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贾湖系世界稻作农业源地 曾发现炭化稻米

时间:2014-04-25 08:30来源:大河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东西长2.7米,南北宽1.25米。2013年9月,一个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呈现在贾湖考古发掘工地。


  墓主人已在地下安眠8000多年,经鉴定,这是一个6岁左右儿童,身高1米。他的头骨下枕一象牙雕板,头左侧有一圆腹双耳壶,靠近墓坑北壁处还有3件陶器;颈部、腰部、腿部均分布有绿松石串饰,共计228粒;墓主脚上覆有4个龟甲,内有石子,旁边有獐牙一颗。


  一个夭折的孩童,为何有如此多的陪葬品?他的身份显然不同寻常,这些陪葬品,寄予了亲人怎么样的悲伤和厚爱?


  2013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了第八次考古发掘。


  对于考古人员来说,贾湖是一个总出人意料的地方,只要下铲子,总有超出想象的收获。“这次发掘原定一个多月,但东西太多了,刹不住车,将近三个月才完工。”舞阳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张杰民介绍说。


  第八次发掘只有280平方米,却发现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个,清理出陶、石、骨、牙等器物600余件,绿松石串饰1200余粒。其中象牙雕板是首次在贾湖发现,这种象牙器制作精美,整体呈“中”字形,共发现7个,其中5个在墓中,两个在祭祀坑中。最长的有32厘米,最短的约27厘米,背面平整,正面中间方形的部分有椭圆形或圆角方形的环状突起,环状突起上钻有4个孔,钻孔方向与长轴垂直,其用途目前还没有确切解释。


  上个世纪的发掘,已令贾湖遗址跻身“20世纪100项中国考古大发现之一”,而第八次发掘仍收获颇丰,顺利入选“河南2013年五大考古新发现”.


  在280平方米的面积内,有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个,显然,这些遗迹是层层叠压的。贾湖先民在此地定居了120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唐朝中期到现在的漫长岁月。贾湖何以能吸引先民定居千年?30多年来,贾湖遗址吸引了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农业考古、环境考古,以及食性研究、同位素研究、寄生虫研究等,均取得重要成果。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贾湖先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得到再现。


 

“舞阳凹陷”土肥水美

 


  贾湖村东、村北是平旷的原野,村西、村南有小湖环绕。小村庄安静悠闲,村口野花缤纷,两只蝴蝶翩翩飞舞;湖中水波荡漾,一群鸭子追逐嬉戏;湖岸边,几位白发老人享受着春日的阳光。


  沿着湖岸东行,绕过村庄,眼前出现一片无边的旷野。“这东边103平方公里,约16万亩,没有一个村庄,只有河流和道路,是河南最大的高效农业示范区。”舞阳县文化旅游局长张杰民说。


  怎么会一百多平方公里没村庄?张杰民解释说,这一带是“舞阳凹陷”的底儿,地势又低又平,被选为滞洪区,发洪水的时候,为了保证周口等城市安全,会在这里蓄水。贾湖村正处于蓄洪区西部边沿。


  “舞阳凹陷”形成于大约5000万年前。那时候,地球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地壳运动,山地凸起,平原沉降,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凸起和凹陷。舞阳一带形成七八百平方公里凹陷,隔着“平顶山凸起”,与“襄城凹陷”相对,东边则是更广大的“周口坳陷”.


  几千万年来,伏牛山上水流奔腾而来,携带各种沉积物,形成上千米的淤积,渐渐淤平“凹陷”,使舞阳一带成为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的平原。如今滞洪区最低处海拔60米左右,而贾湖村海拔68米,正好位于滞洪区西部边缘。地势稍高而最接近丰富的水资源,这大概是贾湖得天独厚、吸引先民长期定居的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手段表明,八九千年前,贾湖一带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现代植物考古主要借助植硅石和孢粉分析。植硅石,希腊文的意思是植物中的石头,是植物从土壤水分中吸取单硅酸,经蒸腾作用形成,当植物死亡、腐烂后,能在土壤中保留下来。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合成,都是植物的生殖细胞,其壁均分为两层,内壁由纤维素组成,质软易破坏;外壁质密而硬,可保存为化石。孢子、花粉质轻量多,散布极远,各沉积地层中均可保存,用以划分对比地层、恢复古地理古气候极有价值。


  在贾湖遗址文化层之下的生土层中,考古人员提取出现生于亚热带的枫香和水青冈花粉,以及现生于热带、亚热带湖沼水域的水蕨孢子。而植硅石的分析结果同样表明,八九千年前,这里主要分布着暖热地区的植被。


  综合各种因素,研究者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在贾湖先民来此定居之前,今舞阳一带已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至少比现在高两三度,年降水量比现在多100~200毫米。


  学者们还对古代植被做了更细致的分析,在贾湖所取的样品中,以草本为主,其次是藤类,再次是木本。而其中有较多水生、沼生植物的植硅石和孢粉,据此推测,八九千年前,贾湖一带沼泽湖塘遍布,陆地上则覆盖着亚热带灌木-草原景观。


  土肥水美,植物丰富,动物即追随而来。贾湖的八次发掘,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有猪、狗、牛、鹿、鹤、龟、鳖、螺、蚌和扬子鳄等诸多种类。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人们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野生水稻生长,贾湖先民因此率先培育出了人工栽培稻,成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区。率先兴起的农业,为贾湖人的卓越文化创造力奠定了根基。


 

稻作农业贾湖起步

 


  贾湖考古的一大成就,是发现了大量水稻植硅石和炭化稻米,这个发现,让贾湖被公认为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早在1986年第四次发掘时,张居中(现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请来医学专家鉴定人骨,其中范章宪教授发现贾湖人有几例龋齿病例。龋齿是食用淀粉人群的常发病,这几个病例,说明淀粉类食物已成贾湖人经常性食物来源。这引起了学者们对贾湖人食物结构的研究兴趣。


  1991年,在湖南彭头山古稻发现者裴安平的启发下,张居中在贾湖发掘收集到的红烧土中,找到了稻壳印痕。


  按照这一思路继续努力,张居中与陈报章合作,试图寻找炭化稻米。他们选择贾湖9个灰坑中的灰烬作为样品,取100克加入1000毫升量杯,加满蒸馏水及适量“控制浑浊液”,搅拌、扩散48小时,然后拿细筛子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灰坑样品中筛出了炭化稻米,仅6号灰坑就筛出了200粒碎米和50粒基本完整的稻米!


  经植物学家仔细观察研究,这些稻米绝大多数可以认定为人工栽培稻。这些米粒比现在的米略小,形态还比较原始。


  贾湖古稻米的发现,是一项突破性成果。水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稻作起源研究一直是中国农业考古学重大课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关于水稻起源,有多种说法,如“云贵高原说”、“华南说”、“长江中下游说”、“黄河下游说”等不同主张。而以前发现的古代稻作遗存也大多在南方,贾湖的发现,将中国栽培水稻历史提早了1000年左右,并把稻作起源地从长江流域推进到淮河流域。这无疑是一项足以改写历史的发现。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湖南新发掘9000年前炭化稻米 同时出土陶片
  • 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将建考古遗址公园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