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的雹灾有多严重

时间:2016-08-02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户力平 点击: 载入中...

    入夏以来,房山、大兴、延庆等地相继遭遇冰雹的袭击,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尤其对农作物的损害巨大。冰雹是古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北京就是冰雹灾害多发地区,远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雨雹”的记载。明清时期雹灾更为严重,“雹大如卵、如碗”,“雹积丈许,月余始消”,其破坏程度难以想象……


    北京地区冰雹的最早记载始见于晋代


    《晋书》:太康元年“四月庚午,范阳县雨雹”


    《气象知识》载:“冰雹,俗称雹子,是一种固态降水,呈球状、锥状或不规则形状,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为局地性很强的灾害。”历来北京的冰雹大多像黄豆、蚕豆那么大,少数有鸡蛋般大,也有大得像碗一样,但极少出现。虽然冰雹的危害通常不及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地域广、范围大,多是“雹打一条线”,但由于其发生季节大多是在夏秋农作物的生长或收获时期,所以严重冰雹之灾往往是毁灭性的。


    据《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记》载:辽金以前,由于今北京地区对于建都长安或洛阳的封建王朝来说,只是边地重镇,故史书中关于这一地区冰雹灾害的记载几乎没有。目前有关北京地区冰雹最早的记录,见于《晋书·五行志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四月庚午,范阳县(今北京西南和河北保定北部)雨雹。”自辽南京为陪都后,特别是金迁都中都以后,始有关于北京地区冰雹灾害的记述。


    金代,中都地区自公元1140年至1214年的75年间,共有5个“雨雹”的年份,多发生在(农历)三月至六月之间。据《金史》载: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五月丁亥,雷,雨雹。”承安二年(1197年)“自二月至四月不雨。六月丙午,雨雹。”承安四年(1199年)“三月戊午,雨雹。”泰和八年(1208年)“闰四月甲午,雨雹。”“雨雹”即暴雨与冰雹同时降临,因年代久远,所以有关金代冰雹的记述极为简单,无以考证。


    元代延庆密云为雹灾多发区


    《元史》:泰定元年“七月,龙庆州雨雹,大如鸡卵”


    元代大都地区发生的冰雹记载共17次,主要发生在大德四年(1300年)以后。特别是从至治三年(1323年)至泰定三年(1326年)的4年间,每年都有雹灾发生。据《元史》载:“泰定元年(1324)七月,龙庆州(今延庆)雨雹,大如鸡卵,平地深三尺。”“泰定三年八月,龙庆州雨雹一尺,大风损稼。”如此严重的雹灾,实属罕见。说明龙庆州是元大都地区的重灾区,而位于大都东北部的檀州(今密云),也是冰雹多发区域。“大德二年(1298年)檀州雨雹。”“泰定二年(1325年)七月,檀州雨雹;八月亦然;九月,又檀州雨雹。”同一地区竟然连月下雹子,灾而复灾,确很少见。“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今通州漷县西北)内外大树2700株,宫墙坍塌三丈有余。”这场夹带冰雹的暴风雨,从其破坏力判断,当时的风力应在10级以上。


    另有《大都杂录》载:“至正十八年(1358年)伏日,和义门(今西直门)外,五旬翁牧羊于护城河外高坡处,酉时许(下午5至7时),西天黑云卷动,隐有雷声,遂有雨至。翁围群羊于树下,以避雷雨。忽有惊雷,雨雹骤降。雹如卵大,树木尽折,顷刻间,雹落遍地,数羊因雹而死。幸翁至于树隙(树洞),免于雹伤,但见数羊毙之,悲而叹之。”这场冰雹能将数只羊砸死,冰雹威力之大可想而知。


    明初北京因雹灾被免“田租”


    《大明杂录》:崇祯五年“沟壑积雹二尺”


    明朝北京地区曾有45个年份发生过较大的冰雹灾害,平均8.1年发生一次,其中造成伤稼、伤人、毁屋等破坏性的有14次。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上以北平府东安(今河北廊坊一带)、宛平、大兴三县,去年雨雹伤稼,诏免其今年田租。”这次雹灾损失到了田租全免的地步,无疑是很严重的。《明宪宗实录》载:成化元年(1464年)四月庚寅申时,“京师雨雹大如卵,损禾稼”.《明孝宗实录》载: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昌平天寿山(今十三陵一带)普降雨雹,将各陵的楼殿庙亭及附属的瓦顶击碎很多。《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甲戌,“顺天府东安县、漷县雨雹如鹅卵,自未(时),大杀禾稼”;同时良乡也遭遇了大冰雹。鹅卵大的雹子连下数个时辰,其破坏程度难以想象。明弘治六年(1593年)八月,辛未(初九)日,京师“雷电交作,雨雹骤至,大如弹丸,小如栗枣,平地壅积,人皆惊骇。”《明熹宗实录》载: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京师密云、昌平等地“阴风怒号,雹如鸡子大,着屋瓦俱碎,草木禾稼毁折不可胜纪。”《大明杂录》载: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大兴、宛平、昌平诸州县为雨雹所袭,人畜皆伤,禾稼尽残,无以复生。沟壑积雹二尺,次日而消。”由此可见,明朝的雹灾主要发生于北京东北部的密云、怀柔,其次是宛平、昌平等地。


    据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荒淫无度,在位时常以“微服私访”之名到民间寻花问柳。有一年的七月,他带着两个太监出了皇城,行至西直门外高梁桥时,原本风和日丽的天空忽然飘来黑压压的一片乌云,随后便刮起了大风,下起了雨。正德皇帝万分惊恐,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两个太监手疾眼快,急忙将他拉到路边一个破旧的土地庙旁。这土地庙只有一间,高不过五尺,十分矮小,两个太监硬是把他推了进去。这时暴雨夹杂着大量冰雹,铺天盖地而降。正德皇帝因躲避及时未被冰雹所伤,但两个太监却被冰雹砸破了头。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雹发西山,雹大如卵,毁瓦伤物,路人多有伤之。”


    清代平均五六年遭遇一次雹灾


    《清史稿》咸丰元年“大雨雹伤人畜坏屋宇”


    清代北京地区的雹灾也是相当严重的,前后有51个年份发生轻重不同的雹灾,平均约五六年出现一次。据民国年间所编《平谷县志》载:嘉庆元年(1796年),“平谷县大雨雹,大如鸡卵,多有官民为雹所伤。”道光十八年(1838年)七月十八日巳刻,“平谷县雨雹大如卵,城东之南北长二十余里,东西宽五六里,秋禾尽损。”《延庆州志》载:道光十七年(1837年)六月二十三日,“延庆州雨雹,永宁贾家楼雹积丈许,月余始消。”同年七月十三日酉刻,“平谷大雹如卵,城东、南、北如碗者,由城内至城西二十余里,接连三河县界,秋禾尽平,城内外屋瓦碎其大半。”而《清史稿·灾异志》载: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甲子,“大雨雹,伤人畜,坏屋宇。怀柔大雨雹。”《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载:“本年四月间,狂风暴雨兼带冰雹……大兴、宛平等三十四州县勘明被水、被雹情形……大兴、宛平等十三州县,系连年灾歉之区,此次复又被灾,情形较重。”这次雹灾受损区域很大,涉及今天华北的大半部分地区。


    传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的一天,“京城内外兼雨雹,内城更甚。”这次冰雹来势凶猛,所下冰雹“内城如鸡子大,外城如栗枣,续连半个时辰,民宅屋顶瓦碎十之八九。”屋顶瓦碎,若不及时修复,容易漏雨,一时间,出售泥瓦的店铺门庭若市,人们争先购买泥瓦修补房屋。但京城内外“屋顶瓦碎十之八九”,需求者太多,故供不应求,便有商家哄抬泥瓦价格,由此“洛阳纸贵”变成了“京城瓦贵”.京西栗元庄(今属门头沟永定镇)有赵姓三兄弟既为石匠,也为瓦匠,以建石板房为业。所谓石板房是以石板代瓦,在房顶上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状。这种房子牢固耐用,不怕雹子,且冬暖夏凉。他们见京城泥瓦不足,且人们急于修葺房屋,便携几车石板进京,为两户人家修复了屋顶。人们见石板覆以屋顶虽不及泥瓦美观,但不怕雹子,便纷纷请他们以石板代瓦修复屋顶。赵姓兄弟见忙不过来,便从村子里请来十几个帮工,整整忙到秋后,为不少人家解了危房之难,且孤寡老残人家修房,分文不取。人们感念赵姓兄弟之厚德,便行文报到顺天府,恳请给赵姓兄弟以褒扬。顺天府尹遂上奏朝廷,光绪皇帝将赵姓兄弟封为“九品瓦匠”,并各赐阳纹镂花金顶戴一顶。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