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阳山碑材形成于2亿7千万年前 传为朱棣所树

时间:2014-06-10 09:26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虽然在明朝的那些事儿中,阳山碑材的开凿不值一提,但作为旅游胜地,有世界第一碑之称的阳山碑材是值得一看的。


  阳山碑材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黄龙山北侧、火石峰南侧,因屹立于阳山之巅的巨大碑石而得名。大石碑开采于6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史说乃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侄儿朱允炆的帝位后,为了昭示自己的“孝心”,开凿阳山为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树碑。


  大石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额组成,分别开采,碑额上雕刻有龙头、龙爪、龙尾。据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记录,碑座石材平均高16米、厚30米、宽12.2米;碑身石材平均高52.5米、厚4.1米、宽13米;碑额石材平均高6.5米、厚10米、宽18米,总重量为26132吨,堪称最大的碑材。


  因为阳山碑材所在地南京湖山地区及南邻的汤山地区是南京大学地质系的野外实习基地,所以上大学时我们就曾从地质学的角度观察和学习过碑材所处山体的形成、岩性、化石和构造等。


  当时并没有记住所学内容,倒是留下了感同清代诗人袁枚“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的深刻印象。


  湖山地区处于宁镇山脉西南部,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汤仑复背斜中段的北翼,区内次级褶皱构造发育,主要由陡山--大石碑向斜和孔山背斜组成,向斜核部出露的最新地层是二叠系栖霞组。而阳山碑材便取材于向斜核部的栖霞组臭灰岩层,是南京地区层厚最大并易于开采的岩石。


  从石炭纪早期--二叠纪中期,宁镇山脉地区海平面升降频繁,海进、海退交替发生,总体上处于温暖陆棚浅海环境,间为滨海环境。


  栖霞组的臭灰岩层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具臭味的厚层灰岩,富含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形成于因海侵海水不断加深、水流不畅、氧化条件较弱的浅海沉积环境,距今约2亿7千万年。其后,二叠系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以及三叠系的岩石继续沉积于栖霞组之上,且宁镇山脉地区随着板块运动向北漂移了自地球赤道至北极的约1/3距离。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到了距今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宁镇山脉地区的地壳隆起成陆,出现由地质构造、风化剥蚀造就的山、谷。


  尽管阳山碑材最终被弃用了,但却刻下了施工者们的血泪,数千民工为取此石材累死,合葬于今碑石附近的坟头村。


  尽管阳山碑材的选取体现了古代人选材的智慧,不过当我们回首碑材形成的久远地史时,地球的伟力就更凸显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宜春明朝城墙砖“白玉”在南京被认定为文物
  • 宜春明朝城墙砖“白玉”在南京被认定为文物
  • 广东惠州发现明朝“官墓”
  • 扬州湾子街印证明朝中后期首次世界级经济浪潮
  • 专家:清东陵选址非顺治扔扳指选址 继承明朝“衣钵”
  • 明朝吏部尚书蹇义历事五朝六帝 将原址保护家族墓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