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国家
1949年,黄荫普原来任职的中央信讬局迁往台湾,黄未应命,留在了香港。1950年,清华学校约集在港同学在北角创办清华中学,邀黄荫普任教。次年香港大学聘请黄荫普主持商科教务,1952黄荫普兼任商务印书局香港办事处顾问,主持编审工作。由于对新中国的情况不了解,尽管黄荫普惦记着贮放在广州的藏书,但却一直未敢贸然前往大陆。1955年3月18日,黄荫普打电话给时任香港大学图书馆长陈君葆,希望陈能为他办理入大陆的旅行证件。陈君葆(1898-1982),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909年到香港,肄业于皇仕书院,后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到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1931年返香港,即受聘于港大。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许多政要与文化精英聚居香港,他们与陈君葆建立关系,更通过他在香港的特殊身份与港方取得联络。1949年新中国成立,陈君葆应邀参加广东省人民代表会议,并不顾港方的阻拦,多次带领香港师生到内地参观访问。由于陈氏有这样的背景,一直与黄荫普有联系的广州中山大学的冼玉清让他找陈君葆。
经过一年时间的往来协商,1956年4月初,黄荫普先生在广州亲自整理藏书,将1774种5019册图书捐赠给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其中广东文献有944种3717册。4月8日,省图书馆展览了这批珍贵的广东文献,冼玉清教授还亲自为展览撰文,介绍黄荫普先生的事迹,图书馆专门编印了一本《黄荫普先生捐赠“广东文献”书目》寄给国内各大图书馆和陈垣、叶恭绰、容庚、梁方仲等学者。国家文化部长沈雁冰亲自签发了褒奖状,表彰黄荫普之义举。当时记者采访黄荫普,他说:“我几十年来费尽心血收集和保存这些书籍,就是希望它们能够真正对祖国人民有一点用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我处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有一个富商愿意出数万元的高价收买,但我和家人都舍不得出售。今天祖国正在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有完善的藏书地点,有负责的保管人员和正需要它们的大批的研究者,对于我的藏书来说,正是得其时、得其地和得其人。我把这些书籍献给祖国只是希望祖国的科学文化愈益繁荣。”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展览,纷纷留言表示钦佩黄先生的义举,称赞他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人。容庚先生在参观完展览后也表示要将自己收藏的明版《张曲江集》等古籍捐赠给图书馆。
4月14日,黄荫普在香港与陈君葆谈起这次在广州捐书的经过时说,“他们已对我另眼相看了”.5月10日,陈君葆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喜闻荫普捐献所藏书》诗云:“邺侯插架已荒凉,坐拥书城待发扬。三代而还名则尚,九州之外盗能疆。好书岂仅留儿读,环宝还应为国藏。充栋汗牛今得所,蠹鱼未蚀有莲香。”远在北京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叶恭绰称黄荫普是一位“爱国爱文化者”,他写了一首题为《黄雨亭以珍藏广东文献图书三千余册归之省图书馆诗以美之》的诗:“离明佳气未销沉。阐发幽潜伫嗣音。喜见遗珠还合浦,遂教清话满书林。南园蠹简犹充栋(学海堂及广雅书局出版十余万片,抗日时散运各乡,胜利后余设法集中省垣,难于整理,至今堆积如山),岭海鸿文待付锓(吴玉臣先生所辑广东文征数百卷,虽观点不同,去取有失当,然搜集甚博,迄未付梓,前数年余曾影印数份,分存各方,亟望重加订正,付之印行,以免散佚)。津逮倘关吾辈事,曩年期望转从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诗《雨亭先生以所藏书籍捐献广东省图书馆赋赠》云:“故籍搜罗众所知,三千余册亦称奇。正逢文运昌明会,况值乡邦建设时。慷慨捐输诚上策,浸淫沾溉到南垂。安能海内藏书者,争效先生肯不私。”
自1959年起,黄荫普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1980年和1984年,已逾八十高龄的黄荫普捐献热情不减,他两次向中山图书馆捐出了400种1000多册图书,他写信给图书馆工作人员时说:“鄙意惟欲引起海内外藏家之兴趣,对国家作更大之贡献耳。月前香港各报章对商承祚教授捐献藏画有详细报道,已引起各方面注意,不久将来必有后起。”他不仅捐出了图书,就连赠书从香港至广州的包装托运费用也全包了下来。事实上,黄荫普的晚年生活并不富裕,“所得商务印书馆退休金只数千元”.1986年1月9日,黄荫普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86岁。在几十年后的今天,黄荫普先生捐赠的明嘉靖刻本《白沙子》、《乐典》等多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且编进了《广州大典》,正所谓藏诸名山,嘉惠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