想,吴国与楚国是长期有矛盾的。"清华简"《系年》篇的内容使得我们知道,越国灭吴国之后,仍然沿袭吴国的政策,与晋国结盟。越国与晋国关系好,与齐国、鲁国关系就不好。原来,晋景公时,晋国曾派人出使吴国,教吴人使用战车,学习战阵,唆使吴国叛楚,从此晋、吴之间结成了同盟。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在灭吴后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把都城从会稽北迁到了琅琊。琅琊紧靠齐国的东南边境,晋、越的这种同盟关系以及越国军事、政治中心的北移,自然给齐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无为金丹道”暴乱震惊全国
  • 山东大学教授王建民:社会主义不应该画地为牢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