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将军的家事与情事

时间:2014-06-24 08:30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蔡锷

 

蔡锷将军

 

  对我来说,幸与不幸是与生俱来的。不幸的是,出生时因医疗事故导致终生残疾;幸运的是,生长在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家庭里,我的外公蔡端是蔡锷将军的长子。


  我的曾外公蔡锷13岁中秀才,被誉为神童。17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此成为思想文化巨匠梁启超的得意门生。18岁留学日本时投笔从戎,立志军事救国。1911年领导云南新军成功举行起义,宣布云南独立,出任云南都督,两年后奉调进京。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曾外公巧计出京,回到云南发动护国起义,推翻了洪宪帝制。1916年,曾外公病逝于日本,被国葬于长沙岳麓山,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以短短34年的青春,谱写了一段辉煌的传奇。而当国家历史与家族历史重合在一起时,记录和传承它们,便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蔡锷将军的妻室

 


  1981年,电影《知音》公映,蔡锷将军和小凤仙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影视作品虽然提高了蔡锷将军的知名度,但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一些困扰。


  提起蔡锷,人们通常会想到小凤仙。在相关的影视作品中,蔡将军身边的女人似乎只有小凤仙。


  1981年,电影《知音》公映,蔡将军和小凤仙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当时就有人说我的外婆是小凤仙的儿媳。这种误解不时出现。在那个对文艺作品还缺乏理性认知的年代,一部电影虽然提高了蔡锷将军的知名度,但也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些困扰。

 

与刘森英订下娃娃亲

 


  我的曾外公蔡锷将军有两位夫人。大夫人叫刘森英,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州人。小时候因不受继母喜爱,所以被寄养在伯父刘辉阁家中。曾外公不满周岁时随父母和姐姐从邵阳县迁居武冈,6岁开始到刘家上私塾。刘辉阁是当地秀才,他见小松坡(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聪颖过人,便将侄女刘森英许配给他,算是给两个孩子订下了娃娃亲。订亲那年,曾外公7岁,曾外婆才4岁。直到1902年冬,留学日本的曾外公回国省亲,才正式成亲。因为曾外公在1900年改名为“锷”,所以成亲后曾外婆也有了新名字--刘侠贞。


  1904年,曾外公毕业回国后,只在湖南逗留了半年即赴广西履职。半年后,他把母亲和妻子也接到了广西,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了五年。在这期间,刘夫人给曾外公生下铸莲和福莲两个女儿。


  1911年春,曾外公转到云南任职。此时云南军界成分十分复杂,中高级军官里北洋系人多势众,中下级军官里留日士官生也颇有声势,两拨人中都混杂着革命派和守旧分子。早已习惯韬光养晦的曾外公深藏不露,在工作之外,“过着与人隔绝的生活,冷静、稳健、隐退”(朱德回忆)。这年10月,武昌首义震动全国。云贵总督李经羲万没想到,他一向欣赏、器重的协统(相当于旅长)蔡锷竟然率领新军起义,仅一夜时间就光复昆明,宣布云南独立。


 

 

云南迎娶潘蕙英

 


  云南独立后,曾外公担任云南都督。临时成立的军政府此时财政支绌,百废待兴,曾外公便把自己的月薪降到与营长同级(从600元降到60元)。每天伙食费只有两毛钱的曾外公根本无暇顾及家人,没有把母亲和妻女接到身边。他的弟弟从湖南来投奔他,他说这里没有你的位置,给弟弟20块钱,让他徒步返乡。


  曾外公的僚属和朋友们看不过去,觉得应该找个贤内助照顾他。经过牵线和撮合,曾外公迎娶了前清贡生潘廷权之女--19岁的潘蕙英。曾外公一向节俭,他的婚事一切从简,除了亲近的僚友和都督府内的相关工作人员,外界全不知情。从云南到北京,从出京赴滇,再到最后赴日就医,无论安逸还是危险,无论健康还是临亡,四年多的光阴一直都是潘夫人陪在曾外公身边。这四年间,潘夫人育有两子一女。


  曾外公调任进京后,曾将母亲王氏和刘夫人及两个女儿接到北京。其时,潘夫人所生的女儿淑莲已经2岁,长子端生(即我的外公蔡端,端生为他的乳名)刚刚出世,一家八口人就团聚在棉花胡同66号。不过只住了一年,蔡母就因不习惯迎来送往的城里生活,吵着要回老家。当时刘夫人刚生下第三个女儿,但此女未满周岁就夭折了。曾外公就让刘夫人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和端生回老家侍奉母亲去了。


 

 

外公端生被过继给刘夫人

 


  曾外公的这种安排,想来有多重含义:一来,把端生过继给刘夫人,对刚刚丧女的她是一种安慰;二来,曾外公因无法亲自侍奉母亲而心怀愧疚,两位夫人连年生育,终于有了一个儿子,让长孙陪在祖母膝下,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三来,这是1915年6月的事,虽然此时鼓吹复辟帝制的筹安会尚未成立,但政界高层已经感到风向。早在1913年进京之前,曾外公就曾说过,如若袁世凯称帝,自己会第一个反对他。眼看袁世凯为帝制蠢蠢欲动,曾外公必有一番深思熟虑,把家眷遣散出京势在必行。尽管曾外公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内子看视儿女不甚经心,以端生付之,甚不放心。”然大势如此,不可不为。


  刘夫人离京前,一家人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或许这时曾外公已经做好了抛妻别子、为国血战的准备,故而留影作个纪念吧!


  1915年11月,曾外公出走京津,潜赴云南武装讨袁。临行前把自己的将军服、勋章、军刀等物寄给母亲,以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当时袁世凯权势遮天,国内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够反对他,曾外公是抱着以身许国之心只身赴义的。新中国成立后,我的外公把曾外公的遗物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烽火家书见证蔡锷夫妻情深

 


  经过数月征战,旨在推翻洪宪帝制的护国起义以胜利告终。前线苦战中,曾外公在指挥作战、悉心布政之余,还给潘夫人写下许多信,诉说对妻儿的思念。有时甚至一日连写数封。这些珍贵的烽火家书保存在一只小箱子里,潘夫人一直带在身边。可惜绝大部分在抗日战争的迁徙中遗失了,只留下九封。


  1916年1月31日,曾外公率护国军攻占四川永宁后得知潘夫人产下一子的喜讯,他在信中写道:蕙英贤妹如见:……吾妹于归后,连年生育,因之气血大亏,宜善加调摄。如有良好之乳母,总以早为雇请为要。儿名可命名为永宁,以志纪念。


  5月16日:蕙英如见:……与君别久,相忆殊深。月来养疴来永,公务较简,而回溯远道之思,时潮涌于胸臆。假使能仗飞机,驶赴五华,图片时之良晤,予病当不药而瘳矣。月前有自湘来者,谓阖宅无恙,端生甚健适,屈指计之,将周两岁。时日不居,岁月如流,追怀旧事,殊不胜今昔之感。前函谓永宁貌与端生相若,近来如何?有无不同之点?永儿之眼光如何?能如端儿之眼奕奕有神否?端儿初生一二月间,因无良乳,颇觉羸弱,迨得麻奶妈后,始渐壮健。后又稍瘦瘠,然精神则甚旺也。今永儿则如何,较其兄好带否?老三自返滇后,似不甚舒适,近来何如?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