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买官的钱被称为“铜臭”

时间:2015-06-04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王大凡五福临门瓷板画

 

王大凡五福临门瓷板画

 

“鼻祖”是怎么来的?


  人们平时总是喜欢把创始人称为“鼻祖”.那么,为什么要用“鼻祖”这个词呢?换句话来说,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人类有一种行为,在说“我”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其实“鼻”在甲骨文中就是自己的意思。“鼻”的本字原为“自”.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样,“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


  于是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


  “自”的本义是“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所以,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就称“鼻祖”.

 

为何买官的钱被称为“铜臭”


  在《后汉书·崔烈传》中曾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在东汉时期,三公是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崔烈花了五百金买了一个司徒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不管是朝中的人还是市井中的百姓都对才疏学浅、靠花钱买官爵的崔烈议论纷纷。有一天,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钓说:“我当上司徒,别人有什么议论?”崔钓说:“论者嫌其铜臭。”


  古代的钱币大多是铜制,铜钱多而发臭,是人们讽刺崔烈花钱买官的行为。后来,人们看到那种只知钻钱眼的市侩习气便总是用“铜臭”一词来加以讽刺。

 

“师范”一词起于何时?


  “师范”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在全国各地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师范性学校。当然,大家也对“师范”的意思很是熟知。可是你知道它最早出现于何时吗?


  “师”的名称,其实在夏、商、周时就有了。甲骨文中便有“文师”的字样。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的相同之处便是都特别看重“师”的表率作用。


  西汉末年,扬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待的文字记载。扬雄的这句话中明确强调了教师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模范”一词的来历


  “模范”在古代是指铸造金属器物的工具。四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用“模”和“范”冶铸青铜器了。冶铸时除了原料外,最离不开的就是“模”和“范”.“模”就是实物的样品,“范”就是按“模”的样子做出的铸型。将冶炼出的金属溶液注入“范”内,冷却后就成为与“模”一样的金属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模”和“范”又被人们引申为值得学习或仿效的榜样。

 

“座右铭”一词的由来你知道吗?


  人们在自己灰心丧气的时候总是用座右铭来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据古书记载,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死了之后,怀念其功绩的齐国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造了一个庙堂。这个庙堂虽然不是很华丽,但是里面却摆设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种装酒的器皿,名叫欹器。这种酒具的特别之处在于当这个器皿是空着的时候,它呈倾斜状;但是如果有液体倒进去,它就会直立起来。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看到了这个欹器,很是好奇。于是他便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有关这件器皿的知识。管香火的人告诉他名字之后,孔子便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一半,它就直立起来;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齐桓公还活着的时候,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绝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他又接着对学生们说:“其实,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啊!”


  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所代替,文字的内容包括许多格言、警句。但“座右铭”这个词却一直沿用到今天。

 

“锦标”一词的来历


  人们在体育新闻中经常会看到各类锦标赛的召开,那么“锦标”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根据有关学者考证,“锦标”一词,最早使用于唐代,是当时最盛大的体育比赛--竞渡的取胜标志。但是,竞渡这项体育赛事并非在唐朝才有,它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相传为湘江一带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而组织的有关纪念活动。在唐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规定。到了唐代,竞渡则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即在于争夺第一名,比赛的功利性尽显无余。


  在唐代,竞渡既然是为了夺取第一名,那么总得有一定的裁定方式。于是人们便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缠绵挂彩,鲜艳夺目的长竿,这个“挂彩”的竹竿被当时的人们叫做“锦标”或者“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于是便成了冠军的代名词。曾有人对其壮阔的场面做了翔实地描写:“一号令,雷鼓而飞,千挠动,万夫呼,闪电流于目管,羽翼生于时下。观者山立,阴助斗志。肺肠为之沸渭,草树为之幅悴。揭竿取胜,扬旌而旋。观其猛厉之气,腾陵之势,崇山可破也,青天可登也!!”


  宋代以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而不变。夺取“锦标”者(其实就是冠军),也因其胜利者的荣誉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

 

“黄粱梦”是什么梦?


  “黄粱梦”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在这个词里面,“黄粱”作小米讲。“黄粱美梦”这则典故和八仙之中的吕洞宾有关。


  在唐代有一位姓卢的青年人进京赶考经过邯郸,由于天黑便住宿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洞宾恰巧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在吃饭的时候偶然碰到了吕洞宾,二人便像老朋友一样谈起话来。谈话之间,卢生便连连怨叹自己穷困的境况。吕洞宾于是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儿。不想一躺下去立刻做起梦来。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之后又步步高升,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宰相。后来他还被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攀上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大官。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梦一结束,他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小米饭还没有熟。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洞宾笑道:“人生就是这样!要想真正享受荣华富贵,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于是,卢生受到这个梦的影响,便不再随便抱怨自己的苦楚了,而是以实际行动去慢慢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

 

“五福临门”中五福所指什么?


  我们经常会说“五福临门”.对于“五福”经查证,出于《书·洪范》。很多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五福临门”说法的来源,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那么“五福临门”中的“五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一福是“富贵”,钱财富足、地位尊贵;第二福是“好德”,宽厚宁静、生性仁善;第三福是“长寿”,福寿绵长、命不夭折;第四福是“康宁”,身体健康、心灵安宁;第五福是“善终”,善能久远、有始有终,身无疾病、寿终正寝。


  这五福如果单从一个方面来说,人生并不是十分幸福的。只有五福合起来才能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比方说,有的人富贵而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富贵而短命;有的人虽然长寿而没有福气;有的人长命百岁而贫贱度日;有的人贫贱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而最后却惨遭横祸……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这些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五福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的,但是人生哪能都是美满幸福的呢?只有经历过磨炼才能充分享受到人生的美好,不是吗?

 

“黄道吉日”中的“黄道”指什么?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的认识。就是说,早在形成二十八宿体系的时候就已经有黄道的概念了。西汉的《甘石星经》已明确提到“黄道规”,黄道规就是天球上的黄道圈。但黄道最初只是古人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运行的轨道,用以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化,为此,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等十二等分,即为“十二次”.每次都以二十八宿中某些星宿作标志。


  黄道本来只是古人观察到的太阳运动的轨道,并没有吉凶祸福的含义。但古代中国人非常敬天,以天为乾、为君、为父,认为它“主御群灵,司万物生死”,具有无上的威力,所以称之为“司命”.因它掌管万物的滋长盛衰,所以又叫做“天符”,后来则改称“天府”.而太阳以其具体可察的形体,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并哺育大地万物,使之发育、长养、成熟,给人类的滋生繁衍提供源源不断的衣食之源。所以,太阳与天一样,同为中国远古先民所崇拜。太阳有形而天无形,不知何时,太阳运动的轨道竟变成了天上皇帝居九重之内出入所履之道,并美其名曰“天黄道”.后人解释说:天为万物之主,黄乃中央之色,道就是天皇巡行天官所经过的通道,所以叫做“天黄道”.而且在天皇履经这一通道时,逐年、逐月、逐日都有相应的神祇轮值。


  而在黄道之中所代表的好的日子也被认为是“黄道吉日”,在这些日子中,人们做事会有好兆头的。

 

什么叫“触霉头”


  触霉头是一句流行很广的俗语,又作“触楣头”.比喻碰到不顺心的事而倒运,意思很接近“倒霉”.那么触霉头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触霉头”疑为“蹙眉头”的讹写。1922年版《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释:“蹙眉头。人有忧事,眉辄皱,蹙眉头者,所事不谐之状。不满意之名词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话为了夸张表示倒霉之状况,又有了“霉头蹙到外国大马路”之说,遂被讹为“触霉头”,后人遂以讹传讹,成了今天流行的“触霉头”.

 

“东道主”最初是什么意思?


  “东道主”在今天其实就是做东的意思,古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其词出自烛之武劝说秦王不攻打郑国的话语中,流传至今。春秋时期,晋文公利用秦穆公急于向东方扩张称霸的心理,借用秦的兵力,联合攻打郑国。秦晋两军把郑国首都围得水泄不通,指日可下。这时,郑国派烛之武去劝秦退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半夜从墙上悄悄地溜下去,见到秦穆公,对秦穆公说道:“今天,郑国肯定要亡国了,如果郑国灭亡后对你们秦国有好处,那也罢了。但郑国亡国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只是扩大了晋国的势力。晋国越强,对秦国的威胁就越大。如果保存郑国做‘东道主',则秦国的使节往来,郑国可以好好招待一番,何乐而不为呢?晋国贪得无厌,向东占据了郑国后,势必向西扩张,如果向西不侵占秦地,它从何处得到疆土呢?晋国之强是秦国之害,请您好好考虑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于是,便撤回了包围郑国的军队。后世则借这一典故,把招待客人叫做“做东”,招待客之主叫做“东道主”.


  据微信公众号历史大学堂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谁是中国的阿Q鼻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