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历史(2)

时间:2014-05-06 08:30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倪方六 点击: 载入中...


  后世多称胡麻饼为“麻饼”,这或与石虎的避讳有关。石虎本身就是胡人,“胡”与“虎”又谐音,遂改称胡麻饼为“麻饼”,《赵录》中即持此说。


  据说,中秋节流行的月饼即由胡饼而来。当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八月十五得胜归来。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将胡人献的祝捷饼分食群臣,此后遂有中秋吃胡饼之俗。唐玄宗李隆基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尽管此说查无出处,但唐代八月十五有吃饼之俗确有记载。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寺家设餺饨、饼食等,作为八月十五之节”.《洛中见闻》也称,有一年唐僖宗在八月十五晚上吃饼,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饼新科进士。


  宫饼在宋朝皇家中也很流行,传入民间后,俗称“小饼”、“月团”,也许这才是月饼的前身。有一种包馅的面点,还被宋朝皇帝吃出了名。当年还是北周大将的宋太祖赵匡胤,率军进攻南唐,在安徽寿县发生激战,因战事不利,操劳过度,赵匡胤茶饼不思,是当地一种带馅面点救了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此面点被称为“大救驾”.


 

宋朝引领“包子时代”  宋真宗赵恒“出包子以赐臣下”

 


  包子进入百姓餐桌,始于宋代。


  宋代包子是在唐代笼饼基础上产生的,在宋代出现了一种馅的面食,其与馒头形状相似,馅有素菜馅和肉馅两种,这就是现代“菜包子”和“肉包子”的原型。


  “包子”一词,在宋代已出现,时又称“包儿”,吴自牧《梦粱录》“荤素从食店”条,即有“细馅大包子”、“笋肉包儿”等各种包子的记载。


  宋代的包子已有发面或半发面两种。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记载,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二月丁酉,宋仁宗诞生之日,宋真宗赵恒很高兴,于是“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这包子可不是一般的包子,其馅为金子、珠宝。


  宋代有钱人家做包子十分讲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当时一男子在京城开封买了位小妾,妾自称是权贵蔡太师家厨房佣人,负责包包子。有一天男子叫妾包包子,她却说不会,原来她仅负责“缕葱丝”.


  宋人极会做包子,北宋时的东京街头已有不少出名的包子铺了。到南宋时,包子成为大众食品,品种繁多,与现代的包子已无区别。


  有这么一个故事,唐武则天时的侍御史侯思止,卖饼出身,发迹后常叫人给他做笼饼,唐人韩琬《御史台记》记载,侯思止有句口头语,叫“与我作笼饼,可缩作葱”,意思是给我做有馅馒头时,要少放葱多放肉,当时被戏称为“缩作葱侍御史”.


  据《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古丝绸之路给中国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
  • “舌尖上”的历史
  • 古代美食如何“有滋有味”
  • 染指于鼎舌尖上的杀身之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