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现千米长清代古盐道:距今200年 功德碑保存好

时间:2015-05-07 08:01来源:大西北网-三峡都市报 作者:唐旭 点击: 载入中...

  近日,记者和驴友一行经过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鱼皮村时,发现一条长达1000多米的古盐道,全用青石板砌成,其中记载捐资修路人姓名与事迹的功德碑保存完好。经考证,这条盐道距今约200年历史。

 

蜿蜒而上的梯路


  利川市柏杨坝镇鱼皮村,地处鄂渝边境,毗邻奉节和云阳,与恩施大峡谷交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盐贩和挑夫们的必经之路。在村子的后山,有一条从山脚到山顶的石梯路,蜿蜒而上,长达1000多米。该石梯宽1.2米,可容骡马通过。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沿石梯向上攀爬,一路上,只见丛林茂密,野花绽放,百鸟嬉戏,景色异常秀美。


  “桑木扁担两头尖,上挑桐油下挑盐。脚板磨起血泡泡,肩膀痛得直叫唤。”正当一行人爬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正听得村民唱起了挑盐歌。那浑然天成的歌词,那粗犷豪迈的嗓门,令大伙疲劳顿消,似乎浑身都有劲了。


  村民介绍说,当年,他们的祖辈就是这样一边唱着歌,一边挑着盐行走的。

 

盐道的人文关怀


  爬到半山腰,前面带路的村民提醒说,马上就要到寒婆岭了,每人必须捡一根柴。


  据了解,解放前的一个冬天,这里冻死了一位老婆婆,为了纪念这位老者,村民就把此地命名为寒婆岭,凡有路人经过,都得捡一根柴放在这里,以示对死者的纪念。


  到达寒婆岭,只见旁边的空地上堆放了许多干柴。村民介绍说,每年冬天下雪的时候,路人就会把这些干柴点燃,一是这时不会引发山火,二是寓意让寒婆取暖,寄托哀思。


  同行的民俗文化研究者赵明启认为,纪念寒婆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古盐道上的民众的人文关怀,由此可见,古盐道不仅有长度和宽度,更有温度。

 

功德碑讲述历史


  大约攀爬了一个多小时,只见路边丛林中立着一块石碑,但没有任何文字,属于典型的无字碑。据了解,无字碑的现象在我国其它地方也有,无字胜有字,表达了立碑人当时难以言说的心情,以供后人猜想。


  继续往前走,快要爬到山顶时,只见道路左边有一块醒目的石碑,上书“万古不朽”四个大字。下面则是密密麻麻的姓名,主要记载了捐资修建这条道路的人。


  “……今鸡公岭一带,地势险峻,界连利楚,一路上至湖广,下通川境,乃行族往来之要道也。客岁吴姓捐资修出岩上齐右拐一节石,下节末俱有李三元董志信文光照芏募化众姓捐资完修。结善缘之日,鸠二勒石刊名,斯功德永垂不朽矣。”落款为“大清道光九年小阳月”.


  赵明启认为,这条古盐道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采访结束时,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鱼皮村交通闭塞,出行不便,他们到山那边的恩施大峡谷,仍然要走这条古盐道。因此,村民希望把鱼皮村到恩施的公路修通,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利川河滩现罕见“珍宝”引村民争夺 原是植物化石
  • 清廉吏于成龙功德碑残缺不全 村民集资捐款重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