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11位两弹元勋7位是其学生

时间:2014-06-21 08:30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陈冬梅 点击: 载入中...

卢鹤绂

 

  当20世纪带着诸如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和基因论等物理学巨大成就被载入史册之时,一定不会少了这样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他就是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卢鹤绂(1914.6.7——1997.2.13)。


  2014年6月7日,是卢鹤绂的百岁诞辰。复旦大学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本文作者收集了不同角度的材料,为我们还原了这位老人的传奇人生……


 

 

“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

 


  1937年12月20日,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日报》在头版显着位置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的报道,还配发了一位华人科学家卢鹤绂正在做实验的照片。


  报道里说,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卢鹤绂在导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一项热盐离子源发射性能的研究。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卢鹤绂在测量锂7及锂6离子释放量的比值时,发现此值在不同时刻不尽相同,从而发现了“热盐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紧接着,他又用自己发明的“时间积分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得了锂7和锂6的天然丰度比数值。


  卢鹤绂所做的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也为国际物理界所公认。1953年,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雪柯瑞在他主编的《实验核物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是卢鹤绂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热盐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1958年,英国剑桥大学沃尔士在其所着的《质谱学》中,专门介绍了卢鹤绂的“时间积分法”,并认为这是一种创举。另外,卢鹤绂精确测定的锂7和锂6丰度比数值,也被选定为同位素表上的准确值,被国际同位素表沿用了50多年,直到1990年美国核数表引用的还是这一定值。


  卢鹤绂于1914年6月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卢景贵是我国上世纪早期公派赴美留学生,交通机械专家,与“少帅”张学良熟稔;母亲崔可言曾东渡日本,和秋瑾同在东京女子实践学堂公费留学,后从事教育工作。


  在家庭的熏陶下,天资聪颖的卢鹤绂从小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6年大学毕业以后即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是当时最热门的研究学科。特别是铀核裂变现象被发现以后,如何用特大的质谱仪长时间积累出足够数量的铀核,更成为物理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1939年,卢鹤绂在获得硕士学位以后,就把这一课题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目标。


  经过3年刻苦努力,他设计制造了一台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强度质谱仪,并研究撰写了名为《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的博士论文。而这一研究成果,因被美国政府列为设计制造第一批原子弹及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而被扣发,直到1950年才以摘要的形式发表在美国《核科学文摘》上。


  1941年,卢鹤绂回国,战乱中的中国没有条件自己开展核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卢鹤绂为把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祖国,在教学之余继续科研,先后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一篇是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该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学家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着述。另一篇则是1947年在《美国物理月刊》上发表的《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这篇论文诠释了原子弹机理的奥秘,并提出了简单估算原子弹和原子反应堆之临界体积的独特方法。该文发表后,旋即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不仅文献资料被广泛引用,而且卢鹤绂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从而确定了他成为世界第一流原子能物理学家和“中国核能之父”的历史地位。


  卢鹤绂对物理学,特别是对核物理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英国学者、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语),因此在生前即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20世纪成就奖”,载入国际传记辞典。他还被美国传记研究院授予“国际成就奖”,列入“世界5000人物志”及“500权威领导人名人榜”.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竖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卢鹤绂与神秘的复旦“物理二系”

 


  今人大多不知道,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曾经还有过一个神秘的科系--原子能系,当年为了保密,它只对外用代号“物理二系”.


  “物理二系”的建筑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形院落,周围还有一条“护城河”围起来,架一座独木桥进出,门岗森严。与物理系那座当时看来精美宏大的恒隆物理楼比起来,“物理二系”的房子基本就是水泥老公房的样式。虽然看似简陋不堪,建筑面积也不及物理楼的三分之二,但是它的造价却比物理楼还贵,因为里面有核物理实验室、放化实验室,因此建筑材料都是特殊的,施工也很讲究。不仅如此,据当年“物理二系”的学生、后来成为系党总支书记的袁竹书教授回忆,当年“物理二系”招生的考分曾是全校最高的,能进入这个系读书也是倍感光荣。


  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成立于1959年,本是为了响应大跃进时期“全民办原子能”的口号。当时全国院校中,除了北大能借行政之力借调专家,在1955年就办起技术物理系(以原子能教研方向为主)外,其他院校最多只有核物理课程。而复旦大学之所以能在1959年短短一年内就办起一个原子能系,离不开其失而复得的专家---卢鹤绂。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已是享誉国际的卢鹤绂从浙江大学调来复旦。当时的浙大已久负“东方剑桥”的国际声誉,而复旦尚且默默无闻,远不能与之比肩。卢鹤绂的到来,使复旦物理系的教研力量大大提升。


  然而,短短三年后,卢鹤绂被一纸调令调去北大技术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实上,当时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创办核工业,由于相关人才紧缺,卢鹤绂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机密培训班“546信箱”任教。卢鹤绂在“546信箱”执教了两年,培养了大量核科学人才,后来大都参与了与原子弹相关的科研工程,在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曾经是卢鹤绂的学生。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